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300300)张海彬
股骨颈骨折常发生于老年患者,女性多见,常因不慎跌倒所致。致残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不当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为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本文旨在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具体研究详见下文。
1.1 一般资料 自2018年2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4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12例,女31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68.32±2.73)岁。入选标准:①年龄大于60岁老年患者;②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经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③无其他肢体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年轻患者;②保守治疗患者;③有其他肢体功能障碍者。所有患者均在了解治疗方案的前提下参与临床治疗和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文件。其中行人工髋关节置换者23例(置换组),平均年龄(67.45±2.91)岁;男性6例,女性17例;Garden分型Ⅲ型9例,Ⅳ型14例;行闭合复位内固定者20例(内固定组),平均年龄(66.78±2.73)岁;男性5例,女性15例;Garden分型Ⅲ型7例,Ⅳ型13例。
1.2 方法 置换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侧卧,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纵行切开阔筋膜张肌和部分臀大肌,标记后切断小外旋肌群,切开关节囊充分暴露髋关节,取出股骨头,根据患者髋关节损伤,根据髋臼具体情况选择人工髋关节种类(全髋19例,半髋4例),均为生物型固定方式,髋臼外展45°,前倾15°~20°;术中评估关节稳定性良好,术后预防感染,预防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内固定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C型臂透视下牵引闭合复位骨折,直至骨折复位满意,消毒铺巾单,于患髋外侧切开皮肤,导针钻孔,X线透视确认导针位置满意,并再次确认骨折复位良好,置入空心螺钉后固定,撤出导针后闭合切口,术后使用预防感染治疗,预防血栓形成,褥疮形成等并发症。术后卧床8~12周。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优良率,优良率为治疗效果优比例与良之和。优:患者接受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负重检测结果好,无并发症发生;良:患者接受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有一定改善,无明显不适感,负重检测结果有改善;差:患者接受治疗后髋关节功能差,日常生活自理受到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进行运算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制(%),行卡方(X2)检测,当检测后的P<0.05时认为组间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置换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1.3%(20/23),高于内固定组患者的52%(11/21),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股骨颈骨折好发于老年患者,受老年人关节稳定性差,髋关节周围肌力减退,骨质疏松等因素影响[1]。骨折不愈合率较高,患者需长期卧床,期间可能出现褥疮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早期干预可缩短卧床时间,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随着医疗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愈加完善,相较于传统的内固定治疗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优势较多,内固定治疗失败率较高,多表现为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可能需二次手术治疗。内固定治疗手术后患者发生髋关节疼痛率较高,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导致患者术后预期存活时间缩短[2]。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可有效规避骨折坏死风险,使患者早期下地功能锻炼,回归正常生活。同时术后并发症风险较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时,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需要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发生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需要选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材料进行手术。本研究中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术后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内固定治疗,表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对于GardenⅢ型和Ⅳ型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早期恢复肢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