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0-12-27 17:38陈艳萍王艳荣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术教材语文

陈艳萍,王艳荣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平 13600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是最直观形象的学科,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元素,不仅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且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远古时期的甲骨文就呈现着美术与文字高度融合的特征.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就是美术中的图画与语文汉字结合产生的,它来源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线条或笔画把想要表达事物的外形或局部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1].如“雨”字,像天上落下来的水滴;“羊”字,像一只羊的象形字.

现今,美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发挥出它独特的作用.将美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完美融合,丰富了语文课堂,对小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改变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对实现教学目标有重大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审视,使用了十几年的“人教版”教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编排上都与时代发展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从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版”(由教育部直接编写),语文教材“有限的多样化时代”结束.“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幅提升文言诗文的占比,突显了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正途,重视和强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1.1 教材内容大量增加了古诗文内容

文言文比重大幅提升,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新的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文的总数增加了55篇,古诗文总计128篇,增加了87%,占到全部课文的30%.一年级就有《论语》,刚入学的学生识字量少,对阅读的规律和方法不掌握,因此,在学习古诗文时遇到较大难度,仅通过文字不能读出和理解文中所描写的内容.需要结合具有画面感的文章内容设计插图,才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诗意,增强记忆和理解.“部编版”教材充分体现了课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精读和选读也无明显区别,加入了许多流传已久的传统课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文化的同时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1.2 教材中插图较多且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

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彩色印刷,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依靠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材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再现,文字与图画相结合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教材在插图中大量增加了中国元素,具有鲜明的中国水墨画特点.儿童对颜色非常敏感,教材中的美术插图颜色丰富,具有冲击力,所以,儿童在看到色彩时,能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这在视觉感受上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1.3 教材中插图体现新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改革的同时,教材中插图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色彩鲜艳,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元素,如:当代流行人物服饰、家用电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通信技术,等等,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要求[2].教材内容和插图德育资源丰富,具有鲜明、浓郁的“中国风”“民族情”“爱国志”,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审美特点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革命传统教育和创新教育等元素.

语文教育是国民教育.美术与语文的融合,适应了当今时代的发展和教材内容的改变,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美、体验美,享受美.通过文字与美术的结合,让小学生认知和了解汉字的形体美,将传统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美术元素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美术元素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起辅助作用.插图对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最早发生兴趣的是绘画.绘画画面直观形象,色彩鲜艳丰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低年段常态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中,使用简笔画、贴画等图像和色彩,让板书更加美观、生动有趣,创设吸引学生兴趣的情境.运用图画和色彩来辅助教学,不仅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将语文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得通俗易懂,使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

2.2 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师的课堂效率,即学生在固定时间内学习的有效信息[3].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在课堂上注意力差,容易出现走神现象,也因为认知能力有限,知识吸收不够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模式[4].美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的知识要点转化成色彩丰富的图片,通过立体的画面,让学生直观获取信息,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3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仅仅从智力方面着眼是远远不够的,更应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中巧用美术画面,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在语文课上进行观察作画,感受生活,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如剪纸等,不仅促进了课堂教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将美术带入小学语文课堂,为学生创建了轻松、欢快、主动的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创设了高效的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 美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术元素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图画和颜色获取一些信息,有利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

3.1 诗情与画意融合促进

“诗”与“画”的交融是语文教学的显著外部特征,这种融合是中国画的精髓和传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情”来自“画意”,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像和艳丽的色彩,让学生品味画面带来的意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升华其情感和审美情趣.这种通过直观的画意来表达含蓄的诗情,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立体感和感染力,使语文古诗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认知力和想象力.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艺意境做了很好的总结.王维的诗作受到禅宗思想很深的影响,他的山水诗和酬赠诗中往往包含深远的禅意.这种融合更是中国画的传统,学生品味着画面带来的意境,诵读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诗情和画意的结合,促进了学生对古诗文的认知,使得语文古诗教学更加立体、直观[5].

“部编版”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画面感较强的文章与诗歌,教师首先在课前确定诗歌主题,选择符合本首古诗的画面,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深入领悟诗人情感.《村居》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教材为古诗配上了精美的插图,如烟如雾;就连诗歌中儿童的服饰、发饰都贴合古代的儿童生活,诗与画融为一体.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悟诗歌描绘的意境,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眼中的《村居》.为了帮助对古诗的理解,采取一句诗一幅画的方式.通过绘画,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堤”指“河岸”,要画上小河,有土或石砌成的堤岸.画面与诗句的结合,更加深了孩子们对诗句的印象,有助于对诗中较难词语的学习,如:“拂堤杨柳”和“纸鸢”.最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可以参考插图中古代儿童的服饰、发饰帮助了解清代儿童的穿着和打扮.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3.2 图画与文字交互融合

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学生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 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识字教学恰恰是低年段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识字量和书写量.低年段学生观察能力普遍薄弱,在信息捕捉过程中粗心大意,因此,对汉字的记忆容易出现混淆,记忆不扎实.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绘画象形文字来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增强儿童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象形字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或局部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是美术图画与语文汉字结合产生的.依据象形字的造字基本原理,将汉字画出来,让学生识记生字,理解字义.比如,在分辨“州”字和“川”字的时候,教师可以画出二字的象形文字或者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和认知二者的不同点,并理解“川”与“州”两个字代表不同意思.通过图画与文字的结合,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包含较多需要背诵的内容,虽然语言生动、流畅、优美、朗朗上口,但是对于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背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小学生由于情感认知发展的局限,在文字理解、情感体会中常常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将图画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忆,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比如《三亚落日》一课要求学生背诵[6].学生在学习第四自然段落时,教师让学生把太阳落下去的过程分3个阶段画在黑板上.第一阶段是太阳悬挂在海天边缘,第二阶段太阳在海平面上蹦跳,第三阶段太阳落入水中.学生运用彩色的粉笔,突出大红色和玫瑰红,色彩鲜艳,视觉冲击强烈.画好之后,教师将文章分段,根据落日的阶段图画让学生分层进行背诵,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字的深入理解,更容易背诵课文.教材中《彩色的梦》中的插图,采用了儿童画的风格,色彩明丽,意境优美.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全程将美术元素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使用彩色铅笔画出彩色梦境:蓝天白云,绿草红花,拉着手的雪松,唱着歌的小鸟,静谧的小屋,流动的溪水…带领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鲜活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字与图画结合的美.此外,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与图画交融,可鼓励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写”日记,通过绘画来记录每一天发生的事情、见到的人或物,将自己的心情传递出来,有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3 创设画面感浓厚的学习环境

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主动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教材插图中包含了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饱满的人物与生动的情节,都在调动着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一切美好的因素打动学生的心灵,巧用美术元素,向学生进行美的启迪和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得以逐渐深化,最终,内化为自身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表达.如在学习《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等关于动物的课文时,学生可以在课前根据对自然界生物的了解,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绘画,制作面具,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有所期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西游记》阅读课,教师展示西游记中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渲染故事画面,增加浓厚的艺术氛围.

3.4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它把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化的信息资源,在增加课堂信息容量的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情境,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由于课堂上教学时间的限制,在黑板上精细绘图作画,有时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必要的,在实际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有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如课文《草原》教学中,小学生无法想象内蒙古大草原天蓝、草绿的景象,教师可在互联网上收集一些大草原的蓝天、白云、绿草、溪流和羊群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观看,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美术元素,深入挖掘信息资源,营造情境、 展现文本、启迪智慧,精致的文字在充满人文色彩的图画辅助下,变得更加直观、鲜活,助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小学语文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两个结合最紧密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文中有图、图中有文、图文并茂,插图已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教育教学而言,不论哪一个学科的教学,都应是同一种广博文化背景下的一部分,永远不应当是孤立的、有限的、封闭的系统[7].语文与美术有着天然广泛联系,更应该紧密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艺术性,失去了艺术性,语文课堂就丧失了活力、枯燥乏味.

猜你喜欢
美术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美术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