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向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这个重要论述,为高校挖掘所有课程的育人元素,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现实指导。
如何打破长期以来专业教育、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引导、政治引领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早在2005 年,上海市实行中小学德育教学模式改革,要求中小学每一位老师都要发挥课堂育人功效,将德育内容分解并有机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中。为后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作了有益的探索。2017年,“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模式率先在上海的高校全面推广。
“课程思政”不是某一门具体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观[3],就是所有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的德育功能,在专业教育、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体现价值引领,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各类课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受到涵养和启迪。“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思政课程”是以显性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思政”是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以潜隐式、渗透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润物无声”式的熏陶和影响。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职高专的一门选修课,这门课程带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意蕴和政治元素,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天然载体。教学改革具体思路和整体设计为:依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材体系,遵照“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找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并制定符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新教学大纲
1.通过课堂教学,对比我国建国前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历史背景下国内发展实绩和国际经济政治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通过历史时空的转换和国际比较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梳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和发展史,结合“苏东剧变”和“苏联模式”的失败,来证实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历史意义。
3.通过对转型国家、发展中国家道路选择和发展现状剖析,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成就,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性”,因此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依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材体系,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融入点,为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材的编写,遵照总—分结构的模式来编排。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从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两个视角阐述战后国际社会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的理论脉络,是全书的高度概括,涉及学科门类众多,有极强的理论性与专业知识,因此主要采用讲授法。第三章到第七章按照不同的经济水平对世界将近200个国家进行分类研究,重点突出大国的政治经济特性和地位。第八章单独以一章的篇幅阐述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和国际地位,反映出本学科鲜明的中国立场。因此,在第三章到第八章,设计为专题教学。
为了符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特点和目标要求,引导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教学和学习,本次课程改革在专题教学环节,选用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参与式、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课内学习和课外探究、讲授和讨论的有机结合。以教师讲授框架和重难点为开头,以专题化教学为依托,以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和教师点评为教学环节,以任务驱动和学生自我感悟为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在具体实施方面,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制定计划,确定选题
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理论难点以及学生所关心的国际热点问题,精心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制定一个包括研讨方式、分组讨论记录表、过程考核记录、学生展示方式、时间分配、教师点评记录、过程评分标准、教师重点讲解内容为主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前发布学习资料和信息,以保障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模式的顺利进行。
2.独立探索、小组讨论
采取自愿组合的原则,将每班同学分课题小组,学生选定题目后,教师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布置小组研讨的基本任务、教授学生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查找资料的方法、小组讨论提纲的记录方法、课程论文撰写的格式和规范等,为学生开展独立探索和小组讨论提供保障。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和方法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为了充分调动小组成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团队协作效率,考核成绩将以讨论小组为评定单位。各小组成员通过查找资料,开展小组讨论,确定汇报的主题、框架,并制作PPT课件,选定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点评
在小组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根据各组汇报情况,从讨论的准备情况、讨论主题的把握、汇报设计思路、PPT的制作水平、语言和汇报姿态等方面进行总结点评,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恰如其分地指出。这种总结讲评针对性强,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讨论主题的深入理解,同时又兼顾讲解教材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鲜明的中国立场,引导学生认同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考核方式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之一。本门课程确定了基于任务导向的过程考核与能力评价的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就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表现为主,包括小组查找资料的过程、小组讨论记录、小组展示汇报、PPT课件制作、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等。期末考核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来评定成绩。学生通过阅读原著和教材,查阅大量的资料,深入思考一些问题,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与分析判断的能力,培养他们继续进行学术探索的兴趣。
为检验教学改革的效果,制定“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改革反馈意见调查问卷。分别从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和价值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维度设置问题,在教学班级的全体学生中进行检测调研。通过数据分析显示,课程教学改革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基本实现,德育和价值目标符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预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赢得学生高度认可,大多数同学认为任务驱动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自身成长,有的同学认为对自己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有很大帮助。考核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语言表达、文字论述等综合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世界视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了解世界大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当今世界格局,再对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同的时期发展的探索与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使同学们看待当下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发展时,具有大视野和大格局;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了政治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和充分讨论,让学生自己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激发了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思想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