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凡铭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辽宁振兴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曾多次来辽宁考察调研,为振兴辽宁制订出极具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指导性的战略谋划,这为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注入强大动力。2016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年 4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讲话中也提到要弘扬工匠精神;2017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呼吁下,工匠精神受到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
制造业是辽宁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辽宁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辽宁积极打造制造强省,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抓好人才培养第一关。在全面振兴辽宁制造业背景下,高校加强高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使其更好地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是一项值得探究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的肖群忠、刘永春基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的视域研究工匠精神,指出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和炎帝开始,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集中体现在“尚巧”的创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从西方文化视域去研究工匠精神体现在非利唯艺的纯粹精神、至善尽美的目的追求和对神负责的精业作风[1]。华中师范大学的李宏伟和重庆科技学院的别应龙将工匠精神归纳为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2]。国家行政学院的王春艳提到工匠精神的创新内涵,认为工匠精神本来就含有创新基因,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这一关键时期重提工匠精神,不仅要重启在大规模、高速度、无差别的机器化生产时代逐渐缺失的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坚守专注的传统工匠精神,更要与时俱进强调工匠精神的创新内涵,只有大国工匠们持续不断地创新,制造业才能适应现阶段供给、需求的新常态,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多元化、高层次的需求[3]。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值得所有岗位人员都学习的职业精神,是能够娴熟地操作工艺流程和通晓行业前景态势的专业精神,是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价值创造和客户利益着想的执着精神,是孜孜以求地在岗位上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负责任的敬业精神,是能够守住法律和道德底线、严格遵守制度文件的守规精神。虽然传统手工业日渐被现代机械化大生产所取代,但是纵观世界上长寿企业,它们都秉承着工匠精神,这是一种制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助推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经久不衰的强大灵魂。
十六大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发〔2003〕11号、国发〔2009〕33号、国发〔2014〕28号、中发〔2016〕7号、国发〔2016〕6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特别是近年来,辽宁省已经意识到在全面振兴辽宁制造业进程中,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对制造业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发展建设的突出作用,因此,全面推进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当务之急是积极培育能担当建设制造强省的、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高校人才培养职能,助推辽宁制造强省目标的实现。
2019年2月22日,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求发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议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切实把科技、劳动力与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努力打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技术技能人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要素[4]。全面振兴辽宁制造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做支撑。高校积极开展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是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形成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的人才结构的必然选择。
工匠精神作为高校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及个人发展的现实需求。高校培育学生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职业道德素养,学生才能更有目标性地学习和践行工匠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夯实就业本领,增强就业竞争力。学海无涯苦作舟,高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得过且过,要有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韧劲和坚定的信念。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都愿意录用具有高尚职业精神的员工,因为员工身上所具备的专业、执着、敬业、守规的精神能够为其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文化滋养人、塑造人的力量是巨大的。高校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中,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加强专业精神、执着精神、敬业精神和守规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进而营造浓厚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要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工匠精神和工匠人物。在全面振兴辽宁制造业背景下,开展以“‘工匠精神’铸就‘辽宁制造’”“匠人匠心:新时代辽宁工匠榜样的力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辽宁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观看“大国工匠”“辽宁最美工匠”“代表通道”上的“辽宁工匠”“盛京大工匠”等新闻报道和宣传片,学习“辽宁工匠”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优秀事迹;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前提和支撑,要精心打造蕴含“工匠精神”的校园物质文化,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使命感。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要充分利用和积极创建有利于工匠精神展示的物质条件。将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宿舍楼、文化广场等校园各种场所的建筑楼宇和设施设备融入工匠精神元素,通过宣传展板、条幅标语、雕塑实物、校园文化墙等形式,将其呈现出来。让高校大学生在浓郁的工匠氛围中学习成长,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青年一代,无论将来从事哪行哪业,都需要树立坚定的工匠精神。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增强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认同,有利于将学习工匠人物和塑造工匠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支配学生向技能型人才学习发展的行为。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高尚的职业品质,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并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练就过硬的技能本领。在全面振兴辽宁制造业背景下,辽宁经济发展需要每一位劳动者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挥洒汗水、勤勉工作,将工匠精神传承和弘扬下去,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实现辽宁制造强省建设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包括专业、执着、敬业、守规等方面内容。它是实现全面振兴辽宁制造业目标的精神支撑。高校学生不论是在求学路上,还是将来迈入职场中,要想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一定要传承和弘扬这些可贵的精神品质。思想政治课作为高校必修课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引导思政课教师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第一,思政课教师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观看新闻视频、科普动画,分享工匠人物故事、企业案例,参观企业生产车间、工业展览馆,组织辩论赛、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工匠精神专题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学习兴趣。工匠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行为,教师可通过旁征博引,讲授工匠精神的内涵要义,使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明确的、清晰的认识。同时,广泛调研和询问学生有哪些存疑的地方,引导学生对工匠精神等新知识展开探究,帮助学生拨开重重知识迷雾。第二,思政课教师可加强过程性考核,通过加大对学生专业、执着、敬业、守规等方面的考核,检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进而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感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提升职业素养,以便更从容自信地面对未来的就业岗位,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用人单位创造财富价值,为客户设身处地着想,不违背道德法规等。第三,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变学生原来只做思想政治课上被动知识接受者的情境,不断引导其多思考、多实践,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给创作成果赋予生命力。培养学生不怕失败、迎难而上的意志力,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感悟工匠对职业的崇高理想与追求,崇尚专业精神、执着精神、敬业精神和守规精神,帮助学生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储备精神能量。
“立德树人”是高校必须贯彻落实的根本任务,高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既是育人的过程,又是育才的过程。然而,目前高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在专业教育中,以往侧重培育学生专业技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往侧重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两者育人合力作用没有良好形成,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发挥不突出。可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刻不容缓。专业课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上比思政课教师熟悉度更高,占据一定优势,同时,更为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招聘需求。因此,全面振兴辽宁制造业背景下,高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需要结合制造业发展趋势,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采取适当的路径培育高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第一,明确课程教学任务、精准设计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过程、科学开展教学评价,通过细致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育和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同感,说明所在专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揭秘本专业工匠大师的成长历程,以工匠人物为励志榜样,激发学生工匠意识。第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变以往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体验式、情景式、探究式等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乐趣,培育学生专业、执着、敬业、守规的精神。第三,课堂教学不要满堂灌,要组织开展好教学活动,给学生留有巩固练习、互动教学的时间,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且适时给予学生帮助指导,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从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第四,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因材施教,设定不同高度和难度的教学目标,便于不同学生群体理解掌握,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帮助每个学生提升技术技能。第五,引导学生增强对专业、职业的自豪感、认同感、责任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等职业素养,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激发学生建设辽宁、全面振兴辽宁制造业的意愿和动力。
全面振兴辽宁制造业,务必要紧跟国家政策形势,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对高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5]。”国家出台的政策给高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高校要着力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大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投入力度。辽宁制造业发展有赖于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积极推动“政府主导、行业主领、校企主体、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多元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促进专业教学内容和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内容的无缝衔接。高校依据校企共同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将学生送到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或实践。通过一线岗位实习锻炼,学生能够加深对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弄清楚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要满足的基本要求,不仅要具有工匠精神,而且还要具备专业技能。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是培育高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正式步入职场之前,通过校企合作中企业提供的宝贵的实习机会,经过一段时间在基层岗位上的历练,身临其境感受企业现实的工作环境,把所知所学融合到真实场景,更能激发学生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重视,更能切身感悟到专注、执着、敬业、守规等工匠精神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内在需要,更能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浅层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进而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的形成。全面振兴辽宁制造业背景下,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比比皆是,学生不仅能够与他们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还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因而能够最直接、最清晰地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工匠大师、技能标兵、技术能手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工匠精神也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学生心田,引领其形成职业责任感,规范职业行为习惯,向企业技能型人才学习、看齐,为全面振兴辽宁制造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