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建设的实施路径

2020-12-27 17:38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体医康复技能

吴 琳

(鞍山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健康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人们对健康认识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健康服务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为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何在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培养满足社会亟须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是运动康复专业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1 健康中国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发展机遇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老龄化趋势明显,慢性疾病不断增加,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伤害造成的残疾人增多,客观上增加了社会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惠及全人群,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1].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社会更加重视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伤残人群的康复,加剧了社会对运动康复人才的需求,为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运动康复专业是新兴的体育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是为弥补中国健身康复人才紧缺的局面而开设的,主要为社会培养从事康复治疗、运动伤害防护和健康指导的健康服务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2].运动康复是运用体育、健康、医学以及康复理论和技术来实现人类健康.“全民健康”理念的推广,加深了人们对运动康复的认识,运动康复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高校也加大了对运动康复专业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社会亟须的健康服务型运动康复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 运动康复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健康中国背景下,根据目前社会发展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运动康复专业发展还存在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体医融合发展的需要

(1)培养目标不明晰.我国的运动康复专业主要在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开设,专业开设时间不长.不同的院校培养目标侧重不同,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侧重医学属性;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则侧重运动属性.如何使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既懂医、又懂体的体医融合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如何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体医融合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上,满足运动康复专业体医融合发展的需要,是我校运动康复专业面临的问题.

(2)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比例不高.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操作性较强,需要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我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年)中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33%,实践教学比例不高,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少,满足不了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需求.需要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加大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就业本领,满足社会对体医融合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

2.2 实践教学薄弱,亟待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1)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我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师主要是从其他相关专业改行过来,虽然经过了培训学习和外出进修,但仍存在着师资临床实践与治疗经验缺乏的情况,在承担学生运动康复临床治疗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能力有限.需要思考如何依托校企合作,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聘请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行业专家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实践教学设备不足.我校运动康复专业拥有专业所需的基本实验和实践仪器设备.由于运动康复专业设备价格较高,资金不足,目前我校运动康复专业仪器设备尚未达到国家2018年颁布的《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为满足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等需要,运动康复专业目前已经与3个医疗机构和6个体育机构签订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协议.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基本满足了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需要.需要思考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探索“校企合作、强化技能”的体医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运动康复实践技能.

2.3 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体医“双师型”教师

我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师结构、学历结构基本合理,能保证理论教学的要求,但是运动康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现有专业教师缺乏临床实践与治疗经验,而且对医疗知识储备也不足,缺少既懂“医”、又懂“体”的体医“双师型”教师;二是专业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不能保证运动康复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须引进专业对口的高学历年轻教师.

3 运动康复专业建设内容

我校运动康复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这些不足阻碍专业的发展,亟待加强专业建设,促进运动康复专业健康发展.

3.1 运动康复专业建设目标

体育和医疗是健康中国的两大推动力,把健康教育贯穿在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为指导思想,强化运动康复实践技能培养,通过优化体医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体医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和拓展多渠道的实践教学路径,促进专业健康发展.具体目标包括:(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体医融合发展.(2)探索体医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加强和拓展多渠道的实践教学路径.(4)依托校企合作,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培养体医“双师型”教师.

3.2 运动康复专业建设实施路径

从社会及教育发展需要、行业产业发展及职业需求、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几方面制定培养目标,依据国家2018年颁布的《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3.2.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体医融合发展

(1)增强专业特色,调整课程设置.运动康复专业作为一门新开设的体育、健康、医学和康复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从事康复治疗、健康指导的健康服务型运动康复人才.专业本身不以治疗疾病为主,更多的是预防和康复.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疾病特点进行运动干预,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设置与运动康复诊疗和运动防护技能相关的课程.运动康复专业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由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组成.专业核心课程开设采用“3+X”模式,其中“3”是最核心的3门专业课程,即康复评定学、运动康复治疗技术、肌肉骨骼康复.“X”是根据专业、学校特点设置的课程,如慢性疾病康复、神经病损康复、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运动按摩、中国传统运动养生、运动处方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突出运动康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临床医学、康复评定、运动康复、中国传统康复和运动伤害防护的理论与方法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的课程设置更完善和明确现有专业的导向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更好的专业岗位能力.

(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比例.根据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制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时,在保证学生掌握运动康复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运动康复动手操作和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技术与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比例,对运动康复技能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实训学时应占总学时的50%,某些核心课程,如康复评定学、运动康复治疗技术、肌肉骨骼康复、运动按摩等应达到70%~80%.实践教学环节比例的增加,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训机会和时间,为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供更广阔的平台[3].

增加专业实习学时.原来学生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共16周,现增加到第七、八两个学期,两学期总计24周.专业实习学时的增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经验.在重要科室如运动医学科、按摩科的实习时间延长,学生可以在重要科室多学习,更好地掌握就业本领,同时对科室也有进一步的了解.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科室,为学生就业积累了实践经验并创造更多的机会.

3.2.2 探索体医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校企合作、强化技能”的体医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康复医疗机构深度合作,探索体医融合、资源共享的运动康复实践平台和区域共享机制.2017年鞍山市汤岗子理疗医院成为我校运动康复实训学院.鞍山市汤岗子理疗医院是辽宁省康复中心和中国四大康复中心之一,是新中国第一家也是亚洲最大的一所慢性病治疗医院[4],目前是辽宁省康复中心所在地,是辽宁省卫计委批准的康复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医院物理医学科、运动医学科、针灸科、按摩科四大治疗科室拥有现代先进康复设备以及物理疗法及针灸、按摩等百余种治疗手段.医院运动医学科、物理医学科、按摩科等科室在师资力量、仪器设备、容纳学生数量及其他实验条件上,都能满足运动康复专业教学大纲要求,也能满足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需求.推进医疗卫生与体育的融合,实现资源最大限度利用.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把课堂搬到合作医院,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医院的行业专家亲自给学生上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带教医师手把手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实现全程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在学校的大力扶持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把第二至第六学期专业课程中的技能实训内容安排在合作医院完成,聘请合作医院行业专家亲自授课,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临床实践技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更加主动刻苦地学习.同时,行业专家和医院科室指导医师检查患者时,能让学生亲临现场,掌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实践学习理念,充实实践教学训练的操作性.这种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强化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实践教学更直观、更具体,立体化、全方位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活动.

3.2.3 加强和拓展多渠道实践教学路径 以培养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型运动康复人才为指导思想,走体医融合特色教育之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健康服务实践技能、社会健康服务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本领,促进专业体医融合发展.

(1)探索社区体医融合路径,提升学生社会健康服务能力.与学校周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共同承担周边社区居民的健康调查、健康检测、健康干预以及健康教育与评估,推进运动康复专业与社区医疗服务融合,为大学生提供广阔沟通平台与合作机会.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社区健康服务具体路径:

①健康教育服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与社区医生共同制定健康服务计划,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和培训活动,介绍科学的运动理念、慢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意外伤害的防范知识.

②慢性疾病和残疾者的康复服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疾病预防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对慢性疾病的认识,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率.

③运动伤害防护与指导服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可以指导体育锻炼人群在运动中如何做好防护工作.如介绍运动损伤康复知识与技术、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运动伤害防护知识等.

④膳食营养指导服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可以指导社区居民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介绍营养学的常识、合理营养的一般要求;慢性疾病与营养的关系、饮食防治慢性疾病的方法[5].

(2)构建校园运动健康服务中心,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整合学校卫生所、心理研究中心等学校已有资源,利用计算机技术建构数字化健康信息平台,构建运动健康服务团队,以我校师生的健康调查、健康检测、健康干预以及健康教育为主要路径,建立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师生的健康质量.校园运动健康服务中心的构建,为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技能应用的平台,提升学生创业能力[6].

3.2.4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培养体医“双师型”教师 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师资是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运动康复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首先,采用内部培养策略,加大现有师资培训,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学,选派教师参加运动康复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依托校企合作,选派教师去校外实践基地(医院)进修学习,提升教师临床实践与治疗经验,培养“双师型”教师.其次,采用外部引进策略,加快高学历青年教师引进力度,提高年轻教师比例,保证运动康复专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体医康复技能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劳动技能up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