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李晓辉 马春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要明确必修课程评价与选修课程评价的区别和联系。”“必修课程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重点考查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学习策略……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评价欣赏、独立创作情况。”“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评价,要在关注共同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差异性和层次性,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一极,对语文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学习《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评价建议”对于必修和选修课程都强调共同基础。也就是说,语文考试是基于绝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的程度进行测试的,这体现了教育公平,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都能得到相对准确的反馈和评价。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选拔考试,需要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查。这便凸显了语文选修课程评价的精神,当然这仅是着眼于评价的原则来说。
我们还要关注评价的内容,也就是需要凸显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便是学科评价的体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既能考查学生阅读后的体验和感受,又能考查相应的学习策略。但是,我们仔细观察学生的作答可知,学生阅读时,有的看不懂文本,有的看得懂却表达不出来,或者能表达,但是表达的水平参差不齐。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思维的差异。
语文学科知识庞杂,且一轮复习阶段侧重巩固基础,仅仅依靠题海战术是无法应对高考的。因此,在一轮复习阶段,教师要在茫茫题海中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读到题干后学会主动分析题目要求,找准作答的角度。接下来,笔者就自身所在学校进行的一次专题练习,归纳出文学类文本阅读“叙述特色专题”的解题方法。该方法主要运用于小说专题,部分散文也适用。
就叙述特色基础知识分类来讲,一般分为情节安排和叙述手法两大类。就文体考查来看,命题点无非在人物、情节和主题上。这就需要让学生记准、记牢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上位概念的意识。在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答题的基础,而落实到文体角度则是知识的应用。所以我们的思路是以知识分类为讨论的主线,期间会涉及具体的运用问题,即这样的基础知识怎样和具体题目结合。
这里谈到的情节安排技巧,主要是指文章内容的起承转合以及结尾问题。学生在答题时需要注意,点明技巧仅仅是第一步,作答时还要能够点明该技巧的好处。只有这样,才符合高考评价中的鉴赏阅读取向。这类试题一般涉及以下几种手法:
第一,悬念,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第二,对比或者抑扬(含先抑后扬、欲抑先扬等),通过前后内容的不同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入胜。第三,伏笔,作用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加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第四,突转,故事情节突转能够使情节波澜起伏。需要注意的是,在作答时要具体点明如何突转。第五,要特别注意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往往能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叙述手法”是一个笼统宽泛的概念,除了我们常见的情节安排技巧外,其余均归纳到手法范畴。同样,点明手法的时候还要关注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手法的运用大部分需要依次分析手法对人物、情节、主题甚至是文章标题所起的作用。这一部分知识比较庞杂,所以准确记忆对于学生答题尤为关键。我们依然从多个角度探讨:
第一,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选择问题。第一人称的好处是真实可信,读来更感亲切。当谈到第一人称的时候,需要考虑其与人物、题目和主题的关系。第二人称的好处是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也叫全知视角,好处是能展示人物内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事。
第二,叙述方式问题。首先是顺叙,按照时间或者空间顺叙。好处可以从文章内容、文章主题、文章标题角度考虑,而叙述方式还影响着故事情节。顺叙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小说文体可以回答“层次清晰”,散文文体可以回答“文章条理更加清晰”。其次是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再次是插叙,通过插叙某一内容,突出了某个主题,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从而完成历史和时空的转换。最后是补叙和平叙,了解即可,考查频次较低。
第三,线索话题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线索,线索贯串全文,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事件,或者是空间、时间,而话题则指谈话的题目或讨论的主题,属于开篇的形式手法或行文线索,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四,三选一的问题。这里的“三”是泛指,主要是手法的选择,包括对话、对比、心理描写,还有细节和内心独白等有特色的叙述特点。
第五,两项结合的问题。主要指文章的内容由方面组成,如历史和现实(插叙),现实与未来,传说与现实,还有情景描写与叙述结合等。
以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一次专题练习为例,来展示如何把基础知识运用到具体问题语境。先看一下涉及的几种问法:
1.这篇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5.小说以父亲的叙述为主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7.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有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以上7种问法大同小异,除第7种问法意蕴丰富外,其余6道问题指向明确,但是稍有差别。接下来,我们把相同问法的题目归类并分别进行总结,探讨常见问题的设问方式和回答策略。
1.某校2019年高一期中考试《麦季》
这篇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特点:顺叙、插叙交替使用。分析:①全文采用顺叙方式,故事展开更有条理,更加完整。②插叙了大斌子与老王头的恩怨和自己的感慨等,使故事的来龙去脉更清楚,增加故事的波澜。③丰富了人物性格。④帮助读者加深小说主题的理解。
2.2018年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参考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总结一:以上两个题目属于小角度切入的第一种——抓关键词“叙述方式”。当提问叙述方式时,先点明五种叙述方式中的一种或两种,再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3.《父亲最高兴的一天》
小说以父亲的叙述为主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使故事更具真实性,情境显得更为真切。②“父亲”的亲口叙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符合人物身份,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③紧扣题目,详细地叙述了父亲“最高兴的一天”的经历。④“最高兴的一天”是令人心酸的一天,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
总结二:这是小角度切入的第二种方式,即考查叙述主体和叙述人称。所以当提问叙述主体时,先点明三种叙述人称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然后从人称的作用、人物、情节和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1.某校2018年高三适应性考试《鲜花岭的星星》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插叙。小说通过插叙讲述了李大刚和沈阳林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使结构更加曲折有致。②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小说现实部分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历史回忆部分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既能够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有真实感,又能够借“我”的感触揭示主旨,塑造人物形象。③两项结合:历史和现实交织的时空转换方式。小说不仅有当下现实与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的时空转换,在叙述中又将二人的现实生活与曾经的经历串接起来,结构严密精致。
2.2014年全国卷Ⅰ《古渡头》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叙述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线索话题)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三个选一)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两项结合)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总结三:当提问叙述特点、怎样叙述的时候,要从叙述手法角度来分析,按照顺序依次对应分析。所以,如果学生脑海中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依次对应作答,就不会出现漏知识点、角度不全的问题了。
某校2019年高三一练题《救赎》
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有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运用倒叙手法。小说先是展示老长泰清早巡山的护林员形象,然后叙述老长泰年轻时勇敢杀狼为民除害的故事。②故事情节突转。成为护林员后老长泰热衷打猎,但后来出人意料地坚决不打了,然后交代原因,情节波澜起伏。③结尾出人意料。老长泰两次与偷猎者交锋,保护了山林并获省政府奖,但却以他不去省城领奖结尾,耐人寻味。
总结四:当提问小说的构思和情节的时候,这是在考查小说的文体知识。小说是叙事性文体,那么就要从叙述手法和情节安排方面进行分析。这类题目难度较大,综合性强。如果学生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作答这类试题时,丢分就会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