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丹,田红梅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1331)
全球老龄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依赖于专业化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而高职院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养老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多数是养老护理员和护理专业人员,很少系统接受老年护理专业教育[1]。如何提高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开展相对较晚,多数高职院校通过设置老年护理方向课程来实现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载体,在保障和提高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着关键作用[2]。课程体系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门类顺序排列,它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就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专业教育现状而言,还未建立适应当前老龄化社会的系统教育体系[3-4],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对提高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教育部在《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指出,老年护理是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其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原则、具体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体系可根据办学特点由地方或学校制订。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主要面向综合医院老年病房、老年病院和老年护理院、医养护一体化病房、大型养老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岗位。护理人员在不同就业岗位所从事的工作任务有所不同,例如医院老年病房和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岗位,前者工作任务侧重于老年患者的整体护理,而后者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失智老人照护、康复护理、安宁服务、预防保健、慢病管理等工作[5]。如果以护理专业培养方式来培养老年护理人才会导致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技能难以满足岗位需要,岗位胜任能力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提升。从目前来看,有些院校老年护理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导致课程设置不规范[6]。
构建老年护理课程体系,首先要转变课程观念。目前很多人普遍认为老年护理就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并不需要培养专门的护理人员,或者与通科护理差别不大,以疾病护理为主。为此,有些院校只是在通科护理基础上增加老年护理课程来实现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固化,没有突出老年护理的特点,但也有少数院校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所探索,为课程构建奠定基础。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针对老年人多元化服务需求,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构建“一年打基础,一年学专业,一年轮岗位”的“1+1+1”医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临床护士+老年专科护士”人才培养目标,突破以往老年护理体系中老年护理课程单设的惯性思维,率先提出老年护理嵌入式课程体系,将老年护理专科课程内容按照岗位能力递进、教学内容递进、教学组织形式递进的原则,灵活嵌入相关课程模块,构建老年护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7]。天津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遵循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理念,采用“1.5+1.5”院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5],在课程构建时突出应用技术型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提出以知识、能力、素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性,运用KAQ人才培养模式,将行业需求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结合,科学合理设置老年护理核心课程[8]。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方面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与用人单位需求“零距离”,依据老年护理岗位任务导向、能力本位、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以及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素质全程、能力递进、对接岗位、强化方向原则进行课程设置[9]。
目前,我国高职护理专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实践课比例偏低、医学基础课内容相对较多和老年专科护理技能课程缺失[10]。《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规定,三年制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学时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为达到相应学时比例,多数高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但实践课程比例参差不齐,由于受实训场地和师资力量限制,部分课程设计的教学项目不能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老年护理学课程我国高职院校总学时平均为36学时,其中理论课平均为32学时,实践课平均为4学时[11]。另外,课程设置中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学时分配不合理现象。基础课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过多,各课程之间更多强调单科课程的系统完整性,不能有效结合护理学专业工作岗位特点,基础课与专业课不能互为所用、有机结合[12]。
我国高职老年护理课程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为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核心课程应该是在培养岗位胜任能力中最关键的课程,核心课程应该在行业充分深入调研、分析岗位典型任务的基础上设置,除培养通科护士核心能力所需的课程之外,课程设置应与老年护理岗位能力有机结合,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筛选与综合,形成与老年护理工作岗位对接性强、使用频率高的知识和技能模块[13]。很多院校考虑到学时限制或师资力量不足等,只开设了二三十个学时的老年护理课程,学生只能粗浅了解老年护理相关知识,不能全面掌握老年护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14]。人文关怀教育在培养老年护理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国内护理专业中人文课程数量不足、学时普遍较少。此外,不同学科间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例如,老年常见慢性疾病在成人护理中有所涉及,但老年护理学中也有相关内容,内容重复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由于学时紧张,其他针对老年人的教学内容就会相应删减,不利于老年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15]。
高职院校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老年护理不同于临床护理,它是以老年群体为服务对象。老年护理人才要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层面的个体需求。各院校应以老龄化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为总体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特点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来进行设置,不同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繁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学生高效完成课程学习,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在课程模块上,将课程分为普通护理和老年护理两大模块,老年护理模块分为老年基础护理、老年急救护理、老年心理护理、老年精神护理和人文关怀、老年健康与康复护理、老年护理管理以及老年护理实践等。另外,也可以将老年护理专科岗位相关教学内容以碎片化形式融入通科护理相应课程中。关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比例问题,可以先根据行业要求设置老年护理核心课程,再根据核心课程需要选取基础课内容,以基础医学知识专业化、课程教学内容综合化为原则,加强基础与临床护理学科之间的衔接与融合。
将岗位胜任力融入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课程设置要分析岗位胜任能力,强化老年专科护理技能操作。为较好地培养老年护理专业实践能力,建议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一起设计岗位实践课程,加大实训课在专业课中的比例,通过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者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训场所不限于校内实训室,也可以是校外医院和养老机构。还可以借鉴国外某些高校,从大学一年级就让学生接触临床,帮助学生了解岗位任务特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制订课程标准时,可根据老年护理工作岗位特点,将典型任务分解,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国家养老护理员标准,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此外,授课教师之间要多沟通交流,通过集体备课深入探讨课程教学内容,删减重复的内容。近日,国家卫健委和中医药管理局发布《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和《老年护理实践指南(试行)》,对老年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老年综合征、心理护理、安宁护理、常见老年护理技术等有所要求,也能针对性提高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更好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各院校在制订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时可以参照该培训内容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