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珍,骆平原
(1.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44;2.广西来宾市工业园区(来宾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广西 来宾 546100)
开放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开创性提出“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倒逼”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开放政策制定及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以贸易增长幅度和规模为考核指标。新时期中国的开放已由扩大贸易转向促进要素流动,由接受国际贸易规则转向参与、主导国际规则制定,由“享受”国际贸易带来的便利,转向积极供给公共产品与服务,由自我发展转变为互利合作共赢发展,由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转变为内外联动、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大国财政理念的构建,伴随现代财税体制的深化改革。财政应如何支持开放发展,如何评价开放政策制定的科学合理性,评估开放政策执行力度,测度开放政策实施的效果?重构全新的财政支持开放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无疑是优化开放政策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
基于效率假说(Alesina&Perotti,1997[1])和补偿假说(Rodrick,1998[2]),对外开放直接影响政府支出的领域、范围、方向及规模等,而政府制定的产业资产、税收资产和贸易政策等也对开放发展构成重要影响,甚至可认为对外开放是政府必须履行的一项经济职能。通过对英国、加拿大、瑞典和挪威的实证研究表明对外开放与政府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Islam,2004[3]),以东盟数据同样得出二者间存在正向关系(Swee Huietal.,2008[4])。不同观点认为贸易开放与政府支出的关系不显著(Benarroch&Panden,2008[5]);O ECD国家贸易开放使分工细化和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导致失业率上升,因此政府需通过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和宏观政策来进行调控(Down,2007[6])。
关于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实证研究,如考察贸易开放对政府支出的影响[7]、经济开放对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税收征管效率的影响[8]、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平衡关系的影响[9]等。但关于财政作用于开放发展的机制及效应评估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如探讨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财政分权对宏观经济增长、贸易平衡、币值稳定等方面的影响;如通过构建开放经济的宏观财政D S GE模型,基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研究开放经济中的财政政策规则及其经济效应[10];通过引入垄断竞争、价格粘性、政府支出的正外部性以及消费习惯等非完全竞争因素,构建一个宏观开放经济模型,得出政府支出正外部性对宏观政策效应的传导起着重要作用[11];采用PVAR模型检验中国财政支出对贸易平衡的动态冲击效应[12]等。
现有相关研究开启了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政策效应评估的先例,但还存在尚待完善之处:一是仅从宏观层面评价政策效应,缺乏微观实证研究,即针对某一区域的财政支持开放发展的政策制定、执行过程及实施效果的综合性、全过程性的评估方法。二是主要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而对财政作用于开放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分析不足,从而难以探究不同财政政策下区域开放度显著差异的根源,难以找到制约区域开放发展的症结。三是缺乏对空间经济关联的测度,因而无法完整呈现一个地区在整个网络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及其与其他地区(城市)之间的关联程度,从而难以准确把握开放的内涵。本文通过梳理财政支持开放发展相关政策,构建全过程、多维度、多方法综合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政策效应评估模型,旨在为各地市考察“五大理念”之开放理念的贯彻落实情况、深入推进开放发展战略、有效提升开放度以降低制度交易成本提供参考。
中国对外开放依次经历四种开放模式[13]:开放试验探索模式(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全面开放模式(1992年—20世纪末)、体制接轨模式(2001—2006年)、互利共赢模式(2007年至今)。当前财政支持开放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税收政策方面。制定了引进外资、对外投资、贸易往来的各种法定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如在招商引资方面,对外资企业的经营行业、领域、范围、投资项目、投资额度、经营期限、产品出口比例、环保达标情况等符合要求的,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实践中曾出现过一些地方政府为扩大招商引资、争夺外资而违规进行税收返还、先征后补,对已缴纳的税款以财政补贴或财政奖励的方式退还外资企业;还有些地方政府通过税收征管自由裁量权为外资企业提供便利。又如国际贸易中,就关税签订免税或低税率协议,以促进本国进口及国际间贸易往来,或实行出口退税,以鼓励和促进本国企业出口创汇。与财政支持开放发展相悖的是设置非关税壁垒式的“地方保护主义”[14]。②财政支出与公共服务方面。如低价出让、出租土地使用权(场地使用费)、行政划拨建设用地(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适用行政划拨方式获得土地)、低价出租标准厂房、各类信贷优惠政策,以及优先建设涉外企业项目所需水、电、气、公路、铁路、港口等配套公共设施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为吸引外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③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根据“补偿假说”,对外开放有助于细化分工和提高生产效率,但同时也会导致失业增加,因而政府有必要增加对失业人员的补助和培训,增加社会保障福利支出,以补偿开放带来的后果。因此,财政对于社会保障与就业方面支出,是财政支持开放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④政府行为及行政管理。地方政府的开明程度、开放意识、管理效率、公共服务的能力等无疑对当地外资流入与否、贸易活跃程度等有着极其重要影响。地方政府做法包括:加快简政放权,对外资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登记、项目核准、年检等方面“一站式”服务,效率较高;积极申报、运作开发开放试验区、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区等为外商投资及贸易往来提供便利;根据自身区位、资源禀赋优势,提出推进跨境电商发展、加强口岸建设,推进沿边、沿江、沿海特殊经贸合作战略等;直接下达招商引资任务指标,设置奖励办法等。
财政支持开放发展的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应全面、准确、科学地衡量政策制定、政策执行过程及所取得的成效。因此,本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构建包括政策制定事实、政策执行过程以及政策执行效果3个维度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力求全面反映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政策体系的完善性、政策工具的合理性及政策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方法方面,由于政策制定事实维度的评估依赖于专家定性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可实现定性分析结果向半定量化指标转变;政策执行力度的评估全部为定量化指标,适宜采用熵值法,以减少主观赋值的随意性和可能产生的估计偏误;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主要考察城市间的空间经济依赖关系和关联度,而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刻画复杂社会网络中的各种关系及其属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可以形象而合理地评估城市间空间关联度。基于此,本文综合采用AHP法、熵值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法作为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政策效应评估的基本计量分析方法和工具,评估体系如图1所示。
1.基于政策制定事实维度的评估指标选取及评价标准
具体内容详见表1。
图1 财政支持开放发展的政策效应评估体系
表1 基于政策制定事实维度的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指标体系
2.指标权重确定
基于事实维度的评估指标的结构形式是层次性指标体系,因而选定AHP作为权重确定方法。设W为指标权重向量,,其中Wn为各层相应指标n的权重,
3.专家综合影响因子的确定及综合评分
为避免某一专家对某项指标的不熟悉而影响客观评判,特设置专家对评价指标的熟悉程度指标。设置问题“您对该项调查内容的熟悉程度”,可选项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五个等级。根据各位专家填写结果,采用AHP法,计算出专家的综合影响因子σ其中,σn为第n位专家对评价指标的综合影响因子,。
各专家依据政策逻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四性指标评分细则,对每项指标的二级指标进行评分。为了保证评分结果的科学性,可邀请七位专家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分别对各个地级市的各项指标逐项进行打分。根据专家评价结果计算每项指标的“得分均值”,再依据每项指标权重计算出每项指标的综合得分,即为事实维度政策评价指数,也可称为政策完善程度。分值越低,说明政策质量越低,需要完善内容越多。事实维度政策评价指数Q值越低,说明总体政策质量较低,待完善程度高。具体计算如下:
1.评估指标选取及测算标准
财政支持开放发展的执行过程评价主要包括财政服务开放发展的执行能力以及财政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执行效力两个方面。其中,财政服务开放发展的执行能力主要包括财政透明度、税收弹性、财政自给能力、财政提供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四个方面。财政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执行效力主要体现为区域间的资金、技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程度,以及物流、客流、信息流、旅游开放度和市场活跃程度等方面。具体指标及计算方法详见表2。
表2 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执行过程维度评价指标及测算方法
财政服务开放发展的执行能力评价指标为:①财政透明度的提升可以强化社会监督,制约或减少“寻租”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及社会整体运行效率;②税收弹性是税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反映一国税收体系保证政府集中资源的能力,其值越高,反映政府税收调控政策空间越大,政府推动经济开放发展的灵活性更足;③财政自给能力是财政服务能力的首要体现,其系数越大,表明地方财政自我发展能力越强,越有能力推动开放发展,但如果系数过大,也可能是由于财政支出不积极甚至惜支;④社会保障和就业支持力度以本级政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本级公共支出的比例作为考核指标。
财政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执行效力指标为:①贸易依存度采用已被普遍认可的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地区GDP之比来衡量;②外资依存度,体现地区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以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例来衡量;③劳动力流动程度以估算的地区劳动力人口净迁入率近似替代;④旅游开放度采用旅游收入占GDP之比、旅游人次与地区人口数之比来综合反映;⑤客运密度;⑥货运密度是最直接反映地区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一般地区开放程度越高,交通工具就越繁忙;⑦信息流动性越强,越有助于提升各种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同时改变人类生活、交往方式;⑧市场活跃程度高的地区,一般经济越开放。
2.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由于基于执行过程的评价指标均为客观定量指标,而在各类赋权方法中,熵值法以数据为依据,根据各项指标离散程度来确定指标权重,离散程度越大,则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权重就越高,这就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客观性。因此,基于执行过程的指标采用熵值法赋权。
首先,将各城市各项评价指标形成的原始数据矩阵表示为:
指标值Xij的差距越大,则表明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各项指标全部为越大越优型指标,且由于税收弹性、劳动力流动性等指标存在负数,需对数据进行数据平移,处理方式如下:
其次,计算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的特征比重Pij,并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ij。
再次,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对于第j项指标,指标值Xij的差异越大,对综合评价的作用越大,熵值就越小。Dj=1-Ej,其中,Dj越大,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指标越重要,应赋予较大的权重。
最后,确定各指标的熵权Wj,分别计算各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值Vi。
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执行过程维度评价指数的数值越高,说明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执行力度越强;否则,表明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执行力度较弱。
1.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与理论基础
价值维度评价,即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效果层面的评价。政策效果是政策实施所产生的成效及影响,反映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财政促进开放发展的政策效果主要体现在开放政策实施所带来的空间经济关联程度的提升。其中,区域间的距离对区域经济往来有重要影响,距离越相近或相邻,则影响系数越大;人口是区域间经济关联的主要因素之一;经济状况用地区GDP表示。区域间的经济联动效应采用空间相关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
用于分析区域经济体间经济关联度的主流理论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会导致区域发展的自动均衡,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但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或经济发展受限的、滞后的地区,显然并不适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自身特点,采取因地制宜、因时施策的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人为地平均使用和分配各类经济资源。非均衡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梯度发展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等。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因是创新,推动者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所处环境中占支配地位的推进型企业,结果是推动者集聚各方资源形成增长极,并通过极化效应(支配或被支配)和推进效应(扩散、回流、上游效应和下游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循环因果积累理论认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条件越好的地区越能吸纳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资源,从而使自身发展优势及速度将持续保持下去,而条件越差的区域越容易被“吸虹”,使自身发展更趋缓慢,由此加剧区域间不平衡。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政府进行有效干预,如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等。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发达地区擅长于创新,并把已成熟或衰退的产业技术转移到周边地区,从而形成技术资源由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由高技术逐步转移替代低技术的梯度转移过程。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布局等无不体现梯度发展理论的支撑。中心—外围理论认为任何区域都可分为中心和外围的二元结构,中心区处于支配地位,具有主导效应、生产效应和心理效应,外围区处于被支配地位。经济发展过程是各类生产要素不断从外围区向中心区集聚的过程。财政政策的作用是弥补市场机制造成的非均衡发展,促进各区域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一体化。
2.模型构建的具体方法
基于上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空间城市群网络,分析空间依赖关系,测度经济关联度及中心、外围性。本文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72个主要城市的空间经济关联为例进行研究。数据来源方面,国内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南部各省市统计年鉴以及w ind资讯数据库,东盟国家主要城市数据来源于各国政府官网公布数据并由当地高校科研人员辅助翻译。涉及本外币计价问题,一律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公布的当年度期末汇率进行换算。
第一步,构建空间城市群网络。周边城市选取主要基于距离远近、经贸往来强度、区域发展战略(如环北部湾城市群、大西南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省会城市、国家首都、经济总量规模等方面考虑,选取中国南部50个内陆城市、港澳台地区、19个东盟十国的首都和大城市共同构成一个包含72个城市(或区域)的空间城市群网络。①关于样本选择的特殊性说明:一是由于文莱国人口规模仅为42万人左右,而据商务部官网发布的2019年文莱GDP总值为183.8亿文元(折合人民币约906亿元),仅相当于广州GDP总值的3.8%,若选择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作为样本城市,将出现离差过大而失去比较意义,因此以文莱国整体视为一个城市样本进行分析;二是新加坡国土面积7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0万人,与中国中小型城市体量相当,而2019年GDP总值为3284.1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33万亿元),与中国深圳、广州、重庆等具有可比性,因此将新加坡整体作为一个城市样本进行分析;三是为更客观全面对比分析港澳台地区与北部湾主要城市的空间交互作用,同时综合考虑经济体量、经济往来形式、人口规模与面积等因素,分别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作为样本纳入城市群体系,一律视同“城市”,不再另外说明。
第二步,考察空间城市群是否存在空间依赖关系。空间依赖是一种由主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截面依赖,在空间经济计量模型中,空间依赖性泛指模型变量或误差项存在的空间相关关系。本文采用Moran'sⅠ检验、吉尔里指数C(Geary'sC)衡量空间自相关关系。
第三步,基于引力模型分析72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关联度。引力模型是一种测算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方法,由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及距离衰减原理推导而来。其一般表达式为,其中,F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量,m1和m2分别为物体1和物体2之间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引力F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个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诸多学者对空间引力模型进行拓展并运用于空间经济关联度分析[15],本文参考关于测度中国—东盟自贸区城市群空间经济关联的建模方法[16],增加城市间的经济权重作为调整系数,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Fij表征城市间的经济关联度。Wij为基于经济权重的调节参数;Li、Lj为城市人口数量;rij为城市间的空间距离。b为距离摩擦系数,通常取值为1或2,本文取值为2。
第四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城市经济关联网络。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多样关系构成的、具有普遍联系的巨型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法是规范描述和分析复杂社会网络的重要方法。网络由节点及各节点之间的关系构成,本文中节点指经济活动的主体,即72个城市中每个城市作为一个节点,各个节点城市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表征为社会网络的密度。节点之间的连线越多,该图的密度就越大,该网络对各个活动主体(即城市)产生的影响就越大。节点城市i指向其他节点城市的连线数目成为城市i的出度,其大小表征城市i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力度、辐射强度,以及在城市群中的地位强弱。城市i的入度则指从其他节点城市指向城市i的连线数目,其大小表征城市i受到其他城市影响的程度,即城市i依赖于其他城市提供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程度。最后,对关联度网络图进行中心性分析,判断经济辐射范围,并结合中心—外围理论对城市群进行核心层、中间层、边缘层划分,利用K-p lex算法进行凝聚子群分析。
为检验模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由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包含中国与大部分东盟国家,而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沿边又沿海、海陆交通通达的省区,因此本文以广西14个地级市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政策效应评估为例,邀请5位行业专家基于政策制定事实维度进行评估(见表3)。指标权重显示,政策时间上的可持续性、政策执行环节目标的明确性和逻辑性等是政策制定的关键因素。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地区间差异较大,总体水平还有待提升,表明各地市还有很大的政策改进空间。
表3 财政支持开放发展的政策制定事实维度评价结果
基于政策执行力度的过程维度实证结果(见表4)表明,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执行力度最强的是南宁市(得分8.41),其次是桂林市(得分8.02),第三是北海市(得分7.86),第四是钦州市(得分7.45)。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执行力度的地区差异显著,南宁作为广西首府,是环北部湾城市群及边境区域的中心城市,财政透明度全区最高,财政自给能力全区第二,外贸依存度、旅游开放度、信息流动性、货运密度等指标均较高。桂林是国际旅游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旅游开放度和市场活跃度较高。钦北防三市虽然GDP占比不高,但得益于沿边沿海优势及北部湾经济区规划的政策利好驱动,货运密度、客运密度、财政自给率、外贸依存度均较高,政策执行力度较强。
表4 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执行过程评价结果
图2 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效果评价——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72个主要城市(或区域)的网络经济关联度图
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城市群的社会网络分析法,检验广西14个地级市财政支持开放发展的政策执行效果。以各城市的入度与出度大小为节点属性值,绘制城市网络结构图(见图2),较大的节点表明该城市处于相对中心位置,更易于获得资源、拥有更大的权力以及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力。广州、深圳、香港、台湾、南宁、昆明等城市的经济关联密度最高,处于中心位置,表征经济集聚及辐射带动作用较强。这些城市均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较高的地区。而钦州、贵港、贺州、九江、来宾、河池等城市处于网络边缘,未能很好融入区域发展,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力有限。需说明的是,文莱由于与其他城市距离较远,加之自身经济体量不大(2015年文莱GDP为839亿元),因而在城市群网络中经济关联度十分微弱,在上图中显示处于“孤岛”地位。同样表现出“孤岛”效应的还有拉萨,原因在于其GDP偏低、人口偏少、与其他城市距离偏远,因而经济关联度较低。从城市所属国别看,中国、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城市经济影响力较大,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处于网络的边缘。
表5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72个主要城市(或区域)网络标准化中心度前15位和后15位城市(或区域)
通过Network→Cohesion→Density 得到城市群的网络密度为0.254,网络关系的标准差为0.435,表明城市间互动的关系比较紧密。进一步通过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以及特征向量中心度来测量各城市的影响力大小以及整个城市群网络中心化程度。通过Network→Centralityand Power→ Multiple Measures进行中心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结果表明:(1)点度中心度方面,广州、深圳、南宁等15个城市中心度均在55以上,表明这些城市权力集中度较大,集聚能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广。而文莱、拉萨、达沃等中心度排名靠后的15个城市,中心度值均较小甚至为0,表明城市影响力很弱,经济辐射能力有限。这与城市群网络图所呈现的结果一致。(2)中间中心度测量某一节点城市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其他城市之间的往来,其值越高,表明该城市控制其他城市的能力越强,越处于网络核心位置。从表5可见,曼谷、台湾、广州和深圳等城市的中间中心性最高,说明处于城市群网络的核心位置,对其他城市具有很高的控制力。南宁、成都、香港和佛山的中间中心度也很高,说明这些城市在网络群中与其他城市的互动频繁。文莱、拉萨、达沃、马六甲、金边、万象、内比都、棉兰和泗水的中间中心度为0,表明这9个城市不控制其他任何城市,处于网络的边缘。此外,整个网络的中间中心性为33.96%,表明城市的集中度较为明显。(3)接近中心性测度某一节点城市不受其他城市控制的程度。广州、深圳、香港、台湾、佛山和南宁等城市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路径较其他节点城市短,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度。柳州、重庆、长沙、昆明、桂林、贵阳、茂名等城市也处于比较核心的位置,在信息传递时不用太依赖其他城市。(4)特征向量中心度主要用于测度整个城市群网络中最核心的城市。特征向量中心度排名前5的依次为广州、深圳、南宁、香港、成都,属核心城市;排名后6位的依次为文莱、拉萨、马六甲、金边、万象、内比都,处于72个网络群中的边缘位置。
表6 四种中心度的统计指标
综合上述四项中心性指标分析,中心性指标排名靠前的城市一般为经济实力较强、地缘优势显著、处于交通要道和重要节点、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如广州、深圳、台湾、香港、曼谷等。各个城市应根据自身所处位置、在城市群网络中所能发挥和应发挥的作用、资源禀赋、其他城市的影响力等,统筹谋划,制定有针对性的独特发展战略。
由表6可知,72个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点度中心度的标准差和方差分别为22.54和508.2,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85.92和0;点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均值分别为33.96和27.74,表明各个城市间存在着复杂的经济联系;中间中心度为0.93,表明每一个节点城市作为桥梁作用的次数仅为0.93次,相对偏少;特征向量中心度的方差较大,表明城市群经济关联能力存在显著的强弱差异。
表7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72个主要城市(或区域)的空间经济关联度分层表
通过Net w or k→Core→Continuous进行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得到各个城市的核心—边缘指数,结合上述经济网络结构图分析以及各城市的四项中心性指标,将72个城市划分为核心层、次核心层、中间层以及边缘层4个层次(见表7)。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城市群网络中核心城市较少,边缘城市居多,非均衡发展特征显著,与经济合作区的经济一体化、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还存在现实差距。核心城市群与边缘城市群圈层明显,南宁市处于核心层,柳州和桂林处于次核心层位置,其余城市处于中间或边缘层,表明广西倾力打造的“一带一路”重要门户、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战略支点”的地位还需在经济上更加强化,多数城市还需进一步强化经济合作以形成联动发展格局。
财政支持开放发展,终极目标是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促进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本文构建基于事实、执行力度和价值维度的财政支持开放发展综合评估体系,是全过程、多维度、多方法综合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效应评估模型。全过程,即评估体系包含从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再到执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评价。多维度,即事实维度主要评估政策制定环节的逻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执行力度维度主要评估财政服务开放发展的执行能力和财政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执行效力;价值维度主要评价政策效果,即开放政策实施后区域的空间经济关联程度。多方法,即三个维度的评估分别根据内容特点、数据特征、评估目标等,采用最为适宜的赋权和评价方法,如政策制定维度主要采用AHP法;执行力度维度采用熵值法;价值维度采用空间关联指数及社会网络分析法。可操作性方面,指标体系适用于各地级市县(或区域)评估财政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的政策、方法、步骤及成效,其中定性指标数据可通过专家评分法获得,定量指标数据为通用性指标,均可直接从相关统计年鉴中查询或经简单计算后得到,数据可得性有保障。
通过综合评估,可为中国各地市制定和实施财政支持开放发展的政策提供思路与参考。主要政策建议如下:(1)各地市在制定施政纲领及具体实施细则时,需综合考虑地缘关系、区位优劣势、产业支撑及其结构特点、文化差异等方面因素,并分析是否存在多重政策叠加的相互抵消效应以及其他可能制约开放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因素。(2)基于城市群空间经济关联分析,可知各地市在整个大区域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所拥有的资源及流向、经济辐射带动能力或“虹吸”效应等,便于以整体发展观科学定位城市功能,制定切实可行又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发展战略。(3)强化财政执行能力与执行效力,在财政服务能力方面应注重财政透明度、财政自给能力等,在政策执行效力方面应着力提升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的流动性及市场活跃度等。(4)转变财政支持开放发展方式,主要通过产业引导基金、政信合作、PPP模式等参与和引导市场资源配置,同时做好承接内外产业转移及结构优化升级的服务工作。(5)完善跨区域财政协同机制,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是跨国、跨行政区域的合作,客观上需要开展大量跨区域、部门间的高效协同与深度合作,财政能够且应该在优化资源配置、搭建多样化合作平台、推进形成联动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方面大有作为。(6)创新政府投融资方式以优化开放发展环境,可依托政府信用这一基础资源发行市政债券、推动政信合作等,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工程建设、社会福利保障及安防体系建设等领域财政投入。(7)从财政重点扶持、政府绩效考核、社会资本引入等多维度全面提升旅游开放度。“青山绿水”是最大的“后发优势”,对于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地区应将扶持重点放在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并保持扶持政策的持续性,而不必考虑发展工业或承接产业转移。政府绩效考核应采用“绿色GDP”指标代替传统GDP指标,生态指标考核应用文字性或有伸缩度的指标,以鼓励绿色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旅”的现代山水生态城市群网络,做好知名品牌塑造,提升旅游开放度,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