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丽 邹雅倩 周 蜜 王勃霏 易 虹 王树林 郭静明
(三峡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血液内科 & 三峡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湖北 宜昌 443003; 2. 三峡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脊柱外科, 湖北 宜昌 443003)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临床出血性疾病的1/3,其特征是原因不明的单纯血小板减少[1, 2],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学者普遍认为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在ITP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3]。
蛋白质糖基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一种重要的修饰过程。糖基化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密切相关,参与免疫细胞的活化与凋亡、抗原的处理与递呈以及补体活化等过程[4, 5]。已有研究证实,ITP患者血小板脱糖基化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高,而且ITP的治疗效果与脱糖程度呈负相关,显著脱糖基化的患者可能对传统的药物治疗和脾脏切除术无反应[6, 7]。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乳腺癌MA782细胞表面N糖β1,6-GlcNAc分支的表达降低能够诱导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发生M1型极化,促进免疫炎症反应的发展[8]。同时我们检测了部分ITP患者的血小板标本,发现其表面N糖β1,6-GlcNAc分支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血小板降低。而ITP血小板N糖支链异常与患者免疫状态的相互关系目前尚未明确。本研究拟通过体外实验探讨N糖β1,6-GlcNAc分支缺陷的血小板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BALB/c小鼠10只,雌性,体重为(18±2) g,去离子水配置1 mg/mL苦马豆素(Sigma),5只按照6 mg/kg剂量进行灌胃,1次/d。连续灌胃1周后,眼球取血,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取EDTA抗凝血,室温150 g离心15 min后取上清,获得富含血小板血浆。调整血小板浓度为107/mL。
取以上血小板溶液100 μL,加入FITC-L-PHA (Vector Laboratories) 5 μL,室温孵育30 min,500 μL PBS溶液洗涤1次, 500 μL PBS溶液重悬后上流式细胞仪(BD FACSCanto II)检测,以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表示β1,6-GlcNAc相对表达量。
参照课题组前期实验方法获取和培养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s)[8]。培养基的配置方法为DMEM(Invitrogen Life Technologies,Carlsbad,CA)中加入2 mmol/L谷氨酰胺、100 U/mL青霉素、0.1 mg/mL链霉素、0.37%(wt/vol)NaHCO3、10%热灭活的胎牛血清,再加入10%(vol/vol)的L929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来源。处死正常SPF级BALB/c小鼠, 75%医用酒精浸泡消毒后,在超净工作台内取其股骨及胫骨骨髓内细胞于离心管内,1 000 rpm离心5 min去上清,红细胞裂解液(武汉众一生物)破红,培养液重悬骨髓细胞,加入13 mL培养液转至100 mm培养皿。去除贴壁细胞后,调整细胞浓度为3×105/mL,转至12孔培养板中。在37℃、10%CO2条件下培养5~7 d,隔天更换细胞培养液1次。
将巨噬细胞与血小板按照1∶20的比例在6孔板中进行共培养,每孔含2×105的巨噬细胞与4×106的血小板,在37℃、10%CO2培养48 h,离心收集上清及巨噬细胞进行后续实验。
将收集的巨噬细胞重悬在含1%胎牛血清的PBS缓冲液中,分别加入10 μL PE-anti-F4/80 (eBioscience)、10 μL PE-anti-CD16/32 (BD Biosciences)、10 μL PE-anti-CD206(BD Biosciences)、10 μL PE-anti-Dectin-1 (BD Biosciences)抗体,孵育30 min,洗涤后常规上流式细胞仪(BD FACSCanto II)检测,以阳性率及MFI表示以上各分子的表达量。
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按照SYBR Green PCR Kit(QIAGEN)说明书方法进行荧光实时定量PCR(Applied Biosystems)检测巨噬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的mRNA水平。反应条件如下:95℃加热5 min后,95℃加热10 s,59℃退火15 s,72℃延伸20 s,30个循环。引物序列如下:iNOS上游引物5′-CTGCAGCACTTGGATCAGGAACCTG-3′,下游引物5′-GGAGTAG-CCTGTGTGCACCTGGAA-3′;Arg-1上游引物5′-CAGAAGAATGGAAGAGTCAG-3′,下游引物5′-CAGATATGCAGGGAGTCACC-3′;内参GAPDH上游引物5′-ACCACAGTCCATGCCATCAC-3′,下游引物5′-TCCACCACCCTGTTGCTGTA-3′。引物由上海生工合成,以GAPDH为内参进行标准化后得出各组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取离心后收集的共培养上清100 μL,加入100 μL的Griess试剂(武汉众一生物),室温放置20 min后,以完全培养基加显色剂作为空白对照,酶标仪(Thermo)540 nm处测定各孔的吸光度值,每组试验重复3次。
将收集的巨噬细胞用PBS溶液洗涤,按照精氨酸酶测定试剂盒(Arginase Activity Assay Kit)操作说明,调整各组细胞数为1×106个,测定各组精氨酸酶活性(结果以尿素浓度表示)。每组试验重复3次。
按照ELISA kit (eBioscience)说明书方法,测定各组上清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ɑ含量。
各组实验数据来自3次实验的平均值,表示为平均值±标准误,采用GraphPad Prism 5.0统计作图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ITC-L-PHA凝集素结合试验结果显示,苦马豆素灌胃后小鼠体内血小板表面β1,6-GlcNAc分支表达较正常小鼠明显降低(见图1),表明本实验成功构建β1,6-GlcNAc分支表达缺陷血小板,可用于后续实验。
按照课题组前期的实验方法,我们成功诱导培养出小鼠BMDMs,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F4/80表达阳性率达93%,表明该巨噬细胞可用于后续实验。RT-PCR检测结果显示,BMDMs与β1,6-GlcNAc分支缺陷血小板共培养后,其iNOS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增加,而Arg-1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2,均P<0.001)。另外,BMDMs与β1,6-GlcNAc分支缺陷血小板共培养后,其Arg-1 活性(反映为尿素浓度)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见图3A,P=0.000 3),而其iNOS活性(反映为培养基上清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3B,P=0.012 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与β1,6-GlcNAc分支缺陷血小板共培养后,BMDMs表面分子CD16/32的平均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CD206及Dectin-1表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4,均P<0.05)。
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与β1,6-GlcNAc分支缺陷血小板共孵育后,BMDMs培养上清中TNF-ɑ的含量较对照组升高,IL-10的含量较对照组降低,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5,均P<0.05)
蛋白质糖基化是蛋白质翻译后的一种重要修饰,N-乙酰氨基糖基转移酶(N-acetylglucosamine transferase,简称GnT)是N-糖链合成的的中心环节,其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简称GnT-V 或Mgat5,是合成N-糖链β1,6-GlcNAc 分支的关键酶。由于血小板结构的特殊性(无细胞核),我们无法通过RNAi技术沉默Mgat5的表达从而获得β1,6-GlcNAc 糖链分支表达缺陷的血小板。苦马豆素作为高尔基复合体内ɑ-甘露糖苷酶II的抑制剂,一直是研究糖蛋白N-连接寡糖合成的工具药,近年来也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应[9]。苦马豆素作用于Mgat5催化的上游阶段,能够导致β1,6-GlcNAc 糖链分支表达缺陷。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苦马豆素灌胃动物模型[10]获取了N糖链表达缺陷的血小板。通过L-PHA凝集素结合实验表明,我们所获取的血小板表面β1,6-GlcNAc 分支表达水平明显较正常组降低,可用于后续实验。
巨噬细胞是一类在体内发挥重要免疫效应的细胞,为机体稳态维持和组织防御提供保障。一方面可以通过吞噬作用直接降解病原微生物和异源物质,另一方面可通过与多种其他免疫细胞如NK细胞、T细胞相互作用而进一步发挥防御功能。巨噬细胞的极化可以分为M1型和M2型两大类,其中M1型巨噬细胞,也称经典活化型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致炎和微生物杀伤作用,并可促进IL-12等炎性因子介导的Thl细胞应答;而M2型巨噬细胞则支持Th2细胞相关的效应功能,具有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并且随着巨噬细胞活化状态的变化,保护性的Th2型细胞可向Thl型细胞转变[11]。目前对于巨噬细胞的极化检测,尚无单一的特异性标志,一般从巨噬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分泌细胞因子、iNOS及Arg-1的表达等多个方面综合判定。本实验中,BMDMs经过培养后表面巨噬细胞特异性分子F4/80表达显著增高,表明BMDMs的培养获得成功。BMDMs与β1,6-GlcNAc分支表达缺陷的血小板共同孵育后,巨噬细胞表面CD16/32表达、iNOS mRNA表达、培养上清中TNF-ɑ的表达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这表明β1,6-GlcNAc分支表达缺陷的血小板能够诱导BMDMs体外发生M1型极化。
ITP患者血小板表面N糖链β1,6-GlcNAc分支表达缺陷和ITP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目前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Mgat5基因敲除的小鼠(Mgat5-/-小鼠)因β1,6-GlcNAc支链表达缺陷易发生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炎、肾炎、糖尿病和多发性硬化等,且迟发型超敏反应增强[12-14]。而且,N-糖β1,6GlcNAc分支表达水平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呈负相关[14],该现象可能与TCR活化阈值下降、Th1细胞向Th2细胞极化及巨噬细胞活化等相关[4, 15]。ITP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蛋白质的糖基化水平异常在ITP的发病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前所述,ITP患者血小板脱糖基化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高,ITP的治疗效果与脱糖程度呈负相关[6, 7]。有文献报道,ITP血小板膜糖蛋白去唾液酸化暴露糖链上的半乳糖(Gal)或进一步脱半乳糖残基暴露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残基,分别与肝细胞上的AMR受体(ashwell-morell receptors)及巨噬细胞上的ɑMβ2(MAC-1)受体结合而被吞噬清除[16]。有ITP患者采用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亦是一种唾液酸酶抑制剂)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7]。以上研究结果均证实了非Fc受体依赖的血小板破坏理论,也表明了蛋白质糖基化水平异常与ITP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8,19]。
本实验采用β1,6-GlcNAc 分支表达缺陷的血小板与BMDMs体外共同孵育后发现巨噬细胞发生了M1型极化,但M1型巨噬细胞后续如何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其是否参与ITP的发生过程,巨噬细胞的M1型极化是否是ITP的始动因素等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