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标志性语句,轻松拿下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12-29 23:25河北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悲苦表演艺术语句

河北 王 玲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阅读的第一部分,也是一道师生难以把控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很长时间以来,学生一直存在着耗时低效的问题:训练很多,始终拿不到满分;文章读得越细,得分却越少;选项模棱两可,难以选择,只能靠运气……究其原因,大致如下:一是阅读抓不住重点,阅读能力欠佳;二是做题抓不住设误点,不能准确判断。漫无目的地训练,就如同大海捞针,很难实现质的突破,只能增加学生的焦虑感。

事实上,论述类文本阅读有规律可循。在此类试题训练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重点关注标志性语句的阅读习惯,让其成为高效阅读、准确作答的重要抓手。那么,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标志性语句呢?又该如何利用这些语句锁定正确答案呢?下面,笔者以例题的形式,对五种常见的标志性语句进行一一拆解。

关注点一:提示结构层次的语句

论述文写作者注重写作的逻辑,因而其文章往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当我们阅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找出观点句以及彰显文章结构层次的语句,取主舍次,迅速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观点句往往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也可能出现在文段的段首或段尾。如果出现在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论述类文本常见的行文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也会有提示结构层次的语句。并列结构的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递进式结构的语言标志有“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对照式结构的语言标志有“相反”“不然”等。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Ⅱ)2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原文】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这一选项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的能力,选项里“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是作者的观点,而“体式风格和内容”是使用论据论证的角度。由观点“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可以快速锁定此选项对应原文的第二段;接着可以细读第二段,寻找文段的论证层次。在原文中,关注到“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两个提示文章结构层次的语句,就可判断这是论证观点的两个论证角度。因而,判断此选项正确。

关注点二:表示论证方法的语句

论述类文本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自身的观点态度。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举例论证常用“如”“例如”“举个例子”等标志性语言,引用论证常用“XX说”等标志性语言,因果论证常用“因为”“所以”“因此”等标志性语言。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关注这些表示论证方法的语句,并做出准确判断。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Ⅱ)2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原文】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这一选项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选项里“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是论题,“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是论据及论证方法。锁定原文范围后,我们可以明确文段谈的就是“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在阅读论证的过程时,我们要关注文段里的两个“如”字:第一个“如”字列举的“渊明之任化……”,可见陶渊明等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是“消融与逃避”。第二个“如”字举“灵均之怀沙自沉”,屈原“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这就与杜甫“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恰好形成了对比。因而,判断此选项正确。

关注点三:表示概念相关的语句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论述类文本在理解层级的一个能力要求。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外延指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事物。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关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充分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高考涉及两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形式的考查,一种是表层考查,即用选项呈现对重要概念的分析。此类题要关注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的表述是否一致,通过比照即可判断。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Ⅲ)1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原文】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这一选项涉及“传统表演艺术”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是传统表演艺术的内涵,“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是其外延。原文中“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强调的就是传统表演艺术的生活性与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因为“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是对传统表演艺术的外延的界定。因而,判断该选项正确。

另一种考查形式是深层考查,即要求考生充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在列举的具体的事例中对这一重点概念进行判断。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3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原文】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选项认为老舍的名言“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这就需要我们理解原文中涉及的“情感共同体”这一重要概念。原文中“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老舍所说都涉及劳动人民与创作的关系,表意相同。因而,判断该选项正确。

关注点四:表示逻辑关系的语句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选项常常会利用逻辑关系干扰考生。常用来设置问题的逻辑关系有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如“只有……才”强调条件的必要性,“只要……就”强调条件的唯一性,辨析逻辑关系时要重点区分条件。在阅读文章和选项时,要关注文中提示逻辑关系的语句,并对逻辑关系做出判断。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1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原文】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选项中“因为”一词提示此句是因果关系,我们需要判断选项是否存在强加因果或是因果倒置的问题。对照原文,我们发现原文既没有说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也没有说读者对象是人民的直接原因。选项中因果关系不成立,因而判断该选项错误。

关注点五:表示范围限定的语句

论述类文本的语言非常严谨,即便是细微之处的表述也相当精准。试题中有很多选项会考查细节之处,稍作改动就会改变原文的意思。因而,我们无论是阅读原文还是选项,都要格外细心,关注表示范围限定的语句。常见的表示范围限定的词语有:指代词“这”“那”“其”等,表数量或范围的词“少数”“凡”“都”“只”等,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非常”“一般”等,表频率高低的词“通常”“总是”“偶尔”等,表示时态的词“已经”“将要”“正”等,表示可能与必然的词“也许”“必然”“估计”等。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Ⅱ)1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原文】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选项中“都是”一词提示此处将“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的目的归为一个,界定了范围。对应原文第二段,“隐私权”的提出是为了防止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被遗忘权”的提出,除了保护隐私,还在于“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二者提出的目的都不是对抗大数据,因而判断该选项错误。

以上五种标志性语句在高考中设题频率很高,因而需要格外注意。

猜你喜欢
悲苦表演艺术语句
太行山村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重点:语句衔接
幸福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
我喜欢
母羊的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