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的短板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2020-12-26 16:46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双元制德国职业

杨 杰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我国是贸易进出口大国,但是产品结构一直处于痛苦的转型之中,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国出口的很多产品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来料加工产品,很多工业制成品的质量不高,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我国工业发展时间较短,科技水平不高,还与我国缺少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有密切关系。

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在对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上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对学生的培养也远远没有达到经济社会的真实需求,这极大制约了我国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工业行业的发展也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第一批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起源于上个世纪的80 年代,由我国东南沿海和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创办。 由于起步较晚且经验不足、 办学特色不明显等原因,职业院校几乎变成了普通专科。 因此,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就很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有必要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并逐步将其转化成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措施。

德国的职业教育成果举世瞩目,其工业产品质量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和好评,在世界商品贸易市场上,德国产品往往是质量的象征,这与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德国采用的“双元制” 职业教育, 即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来培养学生。这种教育模式有几个很大的优势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德国的很多职业院校都有行业内顶尖企业作为学生实践教育的强大后盾,如鲁道夫奔驰职业学院、斯图加特手工业协会教育学院等等。 教学大纲和学习计划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学校就能够掌握各种技能,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节约了企业对新进员工进行培训的时间和精力;而企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国家制定的企业教育标准制定学生的工作任务和职责, 学生在给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应的生活补贴, 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和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与使命感,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达到“双赢”效果。

二是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德国职业学院的老师一共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理论和文化课老师,这些老师基本都是硕士毕业生, 且经过两年左右的职业培训期, 系统专业地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属于国家公务员;还有一类是实训教师,这类老师都是具有相应的学历证书,具有在企业工作五年及以上时间的工作经历,不仅有理论知识储备还有实践工作经验,熟知企业的发展动态,对在校生的培养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力。他们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身的发展经历来对学生进行授课,能够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相结合,因材施教,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来完成教学设计的任务。

三是完善的职业晋升通道。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没有完善的上升通道,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考试来获得资格证书,如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资格考试等等,但是资格证书与普通本科类院校并没有关联,如果学生想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就只能通过参加专升本考试等获得继续教育资格,而专升本考试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很多学校的淘汰率都高达百分之九十,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而德国的职业上升通道则比较畅通,德国早在2012 年就颁布了8 级《德国国家资格框架》,两年制职业教育证书对应《资格框架》第三级,三年及以上的职业证书对应第四级,专业经济师和技术员对应第六级,等同于学士学位,技术七级等同硕士学位,技术八级则等同于博士学位。[1]国家规定学生的职业教育学分可以得到普通大学的认可, 这样就完成了职业院校与普通大学的相连接,大大增加了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四是工匠精神的培养。我们提到德国,无不感慨德国人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以及在这种状态下制造出来的高质量产品。 德国制造俨然成为高质量产品的代言词。比如德国的家居冲水马桶,基本都是镶嵌在墙壁里面, 水桶零件要长期甚至几十年都泡在水里而不会损坏,其产品质量如何,可见一斑。 而德国大大小小的行业都充满了这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铸造德国的产品质量之魂。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不断钻研、尽心雕琢的一种精神,通过不断的打磨、改进来获得更加优质的产品。它是一种追求更好品质的精神,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而我国教育行业缺乏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目前大众所追求的都是一些见效快、收益高的即时利益,很难静下心来去完善产品的质量,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也缺乏对他们精神的锻造,只关注课程有没有完成,学生考试成绩如何,至于学生有没有学到学以致用、不断钻研的精神,则不在学校的考察范围之内,这样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无法安心雕琢属于自己的“工匠之心”,而企业缺乏拥有“工匠之心”的人员,那么制造出来的产品也难以在品质上更进一步。

我国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除了本身的制约因素以外, 大众的价值取向也极大的制约了技术人员的培养。德国的技术工人非常受人尊重,许多资深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与大学教授相持平, 很多人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 且深耕某一行业,极少跳槽或转行,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 而在我国则恰恰相反,在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心里,只有学习成绩实在无法提高,才无奈选择职业院校。一些学生毕业后不想去制造业行业工作,觉得低人一等,在亲朋好友中没有面子,就每天得过且过混日子,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想将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发挥其重要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

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我国目前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很多老师由于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传授知识时,往往纸上谈兵,没有办法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大多数院校受各种资源的制约, 也无法修建实验实训基地来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以上种种都制约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不利于为工业行业输送新鲜血液。

针对目前存在的困境,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很多职业教育学院老师都是事业编制,事业编制基本采用考试录用程序,也就是“逢进必考”,同时用人单位对高学历较为追捧,招聘人员基本都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操作能力有所欠缺,不熟悉企业实际情况,难以针对行业实情教授学生;而在企业上班的技术人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对企业的情况也非常了解, 但是考试水平难以与这些高学历的人士相竞争,一般在笔试阶段就被淘汰了,这使得学院招不到熟悉企业、 市场等行业相关环境的专业老师, 而对学生的理论教学使得他们掌握了书本知识,但是真正的动手能力并不强,企业在招聘到学生后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他们进行重新培训,既浪费了企业的时间,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学院为了弥补与企业的实际差距,而进行了兼职老师的招聘,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由于企业管理较为严格,很多技术骨干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学院兼职的, 招不到熟悉行业情况的高水平兼职老师,学院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到的兼职教师,要么不是技术骨干,接触不到前沿技术,要么就是退休人员接触不到最新技术,这就违背了学院招聘兼职老师的初衷, 难以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针对以上种种情况,建议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条件向企业的技术人员倾斜, 适当降低学历的要求,并且逐步停止对应届生的招聘,只有拥有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 才能凭借其自身的经历和对行业的熟悉度来更好的适应高职类院校教学的要求, 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 而对已经招聘进来的教师,可以通过“老”带“新”、参加企业培训、挂职锻炼、邀请行企专家授课等方式来提升他们对企业的了解度和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学院还要加强同企业的沟通交流, 通过各种方式促使企业派出技术骨干来学院兼职,指导学生们的实践操作。通过他们让学生接触到企业最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 来提高学生的技实操水平。

二是校企合作方面。 德国的职业教育企业的参与力度很大,学生基本一周在企业要待2/3 的时间,而我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度很低, 有的企业不愿意参与学生的培养,认为学生没有工作基础,如果培训学生的话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等,成本太高,不如从社会中直接招聘;有的企业愿意同学校合作想“定制”符合自身企业需求的员工,通过与学校合作来培养对企业有忠诚度的储备军, 但是往往又找不到愿意合作的学院,以上种种,都是职业教育发展路上的绊脚石。[2]所以建议学校与企业进行较深度的合作, 比如开展学徒制人才培养等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协商,在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企业可以向学校描述岗位的特征、需要的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等级等,为培训计划提供方向及依据。 双方据此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然后由学校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企业挑选师傅以带徒方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来完成学徒培养。 在入校时,学校可以选拔学生参加“学徒班”,为企业定向培养输送人才。而企业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必然会选派出优秀的技术师傅对学生进行指导,承担学徒班的部分教学工作,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使他们能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 在培养过程中,双方还可以以定期走访、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合作方案进行总结和修订来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除了学徒制合作, 双方还可以在校外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受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学校很难在校园内建立实训基地,可以跟企业协商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合作,由双方共同选定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企业需求和实际的生产周期来制订学生的教学计划。 为了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可以由企业进行短期的集中岗前培训,再由学生去企业完成至少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以保证在毕业前能够掌握操作技巧,胜任岗位需求。 在学生实习之前, 学校可以提前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等相关规定, 服从管理。鼓励他们在实习基地多学多干,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学校也要指派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及时与企业沟通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同时,企业也要对接好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两方面内容, 除了指派专门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和岗位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轮岗计划之外,还要照顾到学生的生活方面。 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向其发放实习补贴,购买保险等等,维护好学生权益,保障学生的顶岗实习能够顺利开展。 实习期结束后,由企业出具学生的实习报告, 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进一步提升的建议。通过实训方式,可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便他们无缝对接学校和企业。

德国的职业教育成效斐然, 对其工业行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也逐步重视职业教育并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十八大以来, 国家就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来规范和引领职教行业的发展。 2018 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9 年又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这些措施都表明我国政府重视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决心。[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强国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环,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 是提升综合国力、 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是提供新鲜血液的人才培养基地,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共同打造产教结合下的符合中国新形势的职业教育,为我国的工业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双元制德国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职业写作
“梦梦”“娇庆”德国行
我爱的职业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