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明
《降水量的测量》一课,教学中一般用喷壶模拟降水,用烧杯接水观察水量,实验存在较多的不足:
降水难以定量。使用喷壶模拟降水,手持喷壶不稳定导致出水不均匀,出水时间短,难以重复操作。
教学材料结构单一。接水用的水杯大多用烧杯代替,学生凭一两次观察很难发现降水量记录的奥秘。
缺乏思维训练过程。教材直接告知学生如何做一个雨量器,并用上下口径一致的透明容器来测降水量。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容器?为什么要用深度衡量降水的大小?学生一无所知。
实验器材
淋浴喷头、水管、弯头、三通、阀门、塑料储水桶、亚克力接水槽、量筒、烧杯、自制几款上下口径一致的容器、电磁阀等。
第一次改进
考虑到室内上课使用,需要多次模拟降水的特点,我利用常见的水暖器材制作了一个模拟降水装置(如图1)。装置就地取材,不需要复杂的改造和加工,造价低廉、結实耐用,能够反复使用。
第二次改进
第一次改进后的装置,虽然满足了一般的教学需求,但实验过程中用秒表计时不够精确,接水的容器使用烧杯,上下口孔径并不完全一致,存在误差。
因此,我对器材进行了第二次改进(装置效果如图2,主要部件如图3):增加了电磁阀,改用电磁开关控制出水;增加了时间循环继电器精确控制出水时间;制作了透明的亚克力接水槽,便于查看实验器材的更换和降水后的比较;自制了测量降水量的专用容器,利于得出实验结论;增设了外接水源和储水桶两种供水方式,在教室内没有水源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1.比较时长不同的降水,引出问题
模拟降水10秒,用大口径的容器承接。模拟降水20秒,用小口径的容器承接。把两个容器中的水倒入量筒比较后发现,降水10秒的水比降水20秒的水多。学生疑惑,问题由此产生。
2.同一降水用不同的容器比较
模拟一次降水并用4个不同口径的容器承接。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4个容器的水位不一致,其中2个烧杯的水位基本一致。再将4个容器的水倒入量筒比较后发现,它们承接的水量完全不同(如图4)。学生由此发现:不能用承接的水量多少来判断降水的大小。
水量的多少无法判断降水量,那应该如何判断呢?学生思考:口径不同的2个烧杯接水,水位怎么会基本相同呢?趋同的水位是否可以衡量本次降水的大小?
3.再次验证,分析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制的几款上下口径一致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容器重复前面的实验,发现这3个容器尽管外形不一样,但是它们承接的水的水位基本相同(如图5)。
学生分析后认为:上下口径一致的容器,承接的水的水位是一样的,这个水位可以衡量降水的大小。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25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