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璐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宿舍作为高校校园环境中的 “小单元”, 创建“6S”文明宿舍,在宿舍内营造文明风气,对高校学风建设意义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更加注重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常规的理论学习,更要深化对“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使两者实现无缝对接。
“6S”这个表述,最初起源于日本企业,它的前身是“5S”,是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方式,其日文罗马标注发音与英文单词都以 “S” 开头, 因此称为“6S”。 “6S”文明宿舍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整理。 将宿舍内物品按种类和作用分门别类,腾出空间去除没有必要的、作废的东西。 第二,整顿。 把留下的有用的物品对照宿舍内相应位置摆放,并加上标识进行区分,使整个宿舍看上去整齐有序。 第三,清扫。 学生将宿舍范围内的角落和死角区打扫干净,呈现出一种干净整洁的环境。 第四,清洁。 将前面三个方面,即整理、整顿和清扫完成的基础上,养成一种长期持续性的习惯。 第五,素养。 最终目的使得宿舍内每位成员养成良好习惯, 按照寝室公约做事情,并逐渐形成一种制度。第六,安全。安全问题无小事。安全是前面五个方面的最终目标,即在“5S”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安全的目的。
作为大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载体, 宿舍和教室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风氛围的营造, 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通过创建“6S”文明宿舍,将学生“第一课堂”——教室和“第二课堂”——宿舍进行深度融合,让他们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带来获得感和满足感;同时,让学生加深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尊敬和认识, 培养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宿舍文化作为校园常见的群体性文化,它能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 为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乃至学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建“6S”文明宿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管理层及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文件精神需要层层传达,执行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学生在落实文件精神中普遍存在“短视”行为,认识不到创建活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学校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做到因人而异,方式较为固化,难以凸显宿舍的文化育人作用,也未能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同时,“6S” 文明宿舍创建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而部门之间往往因为沟通不畅导致解决问题效果不佳。
高校一向强调狠抓学风建设, 早晨的教学巡查和晚自习的例行检查,已成为一以贯之的做法,但却忽略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风建设以班级为单位,充分发挥班长的作用固然重要,而宿舍作为校园中常见的“小单元”,也应当充分发挥寝室长的职能。 良好的宿舍文化会影响到学生所在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学风建设。 学校要强化文明宿舍在素质教育学分中的比重, 让学生认识到文明宿舍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6S”文明宿舍的创建,学生大多存在着“一阵风”式的体验,这不仅无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更无法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其他同学。 近年来,一些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主观上不想劳动、客观上不会劳动的现象较为突出。值得关注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 后”,且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些群体自我观念较强,往往缺乏集体感和荣誉感。同时,宿舍成员之间因缺乏理解和信任, 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很难得到改变, 这对创建“6S”文明宿舍活动无疑会形成一定的阻力,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学风建设和育人工作。
学校的“6S”文明宿舍创建,每学期都会有启动仪式和表彰总结大会, 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领会到活动的真正内涵,致使创建活动流于形式,只有一阵风的体验。 我们发现,从前期部署到宣传策划,再到具体落实,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对活动并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认为宿舍干不干净不重要,无所谓。有些参与的学生也是因为其它硬性条件限制, 未能达到活动的真正目的和预期效果。还有少数学生形成跟风现象,仅仅是受身边其他同学的影响而盲目参加,完全缺乏自主性,自然无法体验到活动的真正意义。
学校管理层要及时转变观念,把“6S”文明宿舍创建与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落实全方位育人, 并将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构建文明和谐的寝室环境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以此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高校各级管理者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突破原有对宿舍文化的片面认识,把育人理念贯穿于宿舍管理的全过程。[2]由于“6S”文明宿舍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覆盖面较大,涉及到全校学生,学校应当统筹规划,各部门各司其职,建立一种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的层级关系,形成各个部门协调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不同于中学的应试教育, 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 为学生步入社会进行最后阶段的系统教育,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他们积累社会经验打好基础。宿舍作为校园环境中的“小单元”,要强化培养宿舍成员之间文明和谐的行为习惯, 增强宿舍的凝聚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通过一个宿舍辐射到其它宿舍,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这对整个班级甚至学校的作用举足轻重。
当前的大学生以“95 后”“00 后”为主体,高校应当引导他们增强集体责任感和荣辱意识。 作为年轻人,大学生比较喜欢接受和挑战新鲜事物,也容易受到身边其他同学的影响和带动。一方面,学校要激发学生个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继而影响其他学生,扩大辐射面,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加强侧面引导,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意识到“6S”文明宿舍创建对自身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创建“6S”文明宿舍,不是简单的检查评比,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发挥优秀宿舍、文明宿舍的榜样力量。“任何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 个人行动管理的核心是动机和激励”。[3]学校可通过特色寝室的评选,如“学习标兵寝室”“党员示范寝室”“工匠能手寝室”,从各个方面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将文明宿舍建设和自身发展进步有机结合。 可将文明素养纳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分评价中去,制定评价标准,组织开展成果展示等活动。 同时建立公示制度,公开审核,确保记录真实可靠,将文明素养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更能通过党员、班干等骨干力量影响班级其他学生,为班风、学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