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道德与法治课堂,树中华文化自信*

2020-12-26 20:35:55傅立冬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17期
关键词:历史名人名句中华

傅立冬

(合肥市五十中学天鹅湖教育集团蜀外校区 安徽合肥 23008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对中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融入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用传统文化来浸润和滋养青少年,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将道德素养、心理知识、法律常识和国情知识整合起来,从生活逻辑出发设计学习主题。教材按照自身的内容逻辑结构,即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三大关系去编排七年级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的关系时,教材设计了“少年有梦”“认识自己”“享受学习”“青春有格”“青春时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等主题内容,都融入了与之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七年级教材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共有74处,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各类文化经典,如《礼记》《孟子》《大学》《离骚》《岳阳楼记》等文化经典中语句,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影响。

一、历史名人故事,树立人生榜样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下两册教材共列举了多个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如墨子对弟子要求严格、陶行知对生命的尊重、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等。这些中国历史名人是中学生学习典范,从历史名人成长历程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汲取人生经验和智慧,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中华文明从开始到今天,源远流长,涌现出许多历史名人,他们或是引领潮流的思想巨擘,或是运筹帷幄的政治领袖,或是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或是名垂史册的传奇英雄,或是泽被后世的科技巨匠……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会对中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经典名句立观点,引领价值导向

随着社会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其内蕴的思想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为中学生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观引领方向。无论是教材正文,还是课前导言、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等主要栏目,经典名句随处可见,以七年级下册第三课“青春有格”为例,“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引用了“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引出初中生要追求理想的人格。教材正文里引用“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表明行己有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价值立意。《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表明人要修身明德,接下来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说明达到“至善”的方法。此外,“相关链接”栏目中介绍了“慎独”和“格物致知”两种方法。正文最后一段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来提升主题,实现价值升华。引用经典名言名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格修养,最终实现文化自信。

七年级教材共引用《论语》中语句15处,《礼记》中名句10处,《孟子》中名句8处,《诗经》中名句2处,《离骚》中名句2处,老子《道德经》2处,此外还引用了庄子、荀子、抱朴子、墨子、韩非子等经典名句。这些经典名句通常短小精悍,寥寥数语能够折射出宏伟的道理。

我们经常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让学生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方法,并不是教师对学生口头上强调“博大精深”,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领会。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又长期的工程,完成这项任务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在长期的教学中,分阶段、有步骤地将传统文化的精粹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认同和自信。

三、家规家训熏染,培养家国情怀

七年级教材在设计亲情内容时运用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做支撑,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家”的深厚意蕴、独特标志,进而孝亲敬长、共筑美德之家。教材宣扬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同时升华了对祖国“大家”的爱与感恩,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伴随青春期的到来,可能与父母产生矛盾、关系紧张。教材将大量的中国传统孝文化融入亲情课文中,让学生感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让学生通过对“家规”“家训”的收集和分享,了解中华文化中家庭美德的内容,明白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第八课“探问生命”通过参考《孔子世家谱》,让学生尝试制作一张“家族图谱”,旨在引导学生对“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七年级学生正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的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含有大量的修身成德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利于树立学生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历史名人名句中华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抢注历史名人故里行为的法律效力研究
历史名人身份大起底
学生天地(2016年34期)2016-05-17 05:47:53
《论语》中的名句(二)
学生天地(2016年24期)2016-05-17 05:47:29
《论语》中的名句(四)
学生天地(2016年30期)2016-04-16 05: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