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是甘肃省移民接收安置的重点地区,移民区少数民族乡受发展时间、自然环境等影响,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如何巩固提升精准扶贫成果,推动全市移民区少数民族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移民区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政府共计向酒泉移民15.7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移民8.19万,新建立少数民族移民集中安置乡6个。少数民族移民迁入后,酒泉市服从、服务于全省工作大局,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移民安置工作, 不断加大移民区少数民族扶持力度,尤其是近年以来,酒泉市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战略部署, 聚焦少数民族移民增收, 细化工作举措,落实帮扶政策,狠下“绣花”功夫,少数民族移民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底,酒泉6个少数民族移民乡所有贫困村全部实现整体脱贫。
二、移民区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存在问题与难点
通过对酒泉市移民区少数民族乡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巩固提升少数民族移民乡脱贫攻坚成果还存在着一些应该警示和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生动力仍然不足。一是思想相对比较落后。少数民族移民乡部分贫困户缺乏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甚至因懒惰而贫。部分贫困户还有后顾之忧,不愿意主动真实申报家庭收入情况,也不愿主动退出贫困户,存在“不愿脱、不敢脱”的问题。二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少数民族移民乡贫困户劳动力有一半以上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自身发展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日光温室、枸杞产业、设施养殖等产业发展需要。部分贫困户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外出务工,因家庭和土地的束缚、自身能力的制约,外出务工大部分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存在务工周期较短、收入较低的问题。三是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比较突出。少数民族移民乡大部分未脱贫户的身体状况不好或家有病人,尤其是部分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群众生活十分艰难,除需要医药费外,劳动力严重不足,年龄结构明显老化,影响了生产经营活动。还有部分未脱贫户家庭成员完全没有劳动力,只能靠政策兜底保障。
(二)脱贫基础还不牢靠。一是基础设施短板较大。由于少数民族移民乡建制时间较短,部分乡村面貌、公共基础设施、渠道配套、土地产出、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等方面发展仍有差距。6个少数民族移民乡的电力、机井、道路、渠道、农田林网等各类基础设施仍需持续加大投入。二是盐碱地还需持续改良。少数民族移民乡生态环境相对薄弱, 盐碱化土地改造难度大、周期长, 耕地尚未彻底改良,产业增收后劲不足,农田产出效益低,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着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三是致富带头人较少。随着农民进城务工人数的快速增加,具有大中专学历和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年轻人不愿回到农村发展,农村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尤其移民乡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人才更少,科技种植、科技养殖、农村电商等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治理缺少人才支撑。
(三)产业地位还不突显。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少数民族移民乡农业产业方面还没有真正破题,存在有产业无优势、有数量无质量、有规模无市场等问题,农民收入随市场价格波动,收入变化较大,缺乏稳定预期。如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全乡枸杞种植面积占全部种植面积的80%以上,农户的种植单一且收入极不稳定。二是生产经营水平较低。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的机制不完善,初级农产品多,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很少,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普遍依靠种养,但对后续加工、营销和市场开拓重视还不够,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变化。三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村级集体经济特别是加工企业稀少、规模小,产业链短,致使农产品深加工及商品转化率、市场占有率低,产销对接不够,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群众对产业长期发展信心不足、跟风心理突出。
三、移民区少数民族巩固提高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
目前,移民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是酒泉市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打赢移民区少数民族脱贫攻坚战,必须统筹考虑当前脱贫与长远发展的问题, 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断提升脱贫质量,确保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存在返贫风险的贫困户全面巩固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深入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持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一要加强思想引导。在帮助移民区少数民族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强化对贫困户思想帮扶,讲细讲清各项政策,消除贫困户疑虑,提升贫困户自立自强的斗志,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积极投身脱贫致富实践中。要大力开展勤劳致富励志宣讲,通过身边榜样带动懒汉们勤奋起来,勤劳人节奏更快起来。二要培养致富技能。要强化职业教育培训, 充分发挥村、组两级党员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等场所的功能和作用,持续推进“雨露计划”“科普计划”,大力开展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要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对务工青年结合自身特长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不断增强务工品牌影响力,实现稳定就业、高层次就业。三要强化社会保障。要大力提升少数民族移民区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合作共济、残疾人补助、自然灾害救助、疫病防治、大病保险等社会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各项政策,扩大农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和救助对象范围,帮助患病贫困户及早康复,恢复生产经营能力。对因病因残等致贫返贫或年老体弱无法从事生产的贫困人口,要进一步提高政策保障水平,实现政策兜底脱贫。
(二)深入实施脱贫基础夯实工程,持续提升发展后劲。要把移民区少数民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点放在夯实脱贫基础上,对标制约发展的难点,切实强基础、补短板、促脱贫、巩固再提升。一要加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要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 加快渠系配套、农田林网、村组道路、安全f47219c65bc651d6d27ebbec4e027fc1eb7ab20904866e888fc2ad2e02355f75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补齐短板。持续实施义务教育提升项目,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扶贫助学工作机制,配套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办学水平。严格落实医保各项特惠政策,对少数民族移民建立健康监测档案,实行定期免费体检,提高健康保障水平。二要加强盐碱土地改良。要针对移民乡土壤类型分布不均衡、复杂多样、生态迥异的实际情况,加大与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给盐碱地精准“把脉”,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改良方案,加大金融支持,帮助贫困户解决土地改良资金问题,扩大土地改良推广面积。三要加强“领头雁”培育。要继续从市直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注重从致富能手、回乡青年中培养党员,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引领群众脱贫致富。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一项特色产业一名外聘专家、一村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要提高培训资源利用率,努力在少数民族移民乡贫困村的每个组培养出种植能手和养殖能手“两个带头人”,形成多层次的贫困村发展能力提升培训培养体系。
(三)深入实施富民产业培育工程,持续拓宽增收致富路子。要把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路子,依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帮扶思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力争做到产业增收效果更加明显,贫困人口收入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一要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引导贫困户发展设施种植、特色林果、畜禽养殖等脱贫成效快的优势产业,重点在“精”“深”“细”上做文章,不断优化特色产业项目,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调动一切科技、人才、技术力量,实行严格的品种、栽培、养殖技术把关指导措施,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积极做好以设施农业、枸杞、玉米、奶牛、肉羊等产业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工作,鼓励保险公司设立其他种类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作物保险,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二要着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扶持兴办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加快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经营模式,支持引导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农业”,为农产品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同时,引导贫困户依托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大户,以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产权、贷款资金、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建立长效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三要着力发挥区域优势。要成立企业化运作的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运行公司,充分推广优质品牌农产品。要充分利用扶贫攻坚的大势,大力招商引资,引进涉农龙头企业,强化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产业链的优化重组,带动贫困户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合作化经营,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新型生产组织化经营模式,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酒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