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蕤蕤,李宜培,陈 洁,杨红梅,王 黎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1191)
“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生产、服务、教育等传统行业与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跨界融合,促进各行业创新性发展。2002年我国首次提出立体化教材建设设想[1],但目前我国普通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仍主要采用纸质教材。“互联网+”背景下,以网络传播为媒介的慕课、微课、私播课等新型在线课程蓬勃发展,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为医学电子化、立体化教材建设提供了更多素材和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同时,碎片化知识信息暴增,在医学知识信息传播方面,内容良莠不齐,有些知识不够准确,甚至存在错误,亟待正确引导与权威发布。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审议通过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旨在提高国民健康素质。这需要大量医务工作者不仅承担起治病救人的任务,也要担负起宣传健康正确医学知识的重任,对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医德都有更好的要求。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对当今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培养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也要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顺应时代潮流,改革现有教材模式,开发新的医学立体化教材已成趋势,而在立体化教材建设过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也符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指向的整体要求。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生理学教研团队,探索信息技术与医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在目前已有的病理生理学教材基础上,结合课程思政开展病理生理学立体化教材建设,以期使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和互联网平台教育相结合,使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互联网+”背景下,立体化教材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了教材的功能和形式,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顺应当前现代化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它既不同于传统教材,也有别于早期的远程网络学习方式。
传统教材以章节划分知识点,依托纸质印刷,形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发挥主动性。立体化教材则利用互联网优势,将传统纸质教材中的知识点分解,化整为零,以分解的知识点为单位制成微课或音频、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为载体的不同媒体文件,甚至建设教学服务网站或平台,故立体化教材表现形式既有纸质媒介,又有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慕课、微课、虚拟实验、题库、学习交流论坛等,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充分实现个性化、自主性学习。而思政元素也可与不同内容相结合,如视频、微课或学习讨论等,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功能,比单纯的文字说教更容易让其接受。
与早期数字化远程教育不同,立体化教材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网络空间云平台,以“云+网+端”为基础设施[2],打造教材新形态。立体化教材将传统教材的纸质媒介与依托互联网的多媒介有效融合,使原来平面化、静态的封闭教材转变为立体化、动态的开放式教材,使教学更加生动与开放,把传统“教室—教师—教材”单一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在网络云平台上互动交流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更有利于思政内容的传播。
大数据、云平台下立体化教材建设应该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开发构建一个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平台为广大师生服务。病理生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其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互相渗透,紧密联系,但病理生理学是从功能角度来阐述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病机制,知识原理相对抽象,直观性不强,注重实践验证,初学者往往认为学习难度很大,短时间内难以完全理解。病理生理学立体化教材建设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将众多新型教学资源整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立体化教材建设能以多种形式体现思政元素,既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能提升网络教学效果。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融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为一体,既是医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结合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培养、健康科普宣教、职业道德要求、医学伦理教育5个方面选取思政元素,融入立体化教材建设。
2.1.1 爱国主义精神培养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有着深厚而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古往今来,许多有建树的医学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国家医学发展和科学事业上。在病理生理学绪论教学中,可以介绍一些我国老一辈病理生理学家推辞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归国建设的事迹及他们在医学方面的贡献,让学生体会到医学家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2.1.2 科学精神培养 科学精神是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实事求是是它的核心,开拓进取是它的活力[3]。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与致病机理,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才能在临床上准确诊断,针对性治疗。在探索人类疾病发生发展机制过程中,需要具备不怕困难、不辞辛劳、敢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科学品质。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可以结合一些疾病的发现与研究过程,向学生传递这种科学精神。例如,在休克章节中,通过休克发展史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体会到医学工作者不畏失败、不断探索的坚定意志,感受到医学家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使学生对科学精神有全面的认识。
2.1.3 健康科普宣教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我国的重要战略部署。构建“健康中国”,要坚持预防为主,这需要大力加强健康知识宣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有很多不正确的医学信息在网络或媒体中广泛传播。宣传正确有效的疾病预防保健知识,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在病理生理学中,有很多适合进行健康科普宣教的内容,如缺氧这一章节中,引起血液性缺氧的原因之一是血红蛋白性质改变。造成血红蛋白性质改变的因素有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易引发一氧化碳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的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医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进而倡导学生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对患者加强医学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发生相关疾病的危险,使学生具有进行健康科普宣教的意识,也注意在学习、工作过程中累积案例与经验。而通过日常工作中医学知识的宣传教育,能促进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形成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
2.1.4 职业道德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对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医德规范做出了明确规定。病理生理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体现出对医德医风的高度要求。如在钾代谢紊乱章节中介绍“高钾致命”时,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具体事例,提出加强工作中的责任心,时刻为患者着想,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对医生职业道德要求有更明确的认识。
2.1.5 医学伦理教育 病理生理学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比如动物实验。在动物实验前,要求学生善待动物,谨慎操作,尽量减轻动物痛苦,充分考虑动物权益,尊重动物。通过动物伦理教育,延伸到对临床患者的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在休克实验中,通过学生团结协作完成休克动物模型,由于实验动物个体差异不同,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突发情况需要学生随机应变,及时想办法解决,并最终完成对休克动物的抢救。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团队精神、医务人员的责任感、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精神及对实验动物的关爱与尊重等的重要性,能够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责任意识、科学素养、人文关怀等,起到课程育人的作用。
纸质教材包括主教材、实验教材、学习指导用书和临床案例集。主教材作为开展教学的基础工具应具有权威性,要包括符合教学基本要求的全部知识点,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4]和思想导向的正确性。实验教材作为主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应该内容翔实,可针对不同章节实验内容按照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排序整编,培养学生医学基本操作能力,帮助理解所学内容。学习指导用书收集国内外相关病理生理学科研资料,深度剖析知识点,指导学生了解学习目标、要求、重点、难点,让学生针对性学习与复习。临床案例集根据病理生理学知识结构,精选临床案例,在教学中通过讨论、分析和推理,帮助学生理解疾病和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使临床结论有明确的理论依据,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病理生理学的用途,既激发学习兴趣,又调动学习主动性。
2.3.1 多媒体课件 作为单独运行的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5]是立体化教材的初级层次,其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将文字、语音、图片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通过链接动画与视频等资源,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储存、传递、加工与转换。因其图文并茂、声像兼具,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直观感受和理性知识有机结合,便于其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大大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2.3.2 微课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模式,以短小精悍、内容精练、便于网络传输发布的特点流行于网络,其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迎合了现代学生快节奏的学习阅读习惯。在病理生理学立体化教材建设中选取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的知识点,制作病理生理学教学微课。这些微课将知识点结合到视频、动画演示中精细讲解,同时也融入思政元素,达到立体化传播效果。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进度,使传统授课方式向课前学习、课中答疑的方式转变,也进一步拓展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2.3.3 自测题集 自测题集的试题顺序与主教材各个章节相匹配,充分利用二维码技术,将试题附加于各章节之后,学生利用各种移动设备扫码答题,并能及时获取对错信息,所有试题附上参考答案和解题思路,能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强化学习,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更有利于学生自学。
2.3.4 虚拟仿真实验 病理生理学很多机制原理需要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实验课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病理生理机制。虚拟仿真实验利用虚拟现实、多媒体、数据库、网络等实现人机交互,让学生进行虚拟实验操作[6],通过虚拟操作掌握实验流程,进一步配合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如在休克实验中,因为实验过程步骤较多且较为复杂,学生刚开始接触动物实验操作不熟练,场面相对“血腥”,有些学生尤其是女生可能有畏难及抵触情绪,利用虚拟实验软件让学生首先掌握实验流程,为实验操作做好心理准备,能提高实验成功率。
网络教材是依托纸质主体教材,将其中的知识点数字化、智能化,通过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对教材内容深度加工,以便多角度、多维度呈现教材内容。此外,借助病理生理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以不同专业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学习园地、学习论坛、互动反馈为主要内容,构建校园病理生理学教学网站,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限制,拓宽教学渠道,方便师生在学习中互动交流。通过该网站既能够预先发布学习内容与资料,做好课前铺垫,也能够发布问卷、习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与学生互动交流,获得教学反馈。合理利用此网站发布融合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可以增强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立体化教材将各种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有利于病理生理学教学一体化,各种资源形式互补,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融合思政元素的内容则能够科学指导、引领思想,帮助学生树立严谨认真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为今后工作中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网络平台建设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平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也为教师备课、授课提供了新的平台,充分发挥课前、课堂与课后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学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当规范自身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发挥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立体化教材建设,要求教师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互联网应用能力,在整理素材、制作课件、编辑录制微课等过程中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也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业务能力。传统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注重课程本身内容的教学,但在德育方面体现不足。融入课程思政的立体化教材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课程思政元素也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发掘与有效融合,并提取转化成素材融入立体化教材建设,不可能由一位教师单独完成,而需要一支跨专业、多学科的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此外,还需要学校提供大力支持,建设录播室、校园网平台等相关资源。因此,完成这样繁杂的工作一定要统筹安排、团队协作。
“互联网+”背景下基于课程思政的立体化教材建设,依托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与云平台,构建了一个教学资源集约化平台,将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是未来高校教材改革的趋势[7]。以往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相对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梳理病理生理学中的思政元素,不断探索,充分利用科学性、前沿性的多元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病理生理学立体化教材的内容,令其更加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广大师生的教学习惯,使其成为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动态发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