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人民医院(300121)韦修雪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并行髓核切除术或融合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83例,其中男45例,女38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47.9岁。按住院号尾号单双数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42例,对照组41例。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予分阶段康复训练。干预3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1.2.1 治疗效果 采用国家中医管理局制定并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3级。分别为治愈、好转、无效。
1.2.2 生活质量 采用我国方积乾翻译并研发的中文版SF-36量表,该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躯体疼痛、身体活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在内的共8个维度、36个条目。得分越高,则说明被测试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将所有数据经双人核对录入电脑,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干预后治疗效果及SF-36评分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治愈率为59.52%,好转率3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8.78%、29.27%(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为(73.54±5.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67±5.12)(P<0.05)。
3.1 术后早期活动 患者术后应卧床休息6~8h,以压迫伤口,达到止血的目的。6~8h后可取侧卧位,护理人员每2~3h协助患者采用轴线翻身法翻身一次,检查引流管固定情况,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注意查看患者全身皮肤,以防压疮的发生。严密观察患者下肢有无感觉、运动等异常,以便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3.2 稳定期康复训练 患者在卧床休息1~4周后,可根据病情适当下床活动。下床活动前,应取仰卧位,佩戴合适的腰围以保护患处,然后向健侧或症状较轻的一侧翻身,屈曲髋关节及膝关节,利用上肢力量支撑身体坐起。同时,由护理人员或其陪护人员扶起患者坐于床边片刻,无不适感后再由他人搀扶下床活动。此外,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卧床期间进行适当的腰背肌康复训练:①取仰卧位做空中蹬车、抬腿活动,以防神经根粘连;②侧卧于床上,下侧腿的膝关节屈曲,上侧腿伸直,缓慢抬高、放下上侧腿;③仰卧于床上,将背部及双足作为支撑点,缓慢抬起、放下骨盆;④仰卧于床上,双手放于臀部下方,缓慢抬起并放下双下肢;⑤仰卧于床上,双下肢屈曲,双手抱住膝关节,尽可能使膝关节触及胸部,上身不可离开床面[1]。
3.3 出院前康复指导 可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强化腰背肌康复训练,逐渐提高次数及强度。并根据患者体力进行短距离的室内活动,要求患者活动期间佩戴腰围。患者出院前,要求患者演示整套腰背肌康复训练的动作,对其动作不到位之处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同时,告诉患者出院后应坚持康复训练,以促进术后功能恢复。同时,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和睡姿,佩戴腰围≥3个月,并注意保持腰部温暖。
由于腰间盘突出患者术后不同阶段的病情不同,因此,采取分阶段康复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2]。术后早期卧床休息可提高脊柱的稳定性,定时翻身以预防压疮。稳定期患者通过腰背肌训练,可有效防止神经根粘连,改善肢体功能。患者出院前基本已处于康复阶段,此时在提高康复训练强度及次数的基础上鼓励患者进行短距离的步行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腰背肌的肌力,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同时,配合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疾病行为。
综上所述,将分阶段康复训练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中,有效促进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体现了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主观能能动性。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