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462400)冯奎印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88例(2017年9月~2019年8月),依照入路不同分为研究组(n=44)、常规组(n=44)。常规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31~72岁,平均(51.23±8.06)岁。研究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32~73岁,平均(52.29±8.17)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且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经血常规及X线、B超等影响学检查确诊;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麻醉禁忌证;凝血功能异常;免疫系统疾病;处于妊娠或哺乳期。
1.2 方法 两组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规组采用胆囊三角入路,患者取头高脚低左侧卧位,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采用四孔法,建立CO2气腹,腹内压保持在12~14mmHg;经Trocar置入硬镜,探查腹腔及胆囊粘连情况;分离胆囊三角及肝门部,剥离胆囊三角区浆膜层,明确肝总管、胆总管及胆囊管三者之间关系,采用钛夹于其近端进行切断,顺行切除胆囊;术毕,清洗术腔,缝合手术切口。研究组采用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患者取头高脚低左侧卧位,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建立CO2气腹,探查腹腔;明确腹腔情况后,牵拉反转胆囊壶腹部,充分暴露胆囊后三角区,采用电钩由胆囊底交界部向胆囊壶腹部进行分离,充分显露Calot三角,处理胆囊后支动脉;向右侧牵拉Haetmann氏袋,沿边缘切开胆囊三角前后筋膜,穿通前后三角,显露并明确肝总管、胆总管及胆囊管三者之间关系,离断胆囊管,敞开胆囊三角,切除胆囊;术毕,清洗术腔,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并发症(胆瘘、胆管损伤、腹腔出血、切口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围术期相关指标以表示,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围术期相关指标 研究组手术时间(58.71±5.02)min、住院时间(8.41±1.39)d短于常规组(85.66±6.17)min、(11.60±1.79)d,术中出血量(41.26±4.71)ml少于常规组(68.23±5.2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发生腹腔出血1例、切口感染1例,常规组发生胆瘘2例、胆管损伤2例、腹腔出血2例、切口感染2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55%(2/44)低于常规组18.18%(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4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临床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常用术式,其手术成功关键在于术中能够精准分辨胆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减少胆管损伤、术后出血等并发症,进而促进患者早期康复[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P<0.05),提示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助于术后康复。分析原因在于,与胆囊三角入路相比,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所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区域主要为疏松结缔组织,较少有胆囊动脉通过,故由此入路有利于减少手术损伤,同时胆囊后三角位置固定,有助于分离,可增加腹腔镜操作空间,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2]。由本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在于胆囊三角入路易受患者胆囊纤维化、体质量及三角区域较多胆囊血管经过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胆管损伤、胆瘘等并发症,不利于术后恢复。而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对Calot三角区内结构显示较为清晰,有助于辨识肝外胆管解剖结构,进而降低胆管损伤发生风险,减少并发症。
综上所述,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