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妇产医院(475000)李彩霞
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475000)李明善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我院收治的98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同意参与本研究。连续选择研究病例时间段为2018年2月~2019年3月。抽签分组法分组,各49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8.21±4.12)岁。观察组平均年龄(29.01±4.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盆底肌肉锻炼:指导患者排空膀胱并采取舒适体位,收缩肛门、尿道及会阴部持续3s后放松,休息5s后重复上述动作,每次训练15min,每天2次。连续训练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①电刺激:采用由法国公司生产的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治疗前半个周期实施Ⅰ类肌纤维训练(脉宽:320~740us,频率:8~32Hz),治疗后半周期实施Ⅱ类肌纤维训练(脉宽:20~320us,频率:20~80Hz)。电刺激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盆底肌力调整刺激频率及脉宽。一周2次,每次30min。②生物反馈治疗:采用由瑞典公司生产的治疗仪评估肛门直肠功能。治疗前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放松,然后将管道插入进行适应,期间避免咳嗽及说话。仪器与主机相连并设置压力-肌电模式。此过程指导患者注意力集中与仪器屏幕并放松和收缩肛门肌,保证自身肌电活动在处于屏幕中的正常肌电活动轨迹内,根据屏幕视图进行肛门括约肌运动。每周进行1次治疗,每次1h,连续治疗8次,此过程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频率。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盆底肌肉肌力及疲乏程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2.0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盆底肌肉肌力情况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肉Ⅰ类肌肌力评分(4.71±1.26)、Ⅱ类肌肌力评分(4.52±1.23)分别高于对照组(2.86±0.83)、(2.56±0.79),观察组肌力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疲乏程度对比 观察组疲乏程度Ⅰ类肌纤维疲劳度(3.96±0.65)%/s、Ⅱ类肌纤维疲劳度(4.26±0.62)%/s分别低于对照组(6.41±0.88)%/s、(6.51±0.84)%/s,差异显著(P<0.05)。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是利用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技术相结合而改善神经肌肉功能的治疗方式,其中电刺激是利用将电流作用于肌肉或神经,通过肌肉刺激和神经传递促进肌肉收缩,恢复肌肉弹性[1]。而生物反馈技术是采取模拟的声音信号或视觉信号对盆腔肌肉活动状态情况进行反馈,可准确评估及判断肌纤维受损程度及盆底肌肌力大小,并且促使患者根据反馈信号进行正确的肌肉收缩锻炼,以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的治疗手段[2]。当女性盆底肌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后,围绕盆腔脏器的神经、肌肉及血管功能会出现异常而导致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对盆底肌肉进行康复训练对其功能改善具有积极意义。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是借助仪器将电流刺激引起神经生物电兴奋的物理治疗方式,将电极探头置入阴道内并设置传递的电流作用强度,从而有效的刺激盆底周围神经而促使肌肉行规律性的收缩运动,使其弹性增强而改善其功能。且结合生物反馈疗法对具体阴道收缩力进行测定,并形成直观的曲线,使患者可根据自身盆底肌肉状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治疗盆底肌肉的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Ⅰ类肌肌力和Ⅱ类肌肌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疲劳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可改善盆底肌肉肌力,降低其肌肉疲劳度。
综上所述,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其盆底肌肌力及缓解盆底肌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