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

2020-12-29 00:00:00张海霞
发展 2020年3期

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中的参与程度不同,因而时常引发指导失衡的状况,导致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被割裂,无法取得实质性的阅读能力提升。《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样一来,课外阅读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再也不能只看重课内阅读,而是要将目光放到更广阔的课外阅读上,此时做好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把握课堂,传授足够的阅读技巧

课堂上的阅读学习是小学生获取阅读能力与经验的最直接方式,在教师的带领下,小学生可以迅速读懂一篇文章,也能够从课文中得到应有的阅读体验。做好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是要延续学生的高效阅读状态,让高年级小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也能像在语文阅读课上那样,专心地、细心地阅读并理解文章。因此,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应给学生带去足够的启发,让小学生多积累方法,从而得以在课后阅读中有所依仗。

比如说,在阅读课堂上,语文教师常常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某一角色的内心世界去理解文章的整体意图,而学生也十分享受角色扮演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直接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寻求家人的帮助,一家人一起分角色朗读文章,或是发挥表演天赋,一人分饰多角,让小学生从心理上不将课后阅读当作一个负担。如此一来,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阅读的技巧,又在课后阅读中继续使用这些技巧,那么他们的阅读状态便可以实现有效衔接,当学生在课后阅读中也能养成课堂阅读一样的良好习惯时,他们提升阅读能力的速度也就会更快。

二、拓展素材,寻找有效的衔接位点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内阅读教学上,一般只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详细解读,而忽视了课外阅读材料的筛选与指导,往往容易导致小学生在课后盲目阅读或是阅读效率低下,没能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技巧与积累到的阅读经验运用在课后阅读。因此,为了使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能够有效地贴合课内外阅读,使小学生在课上学习了阅读知识以后自然而然地用到课后的自主阅读,把课外阅读也变得像课内阅读那样丰富精彩且影响深远,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对小学生的选择给出指导。

比如说,高年级小学生在经过了数年的小学语文学习后,对于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会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阅读偏好,当教师给他们选择自由时,他们一定会先按照自己的喜欢选择读本,然而学生的选择却不一定能够作为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点,这就是所谓的盲目阅读。因此,在指导小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时,语文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联系的读本,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积累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顺着这类兴趣在课后寻找有关的阅读内容并加以学习。如学习了新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去阅读更多中国民间故事,将《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文章推荐给学生,或是将国外的童话故事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介绍给学生,并讲解中外故事的不同,用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都是小学生获取知识与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将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连成一体,能够加快小学生的有效积累,让他们用更加自信的面貌面对未来的语文学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已经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高年级小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做好课内外衔接,保持合理的积累速度。

本论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2019年规划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2019]PLYZ29)“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素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2):17-17.

[2]林婕.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有效策略的研究[J].教师,2019(10).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