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合唱艺术发展中的民族化道路

2020-12-28 06:57刘妍
艺术评鉴 2020年21期
关键词:民族化

刘妍

摘要: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倡导“文化自信”“中国化”“民族化”的环境熏陶下,中国民族本土文化也变成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合唱艺术在借鉴西方合唱创作与技法的基础上努力挖掘自身艺术文化资源,探索出了一条民族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国合唱艺术  民族化  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53-03

一、中国合唱的形成与发展

明代聘请宫廷乐师传播西方音乐理论知识,并建立了天主教堂开展歌咏活动,中国合唱艺术的形成受西方宗教音乐的直接影响。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使西方宗教音乐在中国广泛传播,新式学堂的开办让中国音乐教育开始发展起来。为满足学校开设唱歌课的教学现状,沈心工等人随后到日本学习音乐,并为学校编写歌曲。歌曲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以五线谱或简谱记谱,供学生集体齐唱的单声部歌曲,这些歌曲大都是作曲家采用国外曲调填词而成。我国第一首多声部合唱作品是由李叔同词曲的三声部合唱《春游》,这部作品拉开了中国合唱事业的帷幕,同时也对中国合唱创作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

1919年,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浪潮,这时的合唱创作打破了选曲填词的局面,词曲都是新创作的作品,但歌曲还是以齐唱为主,还没有完全的多声部和声意义,也都不是作为一门艺术而出现的,而是为了表现群众革命斗争生活的政治现象。无论是学堂乐歌还是带有政治现象的群众合唱作品都是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政治意义。如赵元任以徐志摩的长诗所写的清唱剧式的合唱曲《海韵》,表现了“五四”时代中国青年要求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在调式上仍然采用西方调式,但部分作品在西方多声创作与我国传统音调结合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且为后期大型合唱作品的创作打开了思路。

20世纪30年代,救亡抗日斗争在全国爆发。这时创作的歌曲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政治气息,抗战初期群众歌曲的数量多的惊人,内容大多数都是当时的群众斗争生活和人民群众对战争胜利的决心,由于专业性宣传队的增多和群众歌咏活动的广泛开展,合唱形式也随之增多,如贺绿汀的混声四部合唱《游击队歌》、无伴奏合唱《垦春泥》,形式越来越丰富。大型合唱曲题材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抗战后期,以马思聪为代表延续了冼星海将民族音调和群众歌曲引入到欧洲传统声乐题材中的思想,同时他还加入了器乐性的思维,如《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等。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慢慢汲取西方合唱的创作技法,丰富了艺术形式,多声部的概念逐渐形成,努力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西方音乐形式中,使中国合唱创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已经开始逐渐摸索中国民族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为中国合唱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加之思想得到了解放,创作也不再受政治的束缚,体裁及形式也愈来愈丰富,和声织体也越来越复杂、丰满。中国化的合唱作品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也开始运用民族元素发扬民族文化。如根据京剧《杜鹃山》改编的合唱作品《家住安源》,突出了中国京剧独有的板腔体特性,在不打破京剧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结构和现代生活气息,使旧作新唱,不仅使京剧作品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传播,还使作品更具活力与创新。再如根据各地民歌改编的合唱《小河淌水》《牧歌》等,置身于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各地民歌提供了一定的音乐灵感,以民族音调为素材和基础,加上复调织体的交织和衬托,使原民歌的内涵得到了深入的挖掘。

二、中国合唱艺术民族化表现

合唱艺术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中国合唱艺术必须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才能走向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五十六个民族的大熔炉,历史文化悠久而深厚,不同民族音乐多样而别具一格,这些都是我国合唱艺术发展的瑰宝。在这个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指导下,中国合唱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外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使中国合唱作品西方化的同时,又具中国特色,才能产生民族多样化的发展。如中国的戏曲、地方性的民歌、古曲诗词、传统器乐等传统音乐,这些文化对中国合唱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民歌改编合唱

民歌合唱是最具有民族独特性的合唱曲,在20世纪初音乐家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后运用单声部民歌而创作出的合唱,如《阿拉木汗》,它本身是一首单声部新疆民歌,节奏具有新疆传统的舞曲风格,热烈活泼、具有鲜明的可舞性,在保持原有歌曲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男女生接唱卡农式的模仿、重复旋律,使其节奏更欢快,男女接唱的音色变换更具跳跃感。如根据蒙古民歌改编的混声合唱《牧歌》,瞿希贤老师在保留原民歌歌曲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人声,根据原作品的情绪、旋律又将四声部中的女低声部分为两个声部,使原作品的层次及音效更加丰满,色彩更加强烈。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来说,合唱是一种新形势,迎合了当今时代的审美趋势,使单调的音乐形式得到了扩展,同时民族民歌也得到了传播,利用不同声部的音响穿插、结合使音乐更立体化、空间化。民歌是最具地域性的,不同民族不同的方言,不同的音调使中国民歌丰富多样,这都是中国所特有的民族性音乐素材。在新时代下,中国传统民歌的发展道路中,民歌合唱毋庸置疑需要继续发掘、创新,能够让传统民歌与时代潮流结合,旧曲新唱既不失民歌的韵味,又能在新时代中不断传唱值得我们深思。

(二)戏曲改编合唱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戏曲从宋代开始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涵盖了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同时也为合唱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如以京剧西皮流水为音乐素材创作的《“流水”恋歌》,歌曲描述了一家人对京剧的痴迷情感,歌颂祖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唱词的首尾及中间的伴唱声部用了模仿京剧伴奏乐器的象声词,生动而形象,成为了一大特色。此曲曲调抑扬顿挫、饶有趣味,表现了浓厚的京剧韵味;歌仔戏戏曲风格的合唱作品《我身骑白马》,以歌仔戏中“七字调”的曲调为素材进行创作。由于歌仔戏使用的闽南语演唱其发音靠前,使音色独具特色,在改编时为了保留戏曲的特色,仍然保留了主旋律高声部明亮的音色,靠前的发声;豫剧合唱《谁说女子不如男》是以复调对比的二声部创作思维创作而来,采用了民歌中四度跳进,将四个声部有机结合起来。戏曲中的节奏、声腔等因素形成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风格,其舞台表演形式、表演角色化等形式的影响也都加入到了合唱中,如由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表演的《盛世梨园情》,表现了京剧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的演唱风格和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同时也展示了华丽的京剧服饰和色彩斑斓的京剧脸谱以及独特的伴奏乐器等。戏曲改编的合唱作品是笔者最感兴趣的,但在大多数的合唱团中演唱的戏曲合唱作品都是以美、民声的演唱方式进行演绎。对于戏曲演员的唱有一句行话:“唱要一条线,不要一大片。若是一條线,音则清、整、稳、远,否则便噪、乱、散、浅”。根据传统戏曲声乐的唱法演唱,声音听起来扁、浅、窄,音量不会很大,声音也不会传达很远,这种演唱方式运用到合唱中,由于合唱团员每一个人的声音聚集到一起,将会是很大的声音,并且以戏曲的唱法演唱中国戏曲合唱作品除此之外适当加入各地方言和戏曲中的唱词与陈词能更好地表现戏曲音乐,更加能将原戏曲表达的原汁原味。这种方式对于戏曲文化来说也是一种传承与创新,其实在原戏曲中也有很多合唱形式,如男女同腔、帮腔等等,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将范围扩大。部分戏曲片段不适合合唱的,我们也可以采用独唱,其余声部伴唱的形式,还可以将戏曲唱法融入到美声的演唱方法中,声音即不像西方演唱的那么圆润,又改善了戏曲那么扁小,笔者认为戏曲这门珍贵的艺术在现当代人的生活中几乎已经销声匿迹,在这种情况下,将戏曲与合唱结合,不仅仅要传承戏曲的音乐结构,也要在演绎形式上取其精华,合唱作为人数众多的音乐活动,能够起到很好的广泛传播作用,如能将这两种艺术结合,不仅能体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在中国合唱中起到引领性的作用,将民族性的音乐与西方技法有机结合起来,独具自身特色的合唱作品才能在国际的舞台上大放光彩,也能将最具中国特色魅力的艺术以新的形式展现给世界。

(三)古曲改编合唱

古曲改编的合唱作品中,典型的代表作有我国著名作曲家王震亚先生改编的《阳关三叠》、瞿希贤老师改编的《大江东去》、黄自先生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长恨歌》等,这些作品不仅是合唱创作领域的尝试,也是中国合唱发展中的精髓。古曲改编合唱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继承,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通过这种形式拉近了现代与古代的距离,也将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使作品表现更具深度。王震亚先生遵照古曲原谱,按照原曲的发展结构进行改编的琴曲《阳关三叠》,既保留了原古曲三个叠部的曲式结构,又为其融入了四声部人声和钢琴织体的音乐元素。使原作品的力度、情绪更鲜明,音乐内涵也得到了表达。根据最古老的琴曲《汉节操》改编的合唱《苏轼》,维持了原曲的主旋律与调式变化,为表达苏武在艰难处境下永不屈服的坚韧性格,利用女高声部的音色、音响对比变化来推动整体音乐情绪的发展。作曲家利用和声、复调的手法,将清新的线条性为主的琴声呈现出立体浑厚的音响效果,使古曲焕发新的艺术魅力。

三、中国合唱艺术现状与展望

相比国外,合唱这一演唱形式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我国学习西方作曲技法的理论本身存在一些不足,民族性的音乐因素在改编合唱作品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局限性。合唱团在演唱中国作品时大都是美声唱法演唱居多,而中国传统民歌唱法以及戏曲风格的衬词、润腔等演唱方式并不是主流,创编作品虽多,但不能以中国特有的演唱形式流传。现在各类文化、学科讲究交叉互溶,在世界的舞台上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追其溯源就是要表现、承认我国艺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而中国合唱必须传承自身传统文化,发展自身特色,在改编创作时要保留原曲,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时代融入新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能保留内在韵味,又能够以新的方式融入新时代中。

在现当代,互联网发达、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交流、学习途径更加广泛,这对我国合唱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捷径。近几年综艺《声入人心》《合唱101》等节目的开播,将流行小型合唱推向了高潮,深受新时代青年的喜爱,传唱度也非常高。高校开设的合唱指挥课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将课堂重心放到流行合唱上,而传统的合唱反之被加以枯燥、无聊等定义,该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更好地传承本土文化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将流行元素与民族文化结合,取长补短,迎合时代审美、顺应时代潮流,从根本上让新青年了解、接受民族传统文化,也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合唱指挥教学对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合唱指挥教学理论与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学生也大都是模仿、套用,自身并不能深入感知音乐,导致很多作曲家创编的合唱曲不能够得以完美展现。南北方的合唱艺术氛围、资源的差异,使学习、传播的途径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出现了很多根据自身经验来训练团体的局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四、结语

总之,中国合唱未来发展的民族化拓展要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充分发挥我国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要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使中国合唱既是中国的合唱艺术,同时也是世界的合唱艺术,既有中国独特的民族特性,又不失世界性。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作曲家、指挥家等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国家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肯定我国文化的地位和价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就一定能使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合唱艺术真正被时代所接受,闻名世界。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闫媛.民歌合唱—中国当代合唱创编的瑰宝[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杜洁欣.戏曲风格合唱作品《我身骑白马》的指挥二度创作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

[4]肖玲.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42-148.

[5]任秀蕾.20 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猜你喜欢
民族化
大提琴音乐民族化实践探讨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关于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的相关思考
壮族铜鼓纹饰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中国酒包装设计朴素美研究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我国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发展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