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简约流畅语文课堂的三个维度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为例

2020-12-26 20:35隋益海杜兴国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17期
关键词:预设马克思教学内容

隋益海 杜兴国

(1.定远县永宁学校 安徽滁州 233251 2.合肥市第四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

课堂是由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是静态和动态的多维组合。因而课堂魅力重重、变化重重、问题重重,课堂教学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许多教师都在思考,都在寻找,并在教学实践中构建自己理想中的“好课”。那么,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回顾总结自己40多年的教学实践时强调:“一堂好课,要一清如水。”于老师一语道破一节好语文课的精要所在:简约流畅,一如清水。简约,就是简洁、纯粹,如清水般洁净,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流畅,就是流利、通畅,如流水般灵动,在教学流程和师生对话上“顺势而下”“激荡生成”。那么,如何有效构建一节简约流畅的语文课堂呢?现结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教材”“学生”“教法”三个维度谈谈自己教学前后的思考和认识。

一、“眼中有文”,拟定正确而恰切的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叶圣陶认为,教材是个例子。可如何用好这个例子,颇见教师的智慧。王荣生教授在《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一文中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的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首先应该从文本出发,“眼中有文”,并反复思考: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需要教师细读文本,和作者、文本、编者、译者等进行多重对话,并注意从文本内容、文体特征、言语形式等维度出发,初步预设正确而恰切的教和学的课堂目标。这是做到课堂“一清如水”的基础。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一篇演说。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高屋建瓴地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并深切地表达出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崇敬和痛悼之情。文章思想内涵深刻,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准确形象,综合运用了叙事、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编者在“单元说明”和“教学建议”中强调:一是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二是侧重拓展运用,学习演讲技巧,提升演讲能力,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三是读写结合,抓住关键语句,细细品味和揣摩,体味“演讲辞”手法多样、富有情感的语言风格。我们知道,教学是需要懂得取舍的,尤其是重视基于学情的“舍”。因此,教前需要广泛搜索资料,进行多重思考——课前的“多”是为了课堂的“少”——并削减枝蔓,滤去泥沙,做到抓准核心、去粗取精、以简驭繁。基于以上认识,确立本课以“品味语言”和“探究特色”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心中有人”,设计简约流畅的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教学活动启动、发展、变化以及结束在时间链上渐次展开的程序性结构,也是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教学分解;既要注重整体性和层递性,也要注重简洁性和流畅性,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流程预设的立足点在课堂、在学生,应该明确“课堂”不是“教堂”而是“学堂”,因而一切教学流程的预设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教师要做到“心中有人”,要突出“学生在场”的原则,以学定教;要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特点,合乎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同时,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为课堂教学具有对话生成的特点。因此,在预设教学流程时,教师既要精心“设计”,又要主动“留白”,敢于扬弃。基于“教-学”协同教学模式,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精心预设课堂教学主体活动,又要留白给学生——预留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建构、生成。在师生、生生之间的质疑辩论中,实现一种动态化、真实性的教学课堂。这是做到课堂“一清如水”的关键。

对于悼词这类文体,学生是陌生的;时空久远和文本逻辑性强,学生和这类文章又是有“隔阂”的。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贴近作者,走进文本,进而领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说理逻辑?在预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框架时,笔者以语言和逻辑思维作为教学核心点,以“关联词的运用”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首先,我读:品味语言,体会哀;其次,我思:理思路,概括功;最后,我探究:明主旨,感受德。设计这样三个有层级的教学环节,力求简明,力求实用,力求有效,在多重对话中引导学生探究论述类文本解读之“术”与“道”。聚焦“语言”,而“思维”“审美”甚至“文化”等皆有突破。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生的“研学”价值和教师的“研教”价值是“双赢”的。

三、“手中有法”,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措施

当下的语文课堂,问题的确不少,除了“教什么”的问题——课堂教学内容模糊不清,而“怎么教”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随意——也不可忽视。因而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一方面要重视遴选和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手中有法”,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效地达成。两者是“道”与“技”的关系,缺一不可。那么,如何做到教师手中之“法”恰当而有效?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要抓重点,破难点,同时审问疑点而生发亮点,进而设计出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从学生阅读文本和课堂学习活动层面看,恰当而合理地运用“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合理探究”核心课程理念和具体方法,从而形成生生、师生之间多重而有深度的对话是关键。这些是课堂“一清如水”的催化剂。

基于以上思考,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思:理思路,概括功”环节时,在学生初读基础上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大家都阅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在“分享和交流”后追问: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你还能用一个短语概括吗?在不断地比较和取舍之下,让学生学会通过抓住关键段、关键句以及关键词的方法,来初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厘清文章思路,并在不断地选择和简化语言中掌握如何读懂说理类文章的基本方法。然后提出此环节的核心问题,让学生细读文章:在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恩格斯在文章中最想告诉你的是马克思的哪一种身份呢?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这样,课堂在学生不断地发现、质疑、释疑和教师的层层追问、引导、点拨中,呈现出丰富的动态生成过程。对此,陈英皓老师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一般是用有意义、有关联的问题,将教学内容通过思考、探究的方式衔接起来。教学问题设计得好就如敲钟,小扣则小鸣,大扣则大鸣,能引起认知冲突,启迪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和老师生命成长的原野,教学是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碰撞。理想的课堂应是简约、流畅而有效的“学堂”。特级教师王君说:“常态语文课堂上的课就是这个样子的:老老实实地带领学生积累、朗读、说话……很严格,很到位,一点儿都不花哨,一点儿都不玄妙。不炫技,不招摇。”敢不敢上一堂一清如水的语文课,简约而不简单,有厚度有深度,却又能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水平?我是这么问自己的。

猜你喜欢
预设马克思教学内容
马克思像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