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2020-12-28 02:06刘艺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43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图形意识

刘艺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地被教师引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更多的互相交流的机会;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又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呢?

一、在生活情境中营造轻松和谐的合作氛围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时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创设了“自选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过程是:由全班同学评选出几名优秀的“售货员”,其余的同学当“顾客”。在购物前,让学生先弄清楚各种商品的价格及购物时应注意的事项,由几名学生进行示范购物,看一看哪些地方应值得注意,再由全班学生自主购物。在学生购物的时候,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购买什么商品,这些商品的价格是多少,你付了多少钱,应找回几元钱。这样,通过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小组合作学习当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离不开实践操作。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创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图中找出物体表面的角,并说一说哪些角是直角,其余的角叫什么角,它们与直角有什么不同。学生用直角去进行比较,再把这些角以直角的大小为标准进行分类,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组的同学听。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建立起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在数学活动时,我还为每一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让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把这些角根据大小进行分类,并把它们设计成美丽的图案贴有卡纸上。活动时,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有的学生负责判断,有的学生负责分类,有的学生负责设計图案等。在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表现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协作、互助、合作意识也在加强。

三、在质疑讨论中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了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时,我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二年级四个班乘船去鸟岛参观,二(1)班有23人,二(2)班有31人,二(3)班有32人,二(4)班有39人,每一艘船限乘68人,如果你是导游,你应该怎样安排这次参观活动?学生一听到问题,有的便草率地说:“每个班各乘一艘船去参观不就行了吗?”有的马上产生质疑:“每个班各乘一艘去参观太浪费钱了。”有的学生说:“四个班乘两艘船比较好。”有的学生又产生疑问:“每艘船限乘68人,如果两个班合乘一艘船的话,二(3)班和二(4)班就坐不下了。”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质疑都很对,那么如果只乘两艘船,怎样安排座位最合理呢?”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四、在相互交流中增强思维创新的合作能力

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相互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相互交流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因此,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每一步思维过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从而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由此还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

如教学“找规律”时,我先出示了一幅图案(如下图),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找找看:这幅图案有什么规律?你能在第四行画出合适的图形吗?

当时,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只有两种规律,一是横着看:每一行的第一个图案放到最后,就是下面一行的图案;二是斜着看:它们的顺序是圆形、三角形、菱形、五角星。教师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结果有一部分学习小组能找出以上两种规律,更有一些学习小组找到了教师意想不到的规律,如一共只有四种图形,竖着看,每一竖行只有三个图形,缺少哪个图形就画那个图形;第一横行和第一竖行图形的顺序是一样的……对于小组讨论的共同智慧,在交流中教师应给予充分分析和积极赞许,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培养其能力,发展其智力。

总之,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不断反思、校正,学生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图形意识
小组讨论有效运用,凝聚素养精髓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自能”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分图形
找图形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