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农村地区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对于带动本土的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实现基层社会的长治久安,维持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从现阶段农村基层社会的基本管理工作入手,论述了在新的挑战下,如何解决现有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问题。
要落实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问题,就必须保持相对平等的身份,依靠公共事务的合作共治,在确保人员参与的同时,保障社会行为的协调与社会行为的规范,解决基层问题,维持基层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全面奔小康的宏伟蓝图之下,要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与发展问题,就必须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管理政策进行重新规划。
一、农村地区基层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流失,需求与供给之间产生矛盾
地方人才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在实行区域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被管理区域拥有综合素质过硬、战略目光长远的新时代人才,维护社会稳定的难度将不断降低,公共诉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稳。但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农村地区基层社会的管理任务所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为了增加个人收入,提升生活水平,大部分农村人口前往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其中不乏一些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具有话语权、处于权威地位的精英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地区的基层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着对内、对外的双重考验——对内,人才流失严重,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外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不断激化,在失去新鲜劳动力与优秀人才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基层建设工作的发展水平直线下降;对外,农村人才在学习了优秀知识之后,其意识与执行能力会较本土居民产生较大的差距,在执行力不足、文化水平低、综合劳动力落后的情况下,相关建设工作缺乏专业的人才保障,青年干部储备力量严重不足。
(二)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社会矛盾
乡村地区所产生的社会矛盾是不容忽视的,在地区自我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只有供给与需求相互适应,人民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社会才能保持长治久安的运行状态。但在农村地区基层社会管理环节,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明显——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物质文化需求远超过其基本供给能力,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新的社会问题也在不断激化。一方面,传统的社会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生活及发展需求,在物资分配、基础服务、生活环境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断档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建设不够完善,在较短的时间内,其无法适应国家发展需求,也不能更新自我服务及供给体系,在日趋繁重的社会矛盾的影响之下,农村地区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三)基层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增大
为了缩小城镇地区与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硬件条件建设之间的差距,“农村城市化”这一创造性改造方针横空出世,但值得一提的是,其在帮助农村基层社会解决诸多生活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传统的农村基层社会事物的治理偏向于简单化、周期化,农村城市化政策的提出则加快了农村向城市转变的速度,在忽略了农村地区经济基础、综合资源、外界配置等因素的情况下,社会矛盾更为明显,基层社会的治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大。一方面,农村缺乏有技术、有干劲的先进管理人才,对于农村城市化建设,其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态度,错误的管理方略并不能带动农村的基层管理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的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漏洞,上情下达存在短板,教育、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项事务无法发挥其原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已经给出了“农村城市化”的相关指导方针,但实际施行方案与操作手段之间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隔阂。
二、推动农村地区基层社会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落实“人管人政策”,引导群众发挥管理积极性
为了推动农村地区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设,提升农村地区基层社会的生活环境,增加对应的生活配置,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已然成为当前各职能及管理单位亟待解决的大事。只有制度正确、方向正确,农村地区基层社会的管理建设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但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农村基层群众的管理意识较差、配合能力较低,在提及农村基层社会建设、改造等问题时,将有关问题一股脑地推给相关部门、当地职能单位、地方政府等机构,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之下,农村地区基层社会的管理工作很难取得较大的进步。
相关部门与职能单位应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发挥农村基层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将干部管人、政府做主的管理方式转化为群众参与、政府引导的管理方式,使农村基层群众能够发挥自身的监督、检举、推动作用,将有限的干部资源转化为无限的群众资源,发挥人民力量。相关职能单位可利用到村演讲、分发传单等方式带动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并引导农村基层群众参与基层社会事务的管理及服务。地方单位可将干部管理制度转化为干部传达,帮助民众发挥监督作用,提升农村地区基层事务管理的实效性,落实长期发展计划,依靠人民群众打赢基层社会管理攻坚战。
(二)活用新媒体宣传,加大资源配送及政策宣传力度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基层社会的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高峰,在调和需求矛盾的同时,相关单位应积极落实新媒体应用政策,依靠新媒体技术的有机带动,解决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环节出现的生产生活问题,维持农村地区稳定和谐的长远发展。
相关职能单位应与基层社会管理事物建立直接对接,依靠新媒体技术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现矛盾,寻找出路,孕育生机。职能单位可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技术建立绿色通道,替换传统的人力传播、资源传播,在降低对外开支的同时,提升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农村地区基层社会管理单位应与上级单位保持密切沟通,在接受命令的同时,及时向农村基层地区传达相关政策,如对农业发展地区传达惠农政策,对商业发展地区传达国家优惠政策等,确保基层民众基层事务与国家发展态势直接接轨;政府单位要加强党员与基层群众的联系,依靠互联网技术将相关工作落实到每人每户,并加强对党员工作的相关培训,在帮助农村地区完成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过程在,党员不仅要关注人民群众所反应的困难和问题,更要及时制定解决对策、收集相关经验,为未来的农村地区基层社会的相关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三)落实城乡对接,积极引进新式人才
要落实乡村地区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确保相关职能单位及负责人员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相关负责单位应根据乡村地区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特点做出新的思考:以帮助乡村地区落实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为核心,将乡村民众及社会团体所具有的“依赖外界”的惰性心理转化为自力更生,依靠当地本土资源,解决特定地区的发展矛盾,在解决就业、民生、经济等问题的同时,将本土人才留在当地,依靠特色资源留住人才,依靠人才带动乡村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综合发展,实现乡村企业建设管理的良性循环。
在管理乡村地区基层社会事务的过程中,相关职能单位应制定“亲力亲为”的管理方针,要求民众主动参与相关事务的整合处理工作,与农村地区的民众共同合作,解决核心民生及管理问题;对于涉及资金问题的项目建设、公共资源筹备等问题,应保证运转和分配过程的透明公开,使民生建设符合现实需求,真正实现保障民生,造福民众的长远发展目标;职能单位要积极落实人才培养计划,依靠外界人才引入、本土人才培养等手段挖掘人才,服务大众,并与当地人才建立稳定对接,在要求其汇报工作情况的同时,搜集民生民意,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科学管理农村地区基层社会事务的战略发展目标。
三、结束语
要保障农村地区的稳定发展、长治久安,就必须对农村地区的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投入足够的帮助,相关职能单位应与党员、地方人才相互配合,全面应用地方资源,发挥自身发展优势,带动农村地区基层管理工作稳步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宇宏.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思路[J]. 马克思主义学刊, 2016(1).
[2]付莉萍. 乡村振兴视阈下的基层社会治理转向[J]. 创造, 2019(5).
[3]王娟. 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府责任机制摭谈[J]. 大陆桥视野, 2016(18).
[4]刘永飞, 徐孝昶. 产城互融视阈下的农村“空心化”治理[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5).
(作者单位:中共秦安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