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昌马镇:筑牢祁连生态屏障 引导绿色发展

2020-12-29 00:00:00马玉军
发展 2020年3期

甘肃省玉门市昌马镇,地处祁连山麓、疏勒河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文荟萃、钟灵毓秀,因大唐名将樊梨花秣马厉兵而得名。山水环绕、绿洲旖旎、河湖交错的壮丽自然景观和文脉相承、底蕴深厚、蜚声四方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为昌马绿色崛起、文旅先行、乡村振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指引,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守护祁连山、筑牢大屏障,切实走好生态之路、做足山水文章、建美田园山乡,既守住了绿水青山,也得到了金山银山。

一、背景情况

(一)情况简介。玉门市昌马镇地处祁连山北麓,疏勒河、小昌马河穿境而过,是深居祁连山西段腹地的天然小盆地,濒临三个自然保护区,是祁连山西段重要的生态廊道、生态屏障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平均海拔2100米,年均无霜期92天,降雨量78.9mm。辖区总面积16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万亩,草场面积47万亩,现辖5个行政村,共有人口1374户4019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00元。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围绕构建休闲田园综合体和生态旅游小镇两大目标,以“先锋引领、融合共建、强基富民、晋位升级”为总体思路,着力构建“一园三区四基地”产业支撑体系(一园:生态产业园;三区:集中居住区、生态修复区、文创旅游区;四基地:天境牧业基地、有机林果基地、绿色杂粮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加快打造绿色产业基地、休闲田园山乡、生态旅游小镇、秀美幸福家园,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休闲生态秀美昌马建设。

(二)生态资源优势。昌马境内有草原、湿地、湖泊、河流、戈壁、雪山、冰川等地貌,生态资源多样、保护开发潜力巨大。一是自然生态优势明显。一山(祁连山)两河(疏勒河、小昌马河)一湖(昌马湖)是典型的地貌特征,是离雪山、冰川最近的乡村,是草原、湿地最多的乡镇。二是旅游景观资源独特。境内既有鬼斧神工的疏勒河天生桥、老虎沟冰川、香毛山草原、古生物化石等自然奇观,又有千眼泉湿地、月亮湾湿地、昌马湖等特色景点,春有油菜花海、夏有湿地草原、秋有油画禾谷、冬有千山暮雪等景观更是天境昌马的靓丽名片。三是历史文化品类多样。昌马历史沿革2000多年,境内历史遗存珍惜,有敦煌莫高窟姊妹窟——昌马石窟和汉晋新乡县城等历史遗迹,城堡村屯、烽燧战场、工业遗址、庙宇卡伦等历史遗存更增添了昌马的历史文化底蕴。四是休闲康养境地最佳。四面群山环绕,位居盆地绿洲中心,千眼泉水质达到直饮矿泉水标准,湿地植被覆盖密度大,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年均气温3.9℃,夏季平均温度22℃,享有“清凉世界、天然氧吧、世外桃源”的美誉。五是生态产业潜力巨大。祁连山盆地的天然绿色屏障是生产优质有机农产品的理想场地,47万亩的天然优质高原牧场,有机无污染的种植土壤和冰山泉水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为昌马羊、藜麦、枸杞、杏梅等有机绿色产业基地崛起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建设休闲田园山乡,守护绿水青山净土。我们立足绿水青山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着力打造能够留得住乡愁、看得见风景的休闲田园山乡。一是提升人居环境。着力落实“一个行动、三项革命、十大工程、四大机制”,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扎实推进垃圾革命、厕所革命、风貌革命,着力推进河湖景区环卫清洁、道路沿线清扫保洁、街区场馆美化亮化等十大工程,突出绿化先行、美化跟进、基础配套,先后建成垃圾收集处理场1个,旅游公厕5座,户厕改造占到常住户的60%以上,推动景区面貌大提升、人居环境大改善。二是根治污染沉疴。针对原有矿山企业、放牧养殖、秸秆焚烧等影响环境治理的突出问题,梳理整治难点15处,筹集资金300余万元,分别进行了整体拆除和地貌恢复,围绕“蓝天保卫战”扎实开展了煤改电、改灶、改炕“三改”工作,实现了全域境内无工业企业、无污染面源。三是推进集中居住。按照“收缩边缘、集中居住、综合配套、社区管理”模式,制定村庄布局调整规划,确定集中居住区、稳定区、迁出区重点,以社区服务管理模式,有序解决“空心村”“空心户”,腾出更多绿色生态空间。四是实施生态修复。持续加大西湖、南湖沿线景观带绿化和疏勒河、小昌马河河道治理力度,月亮湾、小河湾、千眼泉湿地恢复治理初见成效,积极推进湿地公园、湿地博物馆申报工作,营造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生态环境。五是打造生态景区。立足昌马景观资源优势,坚持原生态、环保型、无修建为原则,统筹资源建设五大景区,着力打造集生态休闲康养一体的天境昌马旅游目的地。

(二)打造绿色产业基地,转化金山银山价值。立足绿色、生态、有机的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突出绿色产业培育,以有机生态产业园为主线,稳步推进建设天境牧业、有机林果、绿色杂粮、生态旅游四大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农业订单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70%以上。以昌马羊、祁连冰藜为重点的有机产业基地不断壮大,以枸杞为重点的道地药材基地优势日益凸现,来自绿色生态产业的收入达到万元以上;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突出文创、农旅、康养、休闲的主题,着力构建“一个平台、三大区块、五项活动”(艺术驻留平台;文创艺术区、生态旅游区、康养休闲区;康养健身游、驻留体验游、度假休闲游、自驾风情游、文化朝圣游)文化旅游产业架构,加快打造“天境昌马”旅游目的地,开辟了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的绿色转型新路。突出生态品牌打造,积极开展有机认证、产地认证、GAP良好农业规范工作,着力打响“昌马羊、胡麻油、山蘑菇、小杂粮、生态游”五大特色品牌。立足“天境昌马”文旅品牌创建,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创作与生态并行、艺术与田园相伴,力争把昌马建成国际艺术驻留基地、西部文旅创新典范、全省文化建设标兵。突出农旅融合发展,突出建加工作坊、拓销售平台、扩信息网络三项举措,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突出新型业态构建,借助艺术驻留平台和文化旅游活动,打造生态有机产品云餐吧等创业基地,积极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以及共享村落、共享农庄、共享牧场等共享经济等新业态。

(三)建设生态旅游小镇,拓宽转型发展之路。依托独有的生态资源优

势,立足打造西北香格里拉和让世界看见昌马的规划定位,突出文创、农旅、康养、休闲的主题,打响“天境昌马”文旅品牌,着力构建“一个平台、三大区块、五项活动”文化旅游产业架构,加快打造“天境昌马”旅游目的地,规划建设“一个中心四个展馆”,即昌马历史文化展览中心和石窟艺术博物馆、红色记忆教育馆、奇石民俗展示馆、书画摄影展览馆,既为国际艺术驻留节创作和展览提供了主场馆,也为乡村基层文化弘扬和传承提供了主阵地,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创作与生态并行、艺术与田园相伴,力争把昌马建成国际艺术驻留基地、西部文旅创新典范、全省文化建设标兵。

(四)建设秀美幸福家园,创新生态保护机制。统筹布局四大监管平台,集聚生态环境保护动能。一是构建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平台。以“让群众跑一次、为群众办好事”为核心在乡村两级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干部下沉服务驻村”工作法,着力进驻协调指导、代理清洁、环境信息、生态治理四大服务。二是构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平台。统筹整合综治、司法、环保、公安等执法力量,组建乡镇综合执法队伍,进行全域环境巡查,实现了对乱堆乱倒、乱搭乱建、焚烧秸秆、破坏生态等问题的管控到位。三是构建生态环境网格管理平台。将环境责任分解到网络片区,将全镇区域划分为14个网格,赋予92名网格员环保监管职权,将网格化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四是构建生态环境监督问效平台。全面推行“定责管控一体推进”机制,坚持清单定责、流程管控、督考一体的模式,通过清单定责,切实推进研督考评、积分管理、日常巡检、常态调查为主的督考一体工作。

三、工作成效

(一)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始终把守护绿水青山作为生态昌马发展的“聚宝盆”,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治理修复,清除垃圾堆放点21个,全域内无垃圾的目标基本实现,清洁厕所改造实现全覆盖,乡村面貌实现整体改观。

(二)绿色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昌马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全面推行无害化养殖技术,生态养殖收入占到了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率先发展绿色产业,群众来自绿色产业的收入成倍增长。文旅产业异军突起,年接游客1.2万余人,同比增长50%,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

(三)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始终把群众受益作为最大的生态自觉,通过实施河道、湿地修复,水源、河湖治理,每年新增绿化300亩以上,集镇、村庄、沿路空闲地段绿化美化实现全覆盖,集中居住区供热、排污、供水管网全覆盖,村村通油路,生产环境、居住面貌、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四)环保管护成效大幅提升。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通过常态化开展周四月末全镇卫生整治行动、建立长效机制,综合行政执法日常巡查、网格化管理入户督促、定则管控监督问效的长效机制有效构建。

四、经验启示

(一)坚持生态优先。把生态系统保护放在压倒性的位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立足昌马生态脆弱现状,守住生态屏障,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是我们维护生态安全的重中之重。

(二)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才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格局,才能促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良性改善和双赢共享。

(三)坚持治修并重。结合绿水青山的生态服务价值、环境损害成本、生态修复成本等,建立体现绿水青山生态服务价值的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才能让公众、企业、公益组织等共同参与生态系统保护。

(四)坚持先锋引领。突出党建引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重点任务“日程化安排、流程式办理、清单式管理、制度化规范”的工作模式,推动环境综合整治由点及面开展,实现党建的引领作用和环境保护的管护作用融入日常。

(作者系玉门市昌马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