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语境视域下高考议论文主旨的呈现策略

2020-12-29 23:25福建施仁港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论题主旨论点

福建 施仁港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就是文章的主旨,在议论文中常是中心论点。高考议论文的主旨更是上承作文试题的材料和要求,是判断文章是否切题的直接依据;下启文章的逻辑结构框架,往往决定着文章论证说理的体式或范式。而高考阅卷语境的特殊性又对文章的主旨呈现提出特别的要求。因此,考场议论文主旨的呈现方式与其他语境中的议论文相比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考量与权衡。但遗憾的是,许多考场作文并不重视主旨的呈现,有的呈现位置不当,阅卷者无法发现;有的表达语言不够准确,未能概括文章主旨;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明确的主旨句。而这些错漏都有可能导致阅卷者的误判,令考生损失惨重。下面,笔者具体探讨高考议论文主旨的呈现策略。

一、议论文主旨常见的呈现方式

1.开头呈现,结尾回扣,主旨一以贯之。

教材中的经典议论文,如荀子的《劝学》和苏洵的《六国论》等文章,主旨多在开头部分呈现。

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尤其是寓意型新材料作文多采用这种写法。这类作文试题的材料一般为故事、现象、漫画和名言警句等,基本特征是作文的立意蕴含在材料之中。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之时,一般要通过引述并简要分析材料,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在观点与材料之间架起逻辑的桥梁。主体部分通过合理的联想、拓展和引申,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尽可能多侧面、多层次地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性,也可以反驳或进行辩证分析,以彰显文章观点周密。另外,主体部分可以在字面上完全摆脱材料,但在内容上要受材料的笼罩,结尾以回扣、重申或强调中心论点为佳。

考场评议型议论文也多采用这种写法。评议型作文多被设计成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材料一般是新近发生的事件,而且多为有争议的事件,蕴含明显的冲突,因为正如著名的评论员曹林先生所言,“有冲突的话题更有评论价值”。2015年全国卷Ⅰ的作文试题即要求写成一篇评议型的议论文,只是附加了交际语境的任务指令而已。比如优秀作文《谁说理性不是爱——致老陈先生的一封信》即在第一段提出“我们早应该明白理性亦是一种情,更是真正的爱”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法律看似无情却有情”“爱需要理性”和“女儿理性的爱帮老陈消除了隐患,保障了秩序”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论证,语重心长,说理缜密。

近年方兴未艾的交际语境写作类的作文,比如书信和演讲稿等也大多采用这种写法。这类作文,一般要根据作文试题的任务指令来确定行文模式,但就其主旨呈现的位置来看,多数选择在开头部分。主体部分论证说理的逻辑框架,其实和一般的论证型议论文没有两样,只是要时刻记住是交际语境写作,行文中要贯串交流意识。

下面试以2019年全国卷Ⅰ的一篇优秀作文为例加以说明。此文的开头部分为:

哲人说过:“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是一切物质财富的源泉。”古老的民族,年轻的国家,我们以热爱劳动为民族优秀传统。面向未来,我们仍需要以劳动奠基明天,书写青春。

结尾部分为: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今日复兴之责不在他人,全在我青春之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青春少年更应让劳动成为青春底色,奉献青春铸我家园。

此文标题为“让劳动奉献成为青春的底色”。以引用有关劳动价值的名言开篇,联系国情之后提出中心论点:“面向未来,我们仍需要以劳动奠基明天,书写青春。”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来展开论述:①坚守传统,立足实践,我们以劳动完善性格修养;②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我们以劳动促进全面发展;③尊重劳动,充盈人生,我们以劳动书写无悔青春。结尾部分结合青年责任,发出号召,进一步重申和强化中心论点。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富有鼓动性。

2.开头只从某种现象或事实谈起,经过层层分析或论证后,直到结尾才水到渠成地推出中心论点。

贾谊的《过秦论》卒章显志,点出秦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鲁迅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也是临近结尾才亮出结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这种主旨在结尾的议论文结构框架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开头不单没有呈现主旨,连明确的论题也没有提出。秦牧的《画蛋·练功》即是如此。此文从中外两位杰出画家吴道子和达·芬奇的画蛋逸事谈起,经过两番递进论述后,才最终得出“画蛋、练功这样的事情,应该包含在艺术工作者整整的一生中”的结论。但如果将结论搬到开头,则显得太突兀,因为吴道子他们的逸事只能直接引申出打好基础、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结论则是作者两次深入挖掘的结果。

第二种形式是议论文开头抛出全文的论题或与文章论题有关的问题,主体部分层层分析转折,直到结尾才对文章的观点加以归纳,以呼应开头提出的论题或问题。王多的《工匠精神不只是严谨细致》就是这样。原文共9段,请看其逻辑结构框架(其中首段和末段为原文):

①段,现在社会上多数人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干活。我觉得认认真真做事,是工匠行为,不是工匠精神。你可以说工匠精神中包含认真做事的态度,但倒过来说认真做事就是工匠精神,可能就不太准确了。为什么?

②~⑥段,工匠精神除了实干、除了精致地干,还应该加上“创新”二字,尤其是科技创新。

⑦~⑧段,理想、情怀和超越世俗功利的哲学思考,兢兢业业扎实奋斗的实干精神,再加上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共同构成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实质。

⑨段,对于我们社会上的多数人来说,理想情怀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价值担当,是一种抛弃短视的挑战。没有这种认识高度,恐怕难以真正领会“工匠精神”的真义。

作者对工匠精神有独特的理解,但第①段只说“认真做事就是工匠精神,可能就不太准确了”,并没有将真正的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此和盘托出,而是用“为什么”加以提问,启发读者参与思考。然后分两步来修正、丰富和完善工匠精神的内涵,第一步为之增添“创新”的因子,第二步再为之注入“理想情怀”的新内涵,最后才得出结论:“理想、情怀和超越世俗功利的哲学思考,兢兢业业扎实奋斗的实干精神,再加上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共同构成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实质。”这样,文章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做了深入透辟的分析,揭示出了“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观点独到而深邃。

3.开头部分提出初始观点,主体部分经过分析论证,质疑反思,经自我校准而修正漏洞,得出与初始观点不一样的结论,即中心论点。

自我校准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能力之一,武宏志等学者认为它是自觉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在那些活动中所使用的元素以及得出的结果,特别是将分析和评估技能应用于自己的推论性判断,以质疑、证实、确认或校正自己的推理或结果。自我校准对议论文写作有着极大的价值,能让观点变得更加缜密周全。其常见的手段是质疑反思,有了质疑反思,才可能从对立面切入分析,从而弥补漏洞。请看笔者学生的作文《成大事者到底要不要拘小节?》的最后3段(其中④段为原文):

④段,由此可知,成大事者还真的需要不拘小节。但是,真的所有“小节”都可以“不拘”吗?答案是否定的。有些“小节”涉及大原则,影响大局,这时候该“拘”还是要“拘”的,绝不能含糊。大唐名相陆贽为官清廉,皇帝曾劝他像马鞭、靴子之类的小礼物收下也无伤大雅,但陆贽却认为受贿之门一旦打开,欲望一定膨胀,一开始是马鞭和靴子,接下来就会是黄金和美玉。是啊,“鞭靴之贪”也是贪,而且小贪会发展成大贪,老虎多是由苍蝇长成的。这也正是反腐败应坚持既打老虎也拍苍蝇的原因。陆贽的可贵,正可从其“拘小节”杜绝“鞭靴之贪”中看出。

⑤段,如此看来,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中的“小节”,实指与要成就的大事相比显得无关紧要的小事,是成大事者为了成大事可以忽略的无关原则的小事,并且,有些时候,为成就大事也不得不忽略这些小节。这些小节,只是哲学上的“次要矛盾”。

⑥段,“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没错,但请注意,“不拘小节”是需要条件的,不能一概而论。

可以看出,本文前半部分已对“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做了充分论证,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第④段用“但是,真的所有‘小节’都可以‘不拘’吗?”对初始观点进行质疑和审思,论述“有些‘小节’涉及大原则,影响大局,这时候该‘拘’还是要‘拘’的,决不能含糊”。第⑤段从哲学上的主次矛盾的层面分析可以“不拘”的“小节”只能是次要矛盾,是无关原则、无关紧要的小事。经过上述一番审辨,第⑥段对初始观点做了修改校正:“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是需要条件的,不能一概而论。显然,经过校准之后的结论较之开头已经严密周全了许多,也更富有启发意义了。

4.文章的主旨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分别在开头和中间呈现,并在结尾加以归纳总结。

一般而言,这种呈现主旨的议论文其构成主旨的两个部分都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先后有序。就读者的认知来说,前一部分更接近常识,后一部分相对要深刻一点,新颖一点,多是对前一部分的递进。韩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守格”与“破格”》即是如此。该文共7段,现笔者梳理其逻辑结构框架如下:

①段,《礼记》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格”是标准,是界限。守格,乃恪守行事之规矩。人的一生会受很多“格”的限制,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也需要守“格”。

②~③段,年轻干部从不成熟到成熟,需要一个递进式的历练培养期。选拔干部不能唯台阶、唯资历,但必要的台阶、资历也是需要的,这就是守格。随意破格、出格就要闹笑话,甚至犯错误。

④~⑤段,在坚持“守格”的前提下,对于年轻干部中确有真才实学、成熟较早的,也要敢于“破格”。破格不是降低选拔任用的标准,而是要对破格提拔的干部,坚持更高的标准。

⑥段,守格但不困于格,破格但不降格,优秀的年轻干部才能尽早脱颖而出,担当起时代大任。

显然,此文的中心论点包括两部分:一是培养选拔年轻干部,需要“守格”;二是在坚持“守格”的前提下,对于年轻干部中确有真才实学、成熟较早的,也要敢于“破格”。这两部分的内容在文章首段末尾和第④段开头分别加以呈现,同时在末段首句以极精练的文字加以总结:(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守格但不困于格,破格但不降格。这样,文章就显得脉络清晰,同时又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妙。如果将文章的主旨在首段末尾和盘托出,虽然未尝不可,但恐怕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二、高考议论文主旨呈现的综合权衡

议论文的主旨其实也可以在中间部分呈现,胡绳《想和做》的中心论点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即是如此。甚至,还可以不出现中心论点句。由此可见,议论文主旨呈现的方式实在是因文而异、不拘一格的。选择的多样化无疑同时也给选择增加了难度,也正因此,如何呈现主旨就有综合权衡的必要了。

从传统文章学的角度来看,议论文主旨呈现的位置主要应该依据论证说理的需要来安排,但考场作文还要考虑阅卷语境的影响因素。考场作文的实际读者为阅卷者,考生是否有效完成任务指令必须经由阅卷者的有效感知和判断。阅卷者是身份特殊的读者,其阅读的目的是对作文进行量化赋分,而不是一般读者的寻找乐趣、获得知识和教益等。由于阅卷的封闭性和限时性,阅卷者的心理对考场作文有潜在的、有利于量化赋分的期待,包括书写工整、主旨明确、结构清晰等。如果考生的作文契合这种期待,自然有利于得高分。因此,在服从论证说理需要的前提下,考场议论文的主旨首先要做到直观醒目,富有提示性,易于被阅卷者感知;其次要设置巧妙,能体现整篇文章的构思之妙;最后,在语言表达上要让读者眼前一亮,尽量能够精致一点。

根据以上分析,考场议论文囿于特定的阅卷语境,为便于阅卷者能够顺畅获取主旨信息,最好在不影响文章论证说理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开头呈现主旨的方式,即在文章的首段末尾或第二段以单独成段的方式呈现中心论点,并且在结尾加以回扣(回应、重申)或强化。认知心理学中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说,前者即所谓第一印象,这种先入为主的效果是最鲜明牢固持久的。

文章的中心论点直到结尾才推出的行文模式有其独特的说理价值。先有针对性地提出与文章的论题相关的问题,或从具体的事实或现象出发,经过层层具体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实际上最为契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典议论文的行文逻辑。对现象或事件进行评论的评议型作文最为适合采用这种写法,只是这种写法对就事论事具体分析的功力和逻辑思辨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不是一般的考生能驾驭的。如果考生具备这种能力,反而可以一展才情。

但是,鉴于阅卷语境的特殊性,强烈建议采用这种写法时,在文章的首段末尾或第二段以单独成段的方式提出一个精心设计的指向文章论题核心的问题(即提出论题),主体部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具体分析论证,最后再自然推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回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之所以强调开头要提出论题,一是提醒考生自己行文时要围绕某个特定的问题论述,避免剑走偏锋;二是提醒阅卷者“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有助于他们把握行文思路,领会写作意图。至于开头连论题都没有的写法,在考场上不宜提倡,当然,如果是平时练笔,那又另当别论。因为开头没有明确提出中心论点,行文时就要更加注意围绕论题来分析和论证,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只有这样,当最后推导出结论时,才不至于显得突兀。另外,如果主旨只在文章的结尾呈现,则主旨的前后一般就不宜再出现号召、希望、决心之类的语句了,因为那样会造成干扰,影响读者对主旨的判断。

随着中学语文读写教学中越来越重视批判性思维(审辨式思维)教育,以及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普遍接受图尔敏论证模型,有的考生已经能够在考场议论文写作中运用主旨呈现的第三种方式,即通过质疑或反驳,修正初始观点的漏洞,从而得出比初始观点更为周密的结论。这种写法有助于让议论文彰显浓郁的思辨色彩,展现考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因而备受阅卷者青睐。当然,它对考生说理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

如果采用主旨呈现的第四种方式,则要求考生具备娴熟的驾驭议论文篇章结构的能力。这种呈现方式有独特的说理效果,与第三种呈现方式有相通之处。只是运用之时,中间部分呈现主旨的语句宜单独成段,且最好写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结尾自然也要对主旨进行归结。至于像胡绳《想和做》式的主旨在中间呈现和全文都不出现主旨的写法,在目前这种阅卷体制下,是不适合考场作文的。

猜你喜欢
论题主旨论点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用二进制解一道高中数学联赛数论题
论题学的运用方式及实践意义——评里森和菲韦格的论题学理论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
主旨演讲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办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