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公众教育模式探究

2020-12-27 17:38刘玥婷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藏品公众博物馆

刘玥婷

(上海体育学院 国际乒联博物馆,上海 200438)

博物馆中的藏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作用.以藏品为载体的公众教育是博物馆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应拓展“教”的范围,提高“育”的 功能[1].博物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

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层次的提升,人们更加关注如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公众对知识文化的探求使得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探寻人类的精神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新时期也展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2].公共博物馆需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具有丰富性、创新性、价值性的教育活动.

全球化的环境下,公共博物馆应借鉴先进的发展理念,加强中外博物馆间的合作交流.首先,可以向一些成熟的博物馆学习和借鉴运作经验:美国博物馆的文化体系相对完善,拥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完善的教育设施设备,成熟的馆校合作模式,同时,学校项目优先,教师职业发展项目多元化[3].其次,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自主探究多层次、有深度的教育活动,创新、丰富公众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与此同时,需注重各个部门的合作,教育活动、藏品研究、教育展览、宣传推广各个版块的融合与发展将有助于博物馆整体影响力的提升.

1 博物馆公众教育的内涵、模式和特征

1.1 博物馆公众教育的内涵

博物馆公众教育是以藏品文物为基础、按照一定形式开展的公共性教育活动,它在社会教育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4].博物馆公众教育是具有博物馆藏品文化特征的社会公共性教育服务.

1.2 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模式

传统博物馆的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讲解文物以加深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现代博物馆公众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包括体验式学习、讲座、展览、论坛会议等活动形式,以及互联网、多媒体教育等模式共同发展.博物馆工作人员也在不断探究教育活动的开展模式,创新展览和宣传的形式.由此看来,研究、总结和借鉴一些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模式和采取的举措很有必要.

1.3 博物馆公众教育的特征

1.3.1 公共性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具有公共性、社会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引导大众参与教育活动,普及知识文化.博物馆的公共性特征决定了它需要了解观众的需求,增强观众的参与性,提高教育的质量.

1.3.2 实物性 博物馆以藏品实物为载体,直接引导观众对文物进行探索性思考,有助于群众更深入地了解文物历史[5].相比于文字,藏品实物传达的信息更具客观性、真实性.

1.3.3 研究性 博物馆兼具藏品收藏、教育公众、宣传推广等社会功能,区别于其他社会教育,博物馆教育具有藏品研究的属性.藏品的展览讲解是博物馆最基本的教育形式,涵盖了藏品知识的教育和藏品文化的研究等内容.

1.3.4 互动性 博物馆在开展教育活动时,经常会邀请专业领域的人才进行现场讲解,与观众面对面互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教育活动的互动性和灵活性[6].博物馆教育相比于远程教育等其他社会教育模式,具有更强的互动性.

1.3.5 多学科性 博物馆教育以藏品为载体,融合历史、艺术、地理、文学等多门学科知识,通过普及馆藏文化,提升公众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博物馆教育涵盖各类知识,可帮助观众提高综合文化知识水平.

2 博物馆公众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队伍亟须完善

一些公共博物馆缺少专业的教育团队,不利于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一方面,他们缺少一支相对固定的讲解员队伍,讲解员面临工作要求高、待遇低的境地,流动性很大[7];另一方面,教育科研人员数量不足.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博物馆缺乏吸引优秀人才的制度,薪资待遇尚未与教育能力相匹配,缺乏激励政策.制度僵化、人员编制有限、教育经费不足是博物馆人员配备不足的原因[8].这些问题都亟须博物馆努力完善,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博物馆的队伍建设.

2.2 活动展览亟须创新

首先,一些公共博物馆的学习体验模式过于单一,仅能提供给观众讲解服务,即由讲解员或志愿者带领观众了解藏品及背后的故事,模式简单且枯燥、缺乏创意.同时,一些公共博物馆的教育展览缺乏创新,形式常年固定不变,教育展览的内容、主题都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学习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博物馆教育理念过时,创新意识不强,合作交流不够充分,对成功经验的借鉴不够深入.若始终保持固定不变的形式和内容,则难以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学习,教育功能的发挥将受限.

2.3 馆校合作不深入

一些公共博物馆的活动和展览与学校的联系不够紧密.当今,我国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不够,未形成完善的合作体系[9].学生是博物馆重要的观众,博物馆教育是课堂教育的一种延伸,然而很多博物馆的活动展览与学校的合作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馆校合作不够深入主要由于博物馆缺乏合作的理念,合作方向不够清晰,对馆藏资源与学校课程的研究不够深入等.以教育展览为例,目前一些博物馆已经尝试将展览带进校园,虽然讲解员会为学生们解读藏品,帮助学生们了解藏品故事及历史文化,但是一些公共博物馆与学校未能开发系统性课程,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因此未来馆校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探究如何将活动与教育相结合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心.

2.4 教育活动缺乏深度

教育活动缺乏内涵,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藏品研究,具体表现在藏品的文化内涵没有被深入挖掘、详细解读,研究成果未充分体现在讲座、展览等活动中,公众教育与藏品研究结合度不够,公众的体验式学习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另一方面是工作人员普及藏品文化的能力不足.一些讲解员进行展览讲解时,缺乏对藏品的深刻认识,只是机械化地背诵讲解词,导致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成效不够[10].当今确实有很多博物馆的讲解员没有参与到藏品研究和教育教学等工作中,他们只是进行讲解工作,缺乏学习的意识.如果没有适时将藏品研究的成果融入讲解中,会影响馆藏知识与文化的教育质量.

探究博物馆内部的教育部门与藏品研究部门的配合问题,一方面原因是教育部门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没有深入挖掘可以与藏品研究部门合作的版块;另一方面原因是研究部门没有及时分享研究成果.从博物馆层面来说,博物馆未制定详细的合作方案,未开发合作性的研究课题或举办相关研讨会.

2.5 宣传成效有待提升

一些公共博物馆宣传的专业性、时效性难以保证.专业的新闻稿是公众了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一些博物馆未设置专门负责宣传、撰写新闻稿的岗位,亦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校对,相关工作人员在整理新闻稿和照片等资料时,对宣传的时效性不够重视,宣传稿的质量难以保证.与此同时,博物馆宣传推广也存在以下问题:缺乏数字化宣传意识,技术和设备更新滞后,宣传推广人员对新媒体技术掌握不够,不重视用户反馈与互动,缺乏工作热情等[11].此外,人员分工不够清晰,未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的质量.

3 公众教育的建议及策略

3.1 整合资源,强化团队

首先,博物馆应汲取社会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团队.国家博物馆关于如何推动教育队伍的建设做了如下探索:引进多学科、高素质的人才,实施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多方位地提升团队的能力和素质,引导教育专员做好教育规划和项目方案等[12].博物馆可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采用激励措施,鼓励团队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具体来说,讲解队伍的建设上,博物馆可以招募志愿者,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大学生讲解员和中小学生讲解员都可以扩充到讲解队伍中,帮助传播藏品文化精髓.同时,博物馆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表现出色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与表彰.针对教育科研人员紧缺的问题,博物馆亟须寻求突破口,吸纳人才,培养人才,创造更多资源共享的平台与机会.

其次,博物馆的各类人才需要一起合作,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教育内容与模式的创新,从而吸引观众参与博物馆举办的各类活动.例如,博物馆的研学活动需要教育团队的高效合作,共同研发出丰富、有创意的课程及活动.活动和任务应该有难有易,内容也应该丰富、有层次,体验模式可以多元化.针对不同的群体,教育工作者可以设计不同主题和形式的体验活动.资深专家和普通观众参观场馆时,侧重点会不一样;学生群体和中老年群体参加体验活动时,兴趣点会有所不同.教育团队的相关人员一起合作研发,设计的活动和课程可以大力提高教育的质量.

3.2 紧跟时代,突破传统

开展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博物馆需要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发更多的教育资源,探究活动的开展模式.传统博物馆的基本教育模式是讲解员为游客提供机械化的讲解,很多观众在参观后对藏品充满了兴趣,但若要进一步挖掘和学习却没有资源和条件.如今,教育活动可以线上体验与线下相结合,很多博物馆正在探究新型学习模式.一些博物馆将教育活动资源放到网络平台或是App上,为观众提供在线学习探究的平台.很多观众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置身博物馆进行学习,而提供线上资源有助于满足观众的学习需求,让更多的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使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

同时,博物馆可以开展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创新性的学习体验活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可举办不同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全民健身等主题举办专题活动等.博物馆的品牌活动不仅可以传播文化,还能提高博物馆的影响力:例如,“乒博馆”将寓教于乐的理念应用到教育活动的设计里,开展了“我与世界冠军面对面”“国球大讲坛”等品牌活动;2019年“乒博馆”的“周年庆”也有丰富的体验活动,包括“球上书画”“乒乓耀动中国梦体育报纸展览”“欢乐银球亲子乒乓趣味赛”“乒乓球冠军擂主挑战赛”等.博物馆的活动应该兼具创新性与多样性,这样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丰富观众的学习体验.

3.3 放眼世界,驱动创新

3.3.1 馆内陈展的规划创新 馆内陈展是博物馆展览的最基本形式.如果简单地将藏品进行陈列展出,就不会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也难以激发观众观展的兴趣.一些现代博物馆的陈展形式充分地将科学性、人文性结合起来,且极富创意,能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Metropolitan Museum(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展陈规划和设计就非常新颖,各大洲在该馆都有个专属的区域,它们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理念,观众仿佛置身于该洲的历史中;国内的公共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在规划展厅时,将藏品有序地按照朝代和藏品类目等划分了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有独特的特色.博物馆可以借鉴以上陈展设计理念,展厅规划方面充分结合藏品的主题,融合藏品的特征与文化内涵,丰富观众的观感,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3.3.2 展览形式的创新——流动的博物馆 博物馆可以走进更多地区,为更多人提供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博物馆文化的普及度.博物馆内的常规展览作为公众熟知的展览形式,往往因地域限制,无法满足各地观众的学习需求,巡回展览则可以将藏品带进更多观众的视野.

巡展是很多博物馆寻求创新展览模式所采取的举措,也是各地观众快速了解馆内藏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博物馆应将馆藏文化与研究成果传播到各地,尤其是位置偏远、文化资源匮乏的地区,那里更需要文化知识的熏陶[13].陕西历史博物馆就将陕西文化历史带进了学校、社区、部队、山村等地,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巡展不应局限于单一的主题或者形式,博物馆可以尝试探索各种主题、各种类型的巡展,巡展可以与讲座、赛事、趣味游戏等相结合.展览形式的创新也为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巡展是流动的博物馆,很多博物馆将甄选的藏品和内容丰富的展板纳入巡展中,让各地观众得以学习了解.一些博物馆将巡展纳入馆际交流的一部分:在2019年8~10月期间,故宫博物院就到北京画院、国家海洋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地举办展览,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所展出的藏品种类多、内容丰富,更多的观众得以领略藏品的风采,了解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3.4 馆校融合,立足学科

馆校合作可以帮助博物馆设计出贴近学校课程、富有创意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可极大地吸引观众,提高场馆知名度.一些博物馆围绕学校课程大纲,推出各种形式和主题的实践活动,以此吸引学生来参与和体验.上海自然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关于各种动植物知识的活动和课程,对应学校的生物课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种生物知识.活动后,学生们对馆内的藏品及文化产生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影响力.

博物馆的活动可以立足于学科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设计.2019年,围绕爱因斯坦140周年诞辰这一主题,世博会博物馆推出了爱因斯坦特展.展出的藏品中有很多原稿,其中有相对论手稿和课堂笔记;还有各类荣誉证书和奖章,等等.所展出的这位科学巨匠的物品,可以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真实的爱因斯坦,从而激发出孩子们对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兴趣.展览期间,世博馆还邀请杨振宁、曹天元等科学大师做讲座,对藏品进行解读.针对爱因斯坦的理论学说,用AR科技让观展者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物理现象.特展上还有若干相关的游戏,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感受光电效应和引力场等物理现象,对孩子们进行科学启蒙.除此之外,他们还推出了文创产品,让爱因斯坦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世博馆的爱因斯坦特展,不仅主题新颖、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利用AR科技增强观众的观感,并用一系列游戏、讲座、亲子读书会、科普书籍读者见面会等形式,多样化普及知识.

3.5 深入研究,有机结合

藏品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是博物馆教育与发展的必要保障,新的研究成果能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藏品研究工作有助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藏品,使陈列更加合理、主题更加突出,陈列讲解时有所侧重,以此提升公众教育质量[14].如果想更好地适应博物馆文化与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对藏品的知识储备.

藏品研究工作有助于博物馆行使其教育职能,及时分享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和认知.藏品对于很多研究爱好者来说是可贵的资源,很多博物馆将藏品与学习、互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为观众提供各类学习体验的机会.藏品研究可以提升博物馆教育的成效,具体的措施包括:制定藏品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规划;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培养集教育与研究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平台,及时共享藏品研究成果;定期召开研讨会,研讨教育活动方案,等等.

3.6 拓展渠道,广泛宣传

3.6.1 保障宣传的专业性、时效性 首先,建立一个高效的宣传推广团队,每人需要在宣传的整个流程中将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设置专员监督宣传的整个流程,并对宣传的成效负责.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发展功能,可以通过丰富博物馆新媒体推广平台,完善组织架构,优化人员配备,提高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15].同时,制定相关的条例和准则,明确宣传流程及细则,明确奖惩制度,明确规定宣传稿的时限要求,确保宣传专员稿件的时效性.

3.6.2 创新博物馆线下宣传的方式 拓展宣传渠道,将宣传意识和理念融入各类活动中.博物馆的管理者们要从发展的角度创新线下宣传形式,提高教育活动的宣传效果,以此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首先,要想达到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应增加宣传的广度、选对报道角度、加大传播力度[16].其次,线下宣传可以采取很多创新性措施,例如,博物馆发行的刊物可以对开展的教育活动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进行介绍.通过挖掘素材、撰写新颖的宣传文稿,力求吸引更多的群众,实现更大的影响力.

3.6.3 加强网络宣传 互联网的发展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宣传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的博物馆局限于与观众在馆内进行互动,并借助传统媒体如报纸等进行宣传.当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用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平台进行宣传,并与各地观众在这些平台上互动.这些新媒体可扩大宣传范围,辐射到更广的观众,并且可以确保宣传的时效性.博物馆官方网站成为宣传馆内活动、展览的重要窗口,网站的运营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些博物馆的官网不仅内容翔实,设计上也很人性化.苏州博物馆的官网上经典馆藏一栏,将藏品分为书画、陶瓷、工艺品等几大板块,不仅有藏品出土的背景材料,更对藏品的外形、材料、所用工艺、美学价值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满足了观众的学习需求.上海博物馆的官网上不仅有典藏精选,还有“每月一珍”,介绍内容非常详细,不仅有对藏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介绍,还有创作者的生平、风格、其他作品等的详细介绍,可作为延伸阅读.一些场馆还提供了线上导览、线上课程和互动平台,这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线上学习的需求,更是有效的宣传和推广.

目前,一些博物馆的官网建设并不是很成熟,博物馆应适时修改网站建设方案、突破网络运营的瓶颈,建立具有时代性的博物馆教育的网络平台[17].同时,博物馆还可以借助网络直播这一新兴模式激发观众对藏品、文化、历史的兴趣.宣传渠道的拓展可以帮助博物馆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价值.网络宣传已成为当今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崛起势不可挡.

4 结论

公共博物馆不仅有收藏文物的功能,还有研究藏品、教育公众的功能.公众教育是博物馆日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公共博物馆的教育模式、展览形式及教育活动的宣传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各大公共博物馆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找出现有的问题.借鉴教育展览和宣传推广的形式,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不断探究公众教育的开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公众教育的作用.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加强教育队伍的建设,创新活动和展览的形式,加大馆校的融合,提高多媒体宣传的质量.

公共博物馆教育部门要深入挖掘博物馆文化,充分利用这些馆藏资源,开发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拓展新的学习体验模式,丰富体验的主题和内容.不断探究藏品文化与教育、展览和宣传的融合,研发出有创意的教育活动.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拓展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提高宣传的专业性,将藏品文化内涵传播到更多的地区.

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需要不断加强交流,通过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博物馆可以构建网上共享的学习平台,建立教育资源库.教育人员共享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公众得以全方位感知博物馆教育[18].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利用共享的学习资源,一起探讨、研究工作中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博物馆数量的增长,建立博物馆联盟显得更为重要.国内的博物馆联盟,应定期举办联盟会议,相互学习借鉴、交流,帮助工作人员实现公众体验模式的创新.博物馆应互相借鉴良好的经验举措,学习先进的博物馆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公众教育的质量.

猜你喜欢
藏品公众博物馆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