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世平
摘要聚焦课堂教学落实课程标准不到位、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实际问题,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开展了基于标准理念的有效课堂研究与实践。研究以目标设计为突破点,梳理学科知识结构,对接课程标准,构建学科教学目标体系;以教学评价为关键环节,开展“逆向设计”,实施“即时评价”,关注“过程目标”;系统构建课堂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关键词 课程标准;有效课堂;知识结构图;目标细目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11-0034-03
注释:①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中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YJ15057)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一些地区和中小学校在聚焦有效课堂建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因地制宜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课堂层面,教师忽视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缺少目标意识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过分依赖教材与个人经验,致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五多五少”的局面,即关注教的多,关注学的少;教教材的多,用教材教的少;练习题目多,准确评价少;备课数量多,有效使用少;教学课时多,效益提升少。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教学、评价存在两张皮甚至三张皮的现象,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基于此,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将如何引导教师关注学生、落实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新的出发点。在构建区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大背景下,天桥区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立足于教学体系的构建,自2013年开启了基于标准理念的有效课堂构建研究,探索构建有效课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体现区域特点的思考与实践。
目标达成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制定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而现实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不关注教学目标设计、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思考、目标叙写流于形式等现象,有些教师即使设计了教学目标,也多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教学目标不具体、难测量,限制了其引领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为此,我们将教学目标设计作为突破点,分步推进有效课堂的构建。
我们首先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改成“学习目标”,引导教师将目光由“教”转到“学”上,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基于标准的学习目标设计,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逐级分解细化,按照行为目标的方式叙写,要做到具体、可测量、可评价。这对于教师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采取了范式引领的方式,组建名优教师团队进行目标的研究和开发,然后再通过培训逐渐让教师掌握目标的设计、叙写方式,自主叙写。在教学目标体系的开发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梳理学科教材,形成知识结构图。我们将教材知识进行结构化梳理,按照册、单元、课时梳理教学知识点,运用结构图或思维导图呈现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图。例如:对于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整式的乘除”,我们梳理了如下单元知识结构图(见图1)。
二是对接课程标准,形成目标细目表。作为学科教学的纲领,课程标准是一个比较上位的目标,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学科教研员带领名优骨干教师将课程标准按照册、单元进行了细化分解,形成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将每一课时的知识点与课程标准进行对接,明确每一个教学知识点的认知和能力目标层次,形成目标细目表。例如:对于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整式的乘除”,我们制作了如下单元教学目标细目表(见表1)。
三是叙写课时目标。在把握知识结构、课程标准要求和单元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按照课时敘写学习目标,尽可能用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陈述目标,以使学生知道学习结束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需要发展什么”,并为学习目标的测量和评价打好基础。课时学习目标的叙写,需要明确谁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要关注学习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
例如: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我们制定了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整式的乘除”第一课时“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学习目标。
(1)通过运用幂的意义进行简单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能在特例中发现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规律,并类比推广到一般情况,有条理地表达运算过程及规律。
(2)能归纳出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用字母表达,知道什么运算适用该性质。
(3)会正确运用运算性质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总之,课时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情,反复推敲;要精准使用“行为动词+名词”的方式叙写学习目标,既关注结果性目标,也关注过程性目标,着眼于可评价、可测量。
我们先后开发形成了各学科的由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知识结构图、单元目标、目标层次细目表、课时学习目标组成的比较完备的教学目标体系,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依据,为教学管理者评价课堂教学提供了标准,尤其是为后续进行的评价设计与实施环节提供了抓手。
课堂学习评价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做出反馈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和评价是无法分开的,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教学实施即评价。在教学评价设计方面我们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是开展“逆向设计”。在制定学习目标后,我们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设计,而是先进行教学评价的设计,这是一种“逆向教学设计”。设计清晰的、具体的目标就是为了评价,因为有评价才能知道预设的目标是否达成。在制定学习目标后应首先考虑设计怎样的学习评价来判断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目标。这是对学习评价的强化,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环节。
二是实施“即时评价”。课堂学习评价应该是“为学习的评价”,而不是“对学习的评价”,其目的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也不是给学生确定一个等级,而是通过评价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做出恰当的反馈,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学习中的评价越及时越好。为此,我们在引导教师转变评价理念的同时,把原来“课终的一次终结性评价—课堂检测”变为“课中的多次即时性评价—评价活动”。因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分步达成的,所以我们的学习评价也是分步多次实施的,即将学习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分别设计评价任务,即时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是关注“过程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既包含结果性目标,也包含过程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结果性目标比较好测量,但对过程性目标尤其是发展性目标在课堂中进行即时评价比较困难。为此,本着教学实施即评价的观点,我们尝试将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理念和方式引入课堂,通过设计丰富的评价活动,让学习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实现对学习过程目标的评价;通过及时的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对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和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各学科从课时学习目标出发研究开发了大量的评价方案,通过范式引领教师开展课堂学习评价设计与实施,形成了大量的优秀课堂学习评价案例,为后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课堂学习评价方案通常包含评价目标(一般学习目标)、评价活动任务、任务要求、评价标准等内容。
目标引领教学方向,任务驱动学习动机,评价优化学习过程,这是我们构建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学习评价活动是基于学习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则是围绕评价展开的,教学就是思考组织怎样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更好的表现,能更好地完成评价任务。
我们在优化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以下课堂教学策略。一是解读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前清晰地认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并可以自我评价学习结果;二是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学习新知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是“围绕问题”设计教学,强化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清晰明确的问题,引发学生形成有价值的思维;四是将学习评价贯串课堂教学的始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评价活动中产生不同的表现,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满足感,以提升学生持久学习的兴趣;五是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和评价,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快速全面地收集学习信息,实现即时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矫正共性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优化教学实施过程,各学科分别开展了系列课例研讨活动,并通过教师素质大賽、教学能手评选等赛事活动进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逐步形成了“基于标准理念的有效课堂”评价标准。
作为区域推进的项目,“基于标准理念的有效课堂构建研究”在天桥区全区中小学的应用和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区域课堂教学实现了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区域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目标意识和评价意识普遍增强,目标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命题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