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对方式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

2020-12-28 03:02朱素洁杜龙龙
丝路视野 2020年28期
关键词:同伴交往学前儿童

朱素洁 杜龙龙

摘 要:本研究采用父母应对儿童消极情绪量表与儿童同伴交往量表,对145名4~6岁学前儿童的主要抚养人及其教师进行调查,探讨父母应对方式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结论:1.面对学前儿童的消极情绪,父母的情感关注反应最多;2.父母的支持性反应与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正相关,其中父母的问题关注反应正向预测儿童的社交主动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3.父母的忽略反应与儿童的社交障碍存在正相关,并能正向预测儿童的社交障碍。

关键词:父母应对方式 学前儿童 同伴交往

一、问题提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学前儿童自步入幼儿园起,与同龄儿童交往的频率、时间等方面有显著增加,同伴逐渐成为其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同伴交往也成为学前儿童重要的人际交往方式。在影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诸多因素中,父母是与儿童接触最多的人,对学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影响较大。已有研究发现,父母应对儿童消极情绪的方式与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社会技能等方面有关。父母应对儿童消极情绪的方式简称父母应对方式,是指父母对儿童的消极情绪如何做出反应。

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的反应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安全感,以及他们在进行社会互动时的感觉,进而影响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父母的非支持性反应会破坏儿童学习调节及管理自己的情绪事件,进而影响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相反,如果父母接纳儿童的情绪,可以使儿童更好地认知自我与他人情绪,同时,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提供帮助(如问题解决)或情绪支持,有助于儿童社会技能的提高,因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痛苦和无助给予同情和帮助,同时对于他人的消极情绪给予同情,那么孩子就学会对于他人的消极情绪给予同情与帮助,而不是嘲笑或讽刺。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选自青州市2所幼儿园,共178名学前儿童,由家长填写儿童消极情绪应对量表,教师填写儿童同伴交往能力量表。最终得到145名学前儿童的有效问卷(家长和教师问卷各14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1%。

(二)测量工具

1.儿童消极情绪应对量表

该量表由Febes等人于2002年编制。包括父母的6种反应:痛苦或忧伤反应、惩罚反应、忽略反应、鼓励表达反应、情感关注反应和问题关注反应。其中,父母的痛苦、惩罚和忽略反应组成非支持性反应,鼓励表达、情绪关注和问题关注组成支持性反应。

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

本研究采用张元2002年编制的量表,包括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和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的题目的平均分为该维度的得分。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结果

(一)父母应对方式的基本现状

面对儿童的消极情绪,父母最先表现的是情感关注,其次是忽略或最小化反应,再次是问题关注反应、鼓励表达情绪、忧伤反应、惩罚反应,父母的支持性反应高于非支持性反应。

(二)父母应对方式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分析

研究发现,儿童同伴交往各维度与父母应对方式的相关如下:1.父母的支持性反应及其各方面与儿童的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能力、亲社会行为、同伴交往总分的相关均显著(p<0.01)。2.父母的惩罚反应与学前儿童社交主动性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父母的非支持性反应与学前儿童社交障碍存在正相关(p<0.05),父母的非支持反应中,惩罚反应、忽略反应与学前儿童社交障碍存在显著正相关;父母的非支持性反应与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存在负相关(p<0.05),其中,父母的痛苦反应、惩罚反应与儿亲社会行为存在负相关;父母的惩罚反应、痛苦反应与同伴交往总分存在负相关。

(三)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对父母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以父母应对方式为自变量,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总分及四个维度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结果如下:父母应对学前儿童消极情绪的问题关注反应正向预测儿童的社交主动性,社交主动性中12.8%的变异可以被父母的问题关注反应解释;语言与非語言能力中25.7%的变异可以被父母的问题关注反应和情感关注反应所解释;社交障碍中6.5%的变异可以被父母的忽略或最小化反应所解释;亲社会行为中14.7%的变异可以被父母的问题关注反应所解释;同伴交往能力中22.4%的变异可以被父母的问题关注反应所解释。

四、讨论

(一)父母应对方式的现状

面对学前儿童消极情绪,父母的支持性的反应(如情感关注、问题关注等)多于非支持性反应。在本研究中,儿童的父母多数较为年轻,懂得的家庭教育知识多,平时与儿童交往时注重发展儿童的情商,因此,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其中,父母使用最多的是情感关注,即帮助孩子缓解其消极情绪,然后是忽略或最小化反应。而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父母使用最多的应对策略是问题关注。这可能是因为,现在我国每个家庭孩子较少,每个家庭最多两个孩子,而本研究中还有很多独生子女,致使父母在养育孩子时会特别谨慎,当儿童出现伤心等消极情绪时,父母会想办法帮助尽快消除儿童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往往是积极向上的,在公众场合消极的情绪不被期望,所以面对儿童的消极情绪,更倾向于情感安慰或者最小化儿童的消极情绪。

(二)父母应对方式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

父母的支持性反应与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正相关,这一结果与李燕(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面对儿童的消极情绪,如果父母给予积极的关注,并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同时与儿童一起解决引起消极情绪的困难和挫折,那么将促进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社交主动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因为,父母的支持性反应策略可以作为儿童的一种榜样,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痛苦和无助给予同情和帮助,那么孩子就学会对于他人的消极情绪给予同情与帮助,而不是嘲笑或讽刺,同时,父母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能够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与技巧,这些都有利于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研究还发现,父母的痛苦和惩罚反应与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存在负相关,与儿童的社交障碍存在正相关。当儿童出现的消极情绪时,如果父母表现出惩罚或忽略反应,那么当儿童在幼儿园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消极事件时,也会学习父母的这种“榜样”行为,通过惩罚或者不理睬的方式处理其他小朋友的消极情绪,而不是给予同情或帮助,这不仅不利于同伴关系的发展,也可能会使其他小朋友远离自己。

总之,面对学前儿童的消极情绪,父母的支持性反应有利于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父母的非支持性反应不利于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甚至会导致社交障碍。

五、结论

面对学前儿童的消极情绪,父母的情感关注反应最多,其次是忽略反应。

父母的支持性反应与同伴交往能力(社交主动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存在正相关。

父母的惩罚反应与儿童的社交主动性、亲社会行为存在负相关,与社交障碍存在正相关;父母的痛苦反应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负相关;父母的忽略反应与儿童的社交障碍存在正相关,并能正向预测社交障碍。

参考文献

[1]李燕,贺婷婷,俞凯,等.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及其与幼儿社会技能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02):452—455.

[2]梁美玉.4-7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父母反应方式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3]张育珊,洪黛珊.父母应对方式与5-6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7(01):53—63.

[4]张颖茹.社会情绪学习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同伴交往学前儿童
初中生同伴交往归因研究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
开展球类游戏的防范措施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