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句型辨语法,巧用逻辑断句群
——浅谈文言文断句题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2020-12-29 23:25四川李永严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断句谓语宾语

四川 李永严

近年来,文言文断句题成为高考热点。王力先生认为,今人断句的主要问题在于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可见要正确断句,就必须明晰意义、了解语法、具备相关的音韵知识。但是在考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正确断句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学生要“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运用实证数据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问题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就近年来文言文断句题的命题特点进行梳理,据此提出基于逻辑思维运用的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策略。

一、全国卷文言文断句题命题特点

(一)选句句型简单,以叙述句为主

经过分析,笔者发现,近年来全国卷断句题选句句型相对简单,主要采用叙述句型。一般来说,叙述句就是以“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简单陈述事情,主语发出动作,谓语表达动作,宾语承受动作结果,不会采用过多的修辞成分。断句题选用的叙述句,经常以动词为谓语,展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其结构方式、表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相对简单。

(二)题型相对稳定,考查形式众多

近两年全国卷文言文断句题均采用客观题形式,题型稳定,断句点数在八个左右。2019年全国卷均采用了三处设错点的考查方式,比2018年全国卷主要采用两处设错点的考查方式难度更大、迷惑性更强。近两年主要考查动词、名词、连词、动宾短语、介宾短语的归属,排比、对偶句的句式一致性,关联词的照应等,其中对动词、名词、动宾短语的归属考查居多。

(三)思维考查明确,指向相对集中

透过文字表象可以发现,断句题命题形式虽多,但核心指向相对集中。考查点的本质其实主要聚焦于句型完整度分析、语法规范性辨别、逻辑合理性判断、句群一致性推理等,其中尤其以句型完整度分析、逻辑合理性判断居多,注重考查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二、逻辑思维下的常规解题策略

断句题命题没有单纯停留于语言层面考查,逻辑思维已成为学生思维能力考查的重要对象,具体体现为分析、判断、辨别、推理等思维能力的考查。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教授的方法往往局限于对话、语气词、修辞等语言层面训练,学生练习很多,但收效不大。文言文相对晦涩难解,如果一味依靠对标志性词语、词性的把握,断句必然困难。以下为笔者提出的逻辑思维下的解题策略,以供参考。

(一)句型完整度分析:主干划分定成分,以形析意查完整

句型完整度分析是基于句子独立为句的语法要求,考查单句中句子的成分是否完整,需要检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是否赘余或残缺。我们可通过主干划分的方法来进行分析,该方法在现代汉语语病题中较为常用,但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放弃了这一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断句方法。如上所述的叙述句,是近年来断句题中采用数量最多的句型,以“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型为主,通过主干划分即可快速确定句型是否完整。但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除首句必须提出主语之外,其余分句均可承前省略主语。因此,通过句型分析,我们就可以确定是否有成分残缺或赘余,判定句意是否明晰完整,从而确定断点的合理性。示例:

1.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考查句意是否完整)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2018年全国卷Ⅲ第10题C项)

2.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2019年全国卷Ⅱ第10题D项)

3.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2019年全国卷Ⅲ第10题D项)

由上可见,针对句型完整分析的考查点,命题人分别通过动词、名词等众多的词语和动宾、介宾等短语的归属来进行考查,如果教师局限于训练学生对重点标志性词语的关注、词性的分析、词语的局部衔接等,而不注意句型完整度的把握,断句题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古人的叙述其实很简单,尤其是断句题的选句基本就是什么人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诸如此类简单短句表述,一般不会有太复杂的表述。如第1句考查动词“荫”的归属,“以父仲淹”作原因状语,缺少谓语,不完整,故“荫”应归属于前句;第2句考查“而听之”的归属,在“愿王举国”中,“举国”作方式状语,缺少谓语,句子成分残缺,故“而听之”应紧跟前句;第3句考查“名”的归属,在“名则诸侯图鲁矣”中,“则诸侯图鲁矣”句式已经完整,“名”字成分赘余,而前句“而有战胜之”缺少宾语中心语。因此通过考查句型是否完整能够帮助我们有效断句,排除错误项。

(二)语法规范性辨别:省略倒装瞧仔细,语素位置有讲究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指出:“盖句读所集之字,各有定位,不可易也。”句读中词的位置有定规,不可以随意改变。语法规范性辨别即指依据古汉语一般性语法原则观察并辨明句子是否符合古人语言常用法。古人语言的用法,如多用单音词和语气词表达,经常省略主语,并且语素位置皆有讲究,不可轻易变动,如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但无论怎样,古人和今人表意大体一致,都是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诸如此类简单记叙事件来进行书写。字、词、短语、句子的组合规则和格式,表情达意的语言和方式在中华几千年语言发展进程中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范式,与我们认知中的结构形式、表意偏差太大的多半是有误的。示例:

1.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2018年全国卷Ⅲ第10题C项)

2.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019年全国卷Ⅰ第10题D项)

3.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2019年全国卷Ⅲ第10题C项)

第1题考查官名“京西转运使”的归属,选项中将其归为前句,“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翻译为“永昭陵开始修建京西转运使”,可见这是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放在一起,明显不符合准确表情达意的语用法则;第2题考查作状语的介宾短语“于郡中”的归属,“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将状语“于郡中”置于句首,虽然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但是并不符合古人的状语后置这一语法;第3题考查“则是”的归属,“而君用起则是”中“则是”是连接词,一般放在句首,但是这里却放在了句末,不符合语法。可见在断句时,根据语法我们也是能够判断正误的。

(三)逻辑合理性判断:语义通顺合习惯,联结无误不矛盾

逻辑合理性判断是指基于前后字词句的意思、特定语境和话语习惯推断主语、谓语、宾语等联结是否合理、意思是否符合语境、表达是否符合约定俗成的话语习惯。逻辑是思维的核心,逻辑判断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依据,学生通过对句子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可以准确地判断断点是否合理。为此需要依靠逻辑思维考查词语联结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句意、文义和约定俗成的话语习惯。在近年高考题中,命题人将逻辑判断作为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示例:

1.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2018年全国卷Ⅱ第10题C项)

2.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2019年全国卷Ⅱ第10题A项)

3.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2019年全国卷Ⅱ第10题C项)

4.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019年全国卷Ⅰ第10题A项)

第1题考查动宾短语“好侠”的归属,在本句中按照断句翻译就是“王涣曾担任安定太守,王涣年轻,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句意明显不通,“少”在此处不能担任谓语,必须作为状语,翻译为“在年轻时”,逻辑才合理,故“好侠”应紧跟前句,此处断句错误;第2题考查动词“有”的归属,“年虽少有”翻译为“年龄虽然很少有”,明显“年”和“有”不能搭配,语义不通,逻辑失当;第3题考查动词“用”的归属,“用鞅必杀之”翻译为“任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为何任用的同一时间却又要杀掉?前后矛盾,逻辑混乱;第4题考查称谓“吴廷尉”的归属,“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将“吴廷尉”放在前句句末,就会导致后句缺少主语,故按承前原则,主语承接前文主语,变成“贾生担任河南守”,与原文不符,逻辑出错。因此在做断句题时要注意逻辑是否合理,看其主语、谓语、宾语之间是否搭配合理、意思是否符合语境、表达是否符合约定俗成的习惯。

(四)句群一致性推理:排比对偶句式同,关联词句应照应

句群一致性推理是指在多个分句组成的复合句中依据分句的相互关联性原则,从而判定相关分句的句式结构和内容意义。古人虽然在用语上与今人有不同,但是在手法的运用上、意义的表达上与今人有很多的共通点,如为表达复杂情感,古人与今人一样,会采用互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性句群或表并列、转折、因果、选择、假设等关系的关联性句群。在古代一些文章中还有依据“平上去入”对应(平仄对应)或基于押韵原则的句群,如骈文,即王力先生提出的不明音韵无法断句的句群,但近年高考中尚未考过这类文章。因此学生在断句时,要重点注意句群中分句间前后语句结构的一致和关联词的前后搭配一致。示例:

1.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2018年全国卷Ⅰ第10题C项)

2.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2018年全国卷Ⅱ第10题D项)

3.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2019年全国卷Ⅲ第10题B项)

第1题考查修辞性句群,“口不讼直”与“志不苟免”连用“不”字,句式相同,字数相等,采用了对偶的考查方式,是介绍人物形象的对偶式修辞性句群,此处断句正确;第2题考查修辞性句群,“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连用动宾短语,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字数、句式也应一致,属于排比式修辞性句群,此句群断句正确;第3题将递进式和假设式关联性句群一起考查,句中用“且”连接两个“而……则”关联性句群,属于递进式关联性句群,并且考查了关联词“而”“则”的搭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那么……”的搭配,又属于假设式关联性句群,在断句时要注意关联词的搭配,此句群断句正确。因此学生在断句时应注意是否有对偶、排比、关联词和是否有古代词语、句式的凝固结构的固定搭配。

三、逻辑思维下非常规解题策略:高考命题需改进,同中去异可排除

以上四种方法为常规应考方法,在此介绍一种非常规的应考方法。同中去异排除是基于共同规律利用相同排除不同,从而确定答案。经过对近年高考断句题的研究,笔者发现高考断句个别命题存在漏洞。笔者在此指出,以待高考命题更加严密,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和考试公平。以2019年全国卷Ⅲ第10题为例: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本题有八处断句点,三处不同断句点。针对此题,教师常见的教法是教会学生充分利用标志语,如表说话的字词,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然后比对选项,通过排除,选定正确项。其实针对此题我们无须复杂,只需要采用同中去异法,就可排除错误选项。如第一处设错点“而有战胜之名”考查“名”的归属,通过比较分析只有D项断点位置不同,排除D;第二处设错点“而君用起则是”考查“则是”的归属,只有C断点位置不同,排除C;再看第三处设错点“则是弃卫鲁”考查“鲁”的归属,只有A项断点位置不同,排除A。故推理答案选B。因此我们希望高考命题更加严谨,防止出现漏洞,保证高考权威性。

猜你喜欢
断句谓语宾语
非谓语动词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短句—副词+谓语
“夏译汉籍”中的断句情况考察
宾语从句及练习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妙用标点巧断句
非谓语动词
断句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