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生物群-脑-肠轴”浅析“胃不和则卧不安”

2020-12-27 20:21吴涛周素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8期
关键词:灵枢中焦气机

吴涛,周素芳

(1.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

0 引言

《素问·逆调论》所谓:“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众多医家认为此中“胃不和”指的是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导致气血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故不得卧。近年来,发现消化系统疾病伴睡眠障碍者不在少数,相关流行病学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出现胃肠道以外的症状,包括焦虑、抑郁等,其中尤以睡眠障碍表现最为常见,而且可以进一步影响病情的发展[1]。随着“微生物群-脑-肠轴”理念的提出,现代医家们对于肠道微生物、脑、胃肠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笔者也将借此理念来分析“胃不和”与“卧不安”之间的相互联系。

1 胃不和则卧不安

1.1 概念。何为“胃不和”?首先,现代医学中的脾、胃、肠三脏的功能方可概括中医“胃”的功能。脾胃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二者相合枢利中焦气机,《医学求是》云:“中气为升降之源,脾胃为升降之枢轴”,一旦外因内邪侵袭可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中焦气机不利;其次,李绍旦等[2]认为所谓“和”者,阴阳自和也,阴阳交感既济,谐和为用,而人体气血精津、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亦谓之“和”。如若该平衡受内、外因而打破,即为“不和”。何为“卧不安”?《灵枢·大惑》曰:“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而阴阳调和方是“卧安”的前提,若是各种因素导致阴阳失衡,阳不入阴,则出现“卧不安”。

1.2 “胃”与脑的联系。首先,从经络循行来看,《灵枢·动输》曰:“胃气上注于肺,……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灵枢·经脉》载:“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胃与大肠同为阳明经,可见阳明经脉与脑是存在相互联系的,胃肠阳明经气不利则可循经上传至脑,从而引起脑部相关症状。其次,从生理来看,脑窍依赖于气血的濡养,正如《内经》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水谷中剽疾滑利者为卫气,柔和者为营气,脾胃功能正常方能营卫调和,血脉和利,诸脏得养而神志安定。

1.3 病因病机探讨。对于“胃不和”的常见病因可以是生活环境、饮食、情志等外因所致,亦可由体内痰、瘀、饮、湿等内邪为之,同时也可由内外合邪引起,而总结“胃不和”之病机不外乎从虚、从实或虚实夹杂。①虚证:饮食偏嗜寒凉致脾胃虚/寒 、脾阳不足,亦或久病耗伤脾胃之气,气血生化乏源等;②实证:如饮食不节致食滞胃肠,肠热腑实,脾胃湿热等;情志不遂致木郁土壅之肝气犯胃,肝脾不调,亦或痰湿积聚/瘀血内停所致的痰湿困脾、胃络瘀阻等证;③虚实夹杂:如久思多虑、情志抑郁所致土虚木乘出现肝郁脾虚之证,亦或脾虚运化水湿不利出现脾虚湿盛等。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虚、从实或虚实夹杂所致“胃不和”,都是源于病邪导致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相合,中焦气机通畅之生理功能失常,出现脾不升清,胃失通调,中焦气机不畅,久则气血阴阳失和,阴阳不相顺接,阳不入阴,故“卧不安”。正如《保婴撮要》云:“若脾胃气盛,则脏腑调和,水谷之精,各各融化,以为平和之气。若胃气一逆,则气血不得其宜,脏腑不得其所,不寐之症,由此生焉”。

1.4 临床应用。“胃不和”可因邪实、正虚或虚实夹杂所致,治则就有祛邪、扶正及补虚泄实之分,正如《灵枢·邪客》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其本质在于调理脾胃,使中焦气机通畅,以达气血相和,五脏得养,不寐乃愈,即所谓“胃和”则“卧安”。确立治疗原则后,便可依理开具成方、针刺、耳穴、埋针、灸法等,必要时更可与西药联合应用,不可拘泥于单一方法。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名方是记载于《灵枢》中的半夏秫米汤,方中两药入脾胃之经,可化痰和胃以枢利中焦气机,营卫和则昼精而夜暝。现代研究中,于丰彦等[3]治疗IBS 伴失眠32 例,以和胃安神、疏肝健脾为法,观察临床疗效发现中药组优于使用匹维溴铵片的对照组。刘雅楠等[4]治疗夜不能寐者,通过针刺的方法调理脾胃,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睡眠质量和睡眠率。

2 微生物群-脑-肠轴学说

2.1 胃肠道微生物。人体胃肠道内存在超过人体表细胞的10倍之多的细菌,大约为1014 个。正常胃肠道微生物的数目和类型从食管向下至结直肠逐渐增多。胃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抵抗外邪致病菌的侵入以及刺激免疫系统等方面。目前,由于抗生素及部分药物的滥用,极易导致胃肠道微生物分布异常,一旦胃肠道微生物失衡则可导致肠道代谢、免疫营养等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导致一系列例如炎症性肠病(IBD)、功能性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

2.2 微生物群与脑-肠轴。迷走神经是肠道菌群调节脑-肠轴功能的重要途径,还可通过通过免疫、内分泌、及代谢途径参与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影响宿主的脑功能,由此提出了“微生物群-脑-肠轴”学说。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为研究消化系统疾病伴神经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为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发现,当胃肠道微生物群紊乱时,通过影响脑功能可出现一系列精神症状,包括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而睡眠与中枢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中科院心理健康实验室研究发现益生菌瑞士乳杆菌NS8 通过纠正环境压力与遗传缺陷两种完全不同抑郁模型的异常菌群,能显著减少大鼠抑郁样表现[5]。

3 微生物群-脑-肠轴与“胃不和则卧不安”

临床观察发现功能性胃肠病伴有睡眠障碍者,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等症。多数学者认为,以脑-肠轴为主的胃肠功能紊乱的基本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运化。中医认为久思多虑伤脾,情志不遂则肝郁不疏,进而可出现:1)土壅木郁之肝脾(胃)不调:肝郁不疏,横犯脾胃,致脾胃枢利中焦气机功能失常,阴阳失调,故有焦虑抑郁、不寐等症;2)土虚木乘之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常,且木气相对旺盛,横犯脾(胃)土,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致气血生化乏源,营卫失和,出现心神不安、不得卧等。而现代医学“肠”的功能又可概括为“脾”的功能,肝失疏泄、脾失运化亦可表现为肝与肠的之间的关系,故而1998 年,Marshall 首先提出了“肠-肝轴”学说[6],肠道粘膜损伤后,细菌可出现异位,导致肠道菌群的紊乱。综上所述,中医学“疏肝理气,调理脾胃”之法可枢利气机以达阴平阳秘,阳入于阴而卧安;从现代医学角度,胃肠功能改善,肠道菌群正常,对于功能性胃肠病伴失眠患者来说,随着失眠的改善,原有的胃肠道症状同时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缓解甚至好转。通过研究微生物群与脑-肠轴之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学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认识,为今后中医学从脾胃论治失眠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猜你喜欢
灵枢中焦气机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便携电子打气机
采采卷耳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