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苏 旭
2020年,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以对《刈禾女之歌》的考查拉开了现代诗歌教学备考的序幕。针对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一轮复习时,有必要针对现代诗歌进行一定的训练。
从时间上来说,现代诗歌一般以胡适的《尝试集》为界,之后的诗歌都可以称之为现代诗歌。从内容上来说,现代诗歌传递的是现代的情绪、思维、意识,是近现代西方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语言相结合的产物。从形式上来说,现代诗歌的格律更加的自由,不限于平仄的规范,强调的是用韵律传递情感。从思想上来说,现代诗歌更强调个性化情感的表达,主体意识更加明显。
以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的推广应用为界,现代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再掀轩然大波。《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等经典篇目的入选让郭沫若、闻一多、昌耀等现代诗人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加之群文阅读教学的提倡,使由之延伸出来的《女神》《红烛》等诗集成为当代高中生的枕边书。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现代诗歌,我们不仅要会读,而且要能写。新诗的分行、意象、节奏、个性化的独特表达等有关文体特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创作新诗。借此,学生可以体验语言的独创魅力,自觉地经营自己的语言表达与意境塑造。于是校园诗人涌现,校园诗社迭出。
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经历了从最初的杂言体到严整的格律体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具有严整格律的古典诗歌很难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现代诗歌便应运而生。因此,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既有很大的不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诗歌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
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相比,它们所表达的感情都是相通的,都是时代的“传声筒”,是诗人个性化情感的产物。当然,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相比,其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1.韵律不同
古代诗歌平仄严格、韵律和谐,而现代诗歌打破了古代诗歌的韵律限制,更加尊重诗人内心节奏的律动。
2.句式要求不同
古代诗歌句式严格规范,诗人需要根据韵律调整句式。而在现代诗歌中,诗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情绪的变化让诗歌更加错落有致。
3.物象的发展
古典诗歌的物象经过漫长的发展变化,更加程式化,而在现代诗歌中,诗人们致力于用专属于自己的物象来表达自己胸中的情绪,比如“丁香姑娘”“河边的金柳”“攀援的凌霄花”等。
4.现代诗歌与时代的联系更为紧密
正如谢冕在《中国新诗史略》中所说,中国新诗让“诗人和现实的社会生活的联系空前地紧密了”。
5.个性化的表达
现代诗歌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达,在节奏上突破了韵律的限制,在情感表达上更加自由灵活,成了一种心灵的寄托,比如《相信未来》《一代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无一不是诗人带着时代烙印的反思和真挚情感的流露。
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有诸多的异同,对于现代诗歌的解读既与古代诗歌有相近之处,又与古代诗歌大不相同。“诗歌艺术都是一个字、一个音见精神的。”对于古代诗歌,一轮复习时较为基础的解读方法有“五看三思法”(包括“看题目、看朝代、看作者、看注释、看物象、思背景、思手法、思情感”)、“知人论诗法”以及“切入点法”。同样,这些方法对现代诗歌也适用。在一轮复习时,学生不仅要学会巧妙地将这些方法运用到现代诗歌鉴赏中,同时还要抓住现代诗歌的自身特点来理解现代诗歌的内涵。
1.抓住人物塑造,理解诗歌内容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曾说,作诗不过“景情二端”。历览古代诗歌不难发现,大多数古代诗歌都是抒情诗或者哲理诗,而叙事诗却很少。为我们所熟知的不过是屈指可数的《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圆圆曲》等几首。
在现代诗歌中,叙事诗则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尤其是在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内容详尽、艺术性高的叙事诗,如《哭亡女苏菲》《大堰河——我的保姆》《王贵与李香香》《阿诗玛》《漳河水》等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诗歌中存在主体“我”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诗人作为诗歌中的人物,或者与诗歌人物互动,或者作为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成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这是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最大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显示了现代诗歌对诗人主体意识的强化,这是现代新诗的特征之一。因此,在解读现代诗歌时,抓住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更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
2.抓住节奏变化,理解诗歌表达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现代诗歌有独特的节奏形式,抓住现代诗歌的节奏更有助于理解现代诗歌的内容。如果说古代诗歌的韵律节奏是事先规定好的,那么现代诗歌的节奏则是由诗人依据诗歌情感的需求,自己设定的。
在现代诗歌的初创期,胡适、郭沫若等人本着“矫枉必须过正”的原则,全然打破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大白话一样的诗歌形式使现代诗歌的韵味全失。直到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现代诗歌的“三美”理论,才让现代诗歌重新回归到韵律美的规范中来。
对现代诗歌而言,诗歌的韵律不是单纯的节奏的变化,还包含了由节奏变化带来的画面和诗节的建构。比如,徐志摩的《沪杭车中》就借用韵律的变化来使读者理解诗歌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匆匆匆!催催催!”诗歌开篇用三个单音节,通过拟声让读者感受行进的火车。紧接着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字词的交错运用,让火车在行进中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借助烟、山、云影、水、桥、松林、红叶等物象,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地勾勒出一幅立体生动的画面。在声韵的蹉跎中,表现出时光匆匆而去的形态。
毫无疑问,这种节奏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不管是田间的“战斗的鼓点”还是李季、闻捷等人的新格律诗,都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新格律诗的句式大体整齐,四行一节(节数不拘),每行字数相近(最好顿数一致),有大体接近的韵。后来,又提倡精练、押韵、大体整齐,如闻一多在“三美”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死水》即是如此。
3.抓住时代背景,理解诗歌情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诗人的存在虽然不能影响历史的发展和政治局势的演进,但是却能够表达出一个时代最有力的声音。正如谢冕先生所说,“五四”时期有郭沫若,抗战时期有艾青,大后方有穆旦和他的朋友们,解放区有李季和阮章竞,20世纪50年代有贺敬之和郭小川,20世纪80年代有北岛和舒婷,最后是海子——20世纪最后的浪漫诗人。他们都是时代强音的表达者。
现代诗歌是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一种文学作品,脱离了时代背景来理解诗歌是难以把握诗歌的中心主旨的。现代诗歌表达的大多是诗人对时代的感受和反思。比如,曾经作为2000年高考题的杜运燮的《雷》。这首诗是“1948年于新加坡”所作。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不难看出“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同时,我们也能看出“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不仅是《雷》这首诗可以借助时代特征的关联来理解诗歌,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和顾城的《一代人》都刻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可以借助时代背景来把握诗歌的情感。
4.抓住物象特征,理解诗歌主旨
古代诗歌的物象一般来说都是固定的,梅兰竹菊象征着不同的文人风骨,柳树、长亭象征着离情别绪,北雁南飞象征着思念之情。不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宋词、元曲,这些意象的使用可以说是深入骨髓的。现代诗歌则摈弃了大多数古代诗歌中常用的物象,试图建构属于自己的物象世界。因此,我们看到的现代诗歌几乎没有统一的物象,每一首诗、每一位诗人都在试图建构属于自己的物象世界,我们只要把握住诗中的物象就能够对诗歌的主旨有所掌握。
比如,为了表现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思想,郭沫若选用了“天狗”这一意象。“天狗”那侵吞的力量、破坏的力量、建构的力量与诗歌的主题不谋而合。再比如,为了表现心中的梦想与希望,戴望舒选用了“丁香姑娘”这一意象,“丁香姑娘”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彷徨寂寥彳亍的内心世界。诸如此类创造性使用物象的现代诗歌不一而足,从物象中理解把握诗歌是解读现代诗歌的又一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知识点的基础掌握和宏观把控。针对现代诗歌,学生需要了解现代诗歌常见的设题类型和设题角度,在一轮复习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基础全面的复习,才能对现代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1.常见设题类型
纵观为数不多的现代诗歌类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有三类题型:
①现代诗歌的阅读理解题
以《我爱这土地》(1999年)、《金黄的稻束》(2000年)、《雷》(2000年)、《你还在我身旁》(2019年)、《刈禾女之歌》(2020年模考)为代表。这类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一般通过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诗句、物象、情感等内容的理解。
②现代诗歌的仿写训练题
以2014年、2015年的北京卷微写作为代表。这类题目侧重于考查学生写短小精练的抒情诗的能力。这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考查,是对学生语言驾驭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
③以现代诗歌为阅读材料的作文题
以2006年山东卷和2013年福建卷为代表,其中涉及的诗歌是雷抒雁的《星星》和顾城的《忧天》。这类题目本身与诗句的细读分析没有直接关联,其考查重点在于由对诗歌的阅读能产生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诗歌理解是写作的媒介,也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拓展延伸。
2.常见设题角度
①对物象的赏析
由于现代新诗在物象使用方面常常具有创造性,每一位诗人、每一首诗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所以对物象的分析常常成为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对物象的考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比如2000年考查的杜运燮的《雷》就是这一考查内容的典型代表。“雷”带着万钧之势,劈开旧社会的阴霾,劈开政治的黑暗,劈开民族所受的压迫,将摧毁一切、迎接一切的思想表现地淋漓尽致。
②对诗句的理解
诗歌的每一个句子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对诗句的考查是诗歌的重中之重。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鉴赏句子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选择题中,选项大多是围绕句子鉴赏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的,可能是对整体句意的理解,可能是对具体手法的赏析,也可能是整个句子对主旨情感的影响。比如,《金黄的稻束》(2000年)中,一道选择题就涉及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四句的考查。
③对手法的鉴赏
在现代诗歌考查中,单纯考查手法的题目很少,大多是与诗句鉴赏考查联系在一起。诗歌就是通过充分运用各种手法,让词语更凝练,韵律更丰富,节奏更加跳跃,情感更加真挚。故而探究诗歌中的手法不仅是鉴赏语词的需要,也是诗歌整体把握的需要。
④对情感的把握
理解情感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只有理解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才能真正地读懂了诗歌,才能够准确地解答诗歌题目。纵观考过的现代诗歌,与时代联系紧密的诗歌常常为命题者所青睐。《我爱这土地》是艾青为三十年代的祖国歌唱的诗篇,《金黄的稻束》《雷》《刈禾女之歌》则同属九叶诗派诗人的杰作,《星星》《忧天》则是现代主义诗作的代表。
3.以《刈禾女之歌》为例的解题分析
①以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为理解诗歌的切入点
《刈禾女之歌》是辛迪在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于苏格兰高原上写成的。这些显性信息引起我们的思考:首先,作者要塑造的刈禾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其次,写作的年代有着怎样的特殊背景;最后,在苏格兰高原写作而不是在祖国大陆写作,会使作者与刈禾女之间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带着这样三个问题开始诗歌的解读,会让我们的理解事半功倍。
②以物象运用和语句分析为理解诗歌的关键点
诗歌开篇便以“城”为分界线,使“山”成为“家”的代表,浓浓的乡土气息充溢了诗句的每一个语词。记忆中的“井”暗含着作者对家乡的遥相思念。之所以心是“空而常满”就是因为远离家乡而感到心灵空虚,心怀故土而又满溢思念。“金黄的稻穗”在风雨飘摇中成长,但终将硕果累累。“我”是土地的“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仅要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感受到时代风起云涌的变化。这就是诗歌语词给予我们的最真实的感受。
③以题型分析和模板应用为解答诗歌的有效点
本次考题设置了两个客观题和两个主观题,四个题分别涉及语句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抒情角度的作用三个方面。借助这四道题,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了对诗歌理解的考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诗歌的内涵如剥茧抽丝般地展现在考生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