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并发重症感染患者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研究

2020-12-27 05:28广东省惠州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516229张伟峰邱群花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介素灌流肾衰竭

广东省惠州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516229)张伟峰 邱群花

广东省惠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516001)杨群英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病例选取时段,在此期间接受慢性肾衰竭并发重症感染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设入选研究对象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各组均为45例。单一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34~57岁,平均年龄(45.5±3.8)岁,其中高血压肾损伤15例、糖尿病肾病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间质性肾病10例;联合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31~59岁,平均年龄(45.0±4.7)岁,其中高血压肾损伤14例、糖尿病肾病1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间质性肾病1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单一组:实施血液透析治疗,仪器选用德国贝朗透析机,型号为BRAUN,

德国费森尤斯透析器,型号为FX10,血液流量为200~250ml/min,每次透析治疗时间为4h,每周三次。联合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在接受单一组相同的透析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液灌注治疗,使用一次性血管灌流器,串联至透析器,血液灌流血流量为200~250ml/min,实施2h血液灌流后再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每周接受两次血液透析治疗,一次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两组均使用同步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共接受90天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血尿素氮、血肌酐、甲状旁腺素、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内数据开展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s,组间比较结果以t检验,检验结果以0.05为标准值,P值低于标准值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水平及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联合组经过治疗后的血尿素氮(10.46±4.38)mmol/L、血肌酐(326.57±53.42)umol/L以及甲状旁腺素水平(114.2 5±3 4.53)n g/L 均较单一组(1 4.5 2±4.7 5)mmol/L、(357.69±56.38)umol/L、(246.17±35.94)ng/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联合组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7.82±2.15)mg/L、白细胞介素-6水平(124.45±12.62)ng/L低于单一组(11.57±2.63)mg/L、(142.79±11.3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血液净化技术是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重症感染的常用方案,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均是目前常用的血液净化技术,能够使机体生化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在本次研究中,联合组治疗后的血尿素氮、血肌酐、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单一组低。分析原因是血液透析主要借助溶质弥散作用,使机体内部分中分子毒素以及小分子物质得到快速、有效地清除,实现治疗目的,但是血液透析对于炎症介质、大分子以及脂溶性毒素的清除效率较低[1]。血液灌流的治疗原理是通过使用大孔高分子聚合物吸附剂对血液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实施吸附,使结合性大分子毒素能够得到有效清除,可有效弥补血液透析难以清除大分子毒素的不足,两者联合可有效实现广谱解毒目的,进一步提高毒素的清除效率[2]。同时甲状旁腺素是对机体钙磷代谢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激素,而甲状旁腺素在体内过量蓄积的情况下可产生毒性作用,机体大部分器官均是其作用的靶器官,可诱发多种并发症的产生,而本研究中,联合组甲状旁腺素水平低于单一组,说明血液透析联合血液能够使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得到有效维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使用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为慢性肾衰竭合并重症感染患者开展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减轻机体感染症状,疗效显著,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介素灌流肾衰竭
血清白细胞介素-37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慢性肾衰竭处方规律
为什么做了血透还要做血液灌流
微流控芯片细胞灌流培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血液透析仪联合血液灌流器治疗老年维持性透析合并肾性骨病的疗效观察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Cys C、β2-MG、MCP-1及ANG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脐血白细胞介素6水平对早产儿脑损伤程度及后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影响研究
肾衰宁胶囊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ate分析
白细胞介素—25和白细胞介素—7在湿疹患者中表达特点及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