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价值点·找准渗透点:让学科德育真实落地

2020-12-28 06:50顿继安白永潇王悦
中小学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素养

顿继安 白永潇 王悦

摘要落实学科德育需要教师兼具学科素养和德育素养,能够找准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的结合点。基于对数学学科应用广泛性特点的认识,提出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学科德育的有效路径。以“国庆庆典活动中的数学问题”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例,阐述如何实现学科素养培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共同达成。

关键词 学科德育;学科素养;德育素养;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11-0039-03

作为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学科德育因为具有“摆脱专门德育课程的知识灌输倾向、提高各学科教师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度、激发各学科隐性课程的德育影响,有利于实现道德教育对于学校生活的全面覆盖”[1]等优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强化。要想落实学科德育,除要求各学科教师具备高度的德育自觉外,还有赖于他们兼具学科素养和德育素养,能够基于学科特点找到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的融合点,这无疑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笔者仅以数学学科应用广泛性这一特点为例,结合研究实践探讨如何基于学科特点挖掘教学中的德育价值,实现学科德育的有效落地。

一、理念反思:落实学科德育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关于学科德育,最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于2017年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简称《德育指南》),该文件在第五部分“实施途径和要求”中提出要通过“课程育人”,并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2]要想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上述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以下能力。

其一,具备德育自觉,能够基于对学科教学过程的深入理解实现无痕德育。任何教学都有德育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德育自觉,能够基于对学科教学过程的深入理解,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实现无痕德育。例如:《德育指南》中对数学和科学等学科课程的要求是“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3]这些要求刻画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探索者在真实探索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特征,落实该要求需要教师对数学和科学探索过程的复杂程度有着正确理解,否则就可能出现为盲目追求正确答案而忽视学生真实探索过程的问题,甚至无形中鼓励学生弄虚作假,使得学科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为负。[4]

其二,把握学科特点,能够结合社会发展实现德育目标的拓展和升华。考虑到《德育指南》中对学科德育的目标要求并未全面反映出各学科特点,如果仅仅将学科德育的目标定位于此,那么就不能满足“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5]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能够基于对学科特点的准确把握,结合社会发展对德育目标进行有效拓展和升华。以数学为例,应用广泛性被认为是数学学科的三个基本特点之一,它与国家和社会生活中许多领域的实际问题都具有紧密联系,这点在近年来一些重要考试的数学试题中也有所体现。如“中国天眼”“东方红一号”“垃圾分類”等时政和社会热点话题就经常作为数学问题的背景出现,在考查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而“数说国情”让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更为理性和有力量。为此,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能根据本学科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享受国家发展成就的同时思考“我能为国家发展做什么”,以实现学科德育目标的拓展和升华。

其三,找准结合点,实现学科素养培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共同达成。开展学科德育,必须以落实学科教学目标为前提。由于德育内容并不是非德育学科的本体性内容,因此决定了学科德育必须采用浸润的方式,找准德育内容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学科思想观念、情境、知识等基本要素的结合点,实现学科素养培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共同达成。为此,教师既要能以学科视角发现德育领域的学科问题,也要能以德育视角发现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契机。比如:有数学教师在“工程问题”教学中,创设了武汉市为抗击“新冠疫情”开展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时多团队合作建设网络工程的情境,就体现了教师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德育契机的能力。当然具备上述能力,需要教师自觉关注发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洞察抽象的数学知识背后所隐含的广泛而鲜活的现实意义,还需要具备收集数据、简化处理并以适合于学生的方式呈现的数学建模技能。

二、路径探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学科德育的有效路径

现实中,学科德育的重要性虽然被一再强调并得到广泛认可,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以数学学科为例,尽管其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决定着它拥有丰富的现实情境资源,但研究表明,数学教学中鲜有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考虑德育价值,[6]甚至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科书中例题习题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显性德育内容的数量也呈现递减趋势,[7]这显然与《德育指南》中对德育目标提出的进阶式要求不相匹配。

我们不能将上述情况简单归因为教科书编者和教师缺乏德育自觉,因为在常规数学教学中嵌入相关情境开展德育工作确实存在不便之处。一方面,体现德育内容的教学情境经常较为新颖、复杂,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另一方面,在数学问题中增加过多的情境性德育内容作为背景,会无形中把数学书变成“思政书”、把数学课变为“思政课”,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而且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凸显德育价值将是一条有效可行的路径。

以数学为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领域,“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并不以获得新的数学本体性知识为目标,而是让学生通过在现实情境中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权在教师,因此教师在具备德育自觉的前提下,就可以选择兼具数学学科素养培育价值和德育价值的好主题开展相应活动。这里所说的“好主题”有两个标准:一是从学科学习角度看,其中要蕴含与学生学科知识基础相匹配的丰富问题,以保障学生能够深度参与;二是从德育视角看,要选择那些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学生都有兴趣关注的重要事件。

三、案例分析:在“国庆庆典活动中的数学问题”中凸显德育价值

以下笔者以北京某中学七年级于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组织开展的“国庆庆典活动中的数学问题”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例,阐述如何基于学科特点,通过找准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的结合点来有效落实学科德育。

“国庆庆典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活动组织流程为:活动倡议-自主研究-成果评比-优秀成果展示。活动倡议发布于国庆节假期前;自主研究由学生在国庆节期间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会进行个别指导;学期末,年级组将评选出的优秀成果以海报和口头报告两种方式进行展示,一些成果还被推荐至数学期刊发表。由于该活动设计周密、组织有序,因此在促进学科素养培育目标实现和德育价值提升方面效果较为理想。

首先,明确学科任务,发现蕴含在国庆庆典活动中的丰富数学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研究过程也具有开放性,但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重要且必要的。因此在该活动倡议阶段,教师除了在课堂布置说明外,还精心撰写了活动倡议书发给每位学生。倡议书中介绍了7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的意义,通过案例说明庆典活动中蕴含着怎样的数学问题,并主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主题、开展研究、报告研究过程和感受,并参考格式撰写小论文。

由于国庆庆典活动是国家大事,举办地又在学生们生活的城市,一些学生的亲朋好友还是庆典活动台前幕后的参与者,因此活动本身就引发了学生的关注。而研究任务的布置则让学生更为认真和理性地观看庆典活动的现场直播、群众联欢、焰火晚会等环节,庆典活动中蕴含的丰富数学元素也为学生的全员深度参与提供了有利条件。且不说庆典活动在展示新中国发展成就时,各行各业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用到数学,其发展程度要用数字说话;就连庆典活动本身的严密组织、完美呈现也离不开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例如:阅兵式中地面队列之所以能呈现出完美的视觉效果,是因为将士们抬腿和手臂前后摆的高度、角度以及手中武器的倾斜角度都有严格要求;空中梯队接受检阅时摆出各种造型,并能够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保持队形整齐,离不开对飞机间安全距离、飞行速度等数据的精确计算等。

其次,开展深入研究,发掘数学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层教育意义。

尽管国庆庆典活动中蕴含着很多的数学问题场景或现象,但若将其转变为可解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则需要学生认真对待,包括查找数据、做试验、完成小论文等。小论文写作的任务使得学生不仅“做”数学、发现了国庆庆典活动台前幕后诸多场景中包含的数学问题,其中“研究感受”的表达要求,也意在引导学生挖掘数学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層教育意义,捕捉自己的感受与成长。

例如:一组以“东风-41导弹”为对象开展主题研究的学生,在探讨东风导弹的制造、发射、国际实力对比等问题后,还报告了导弹试射时间信息及其象征的意义:“东风导弹有两次试射时间安排在12月13日—这是国家公祭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选在这个时间,是提醒我们勿忘国耻,自强不息……”现场汇报时,全体学生的眼神都专注而凝重。结合当前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发展的严峻形势,民族复兴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而来自同辈的感悟的教育效果远超过教师的说教。

最后,调研结果显示,活动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和德育效果的共同提升。

活动结束后,教师通过问卷星系统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内容包括“活动取得的德育效果”以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两方面内容,题型包括单选题和开放题,所有单选题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选项从“完全不认同”到“完全认同”,依次计1~5 分。

从德育效果角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这次活动明显提高了学生对国庆庆典活动的关注度(4.77分)、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度(4.25分),增强了学生对国家成就的自豪感(4.86分)和努力学习为国家多做贡献的愿望(4.8分)。从学科素养培育角度看,虽然参加活动的学生当时刚刚升入初中,但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或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新知识,在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许多学生并没有停留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而是主动进行横向与纵向拓展,如一组学生在研究“步兵方阵经过检阅区所用时间”后,不但将这一问题与火车过桥、植树等日常问题联系起来,而且还提出了将探索结果应用于学校运动会开幕式队列设计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叶飞.学科德育的实践意蕴及其实现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09(8): 48-51+56.

[2][3][5]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EB/OL].(2017-08-17)[2020-10-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 t20170904_313128.html.

[4] 张丹,王彦伟.数学学科育人指向:用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滋养学生[J].中小学管理,2019(11):9-11.

[6] 侯春晓.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德育的可行性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7] 严虹.德育内容视域下义务教育理科教科书例习题的一致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4):27-31.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素养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
心理拓展训练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