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燕
(合肥市十里庙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体现出强大的作用,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方法实施创设了条件,助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教学道路上重要的里程碑。现如今,信息技术作为老师的必备能力之一,在教学中已是广泛使用,成为常态。尽管这样,教师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仍是我们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需要思考的地方。从观课的经历中笔者发现,有一些老师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没有恰当处理好电子白板与黑板的关系,出现了一些令上课教师尴尬的场景。
“电子白板”可以为知识提供更加直观的呈现形式,为课堂增加容量,已成为我们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助手。可是,偏偏有些教师更忠诚于传统教学手段,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再加一块黑板。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笔算进位加法”时,先手抄一些口算题在黑板上,让学生复习口算;然后进行新课内容教学,依然仅利用黑板板书算式和竖式的计算过程,而丝毫没有演示算理。孩子们虽然会摆竖式,可缺少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如果教师能利用“白板”演示一个两位数具体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用课件演示进位加就是个位的数相加已经超过十了,得到一个十几,这个“十”就要放在十位,和十位的数一起加。这样利用课件演示的结果是,孩子们既知道了算理,又知道了进位的由来,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只用黑板不用“白板”,很显然不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完全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一位老师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首先复习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类型计算,再通过白板课件呈现新知部分(从具体情境中理解运算顺序),结合白板课件所呈现的情境让学生明白列式过程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堂课这位老师除了在黑板上写上课题,整个教程全部都是借助白板来教,学生们学得一头雾水。主要原因是放电影式的教学过程,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果在教学中进行师生在黑板上的板演,效果就会不一样
一位老师上一年级“解决问题综合练习”一课时,对于一道加减法在实际生活运用的开放题,把学生所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和算式都在课件上设计好,上课时,老师播放情境引导、点拨,学生也是不负众望,积极主动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正确回答,及时呈现学生回答的问题和算式。可是这位老师不知道是不放心还是强调,又在黑板上重写了一遍,课堂时间浪费了不少,而且显得拖沓。本来一节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因重复使用白板和黑板,搞得学生个个心不在焉,既耗费了时间又磨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整个课堂的效率可想而知。
上述没有处理好电子白板与黑板关系的情况,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确实为数不少。能够恰当处理好电子白板与黑板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功效的好案例也有不少。
这是一节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节活动探究课。该探究内容是将一个表面涂色的大正方体的棱依次进行2等分、3等分、4等分、5等分……对每次平均分成的若干小正方体中三面涂色的、两面涂色的和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及其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进行探究。课上,这位老师首先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正方体顶点、棱和面的位置和各自数量,对正方体特征知识进行回顾;随后教授环节按等分顺序逐一进行探究。虽然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但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尽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正方体特征等知识,运用已有学习经验,通过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开展动手操作、观察想象、推理和交流等活动,从而发现每次等分后的三种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及它们与大正方体的棱、顶点和面的关系的简单规律,仍有一定的难度。这位老师针对每次等分的探究过程,恰当利用电子白板“演示”“分类”等功能和交互活动教学策略,同时辅以“拖拽”“淡入”等功能,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想象和操作,对重难点进行突破。课堂上老师还借助随机生成功能让学生进行汇报并给予评价,体现公平,激发学生兴趣;利用“授课助手”功能对学生探究表格填写拍照进行集体点评,适时、适度地运用白板功能辅助教学,取得较好效果。同时,这位老师也充分黑板的作用,对每次探究后学生汇报的三种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及它们与大正方体顶点、棱和面关系推导出的公式按顺序工工整整的板书在黑板上。在最后探究大正方体棱等分N份,归纳各种情况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的简单规律,最终顺利引导出N等分后三种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个数的一般公式。这堂课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辅助教学,对教学重难点解决、生成性问题解决、师生的深层性互动发挥其优势,不言而喻,但课件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这堂课的黑板和粉笔依旧体现出无穷的生命力。
总之,作为教学手段,电子白板和黑板的功效各有所长,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现今电子白板和黑板同时存在于我们的教室中,正确认识“白板”和“黑板”的功效,教学中处理好白板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合理使用它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