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苏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安徽 马鞍山 243031)
网络技术已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模式。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但他们也容易成为网络的“俘虏”,易出现网络行为失控,产生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和迷恋,出现病理性网络使用现象[1]。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病理性网络使用也称“网络成瘾障碍”,是由纽约市精神病学家Ivan博士于1995年首次提出的[2],根据目前对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为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机遇,但网络对大学生的认知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网络使用频繁使大学生对信息消化不良,降低了他们的感知能力。大学生在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会因为社会化信息的冲突而产生认知失调。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阶段,网络环境使他们的心理发展表现出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在虚拟的网络中,大学生自我克制力大大削弱,呈现网络的去抑制性。这种去抑制性表现在:易于沉迷网络,认为在网络中“能够找到自我”,将网络作为“心灵的避难所”[3]。这种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角色冲突使大学生出现认知混乱和人格异化。
大学生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他们情感中的喜怒哀乐都有强烈的表现,网络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抒发情感的空间,有利于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情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情感匮乏或迷失。
网络游戏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充满血腥和暴力,大学生若沉迷其中必然引起情感的匮乏和冷淡,在现实中变得麻木,产生网络依恋、网络抑郁及网络自我认同混乱等心理问题。网络给人创造了一种虚拟的交友天地,导致有些大学生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社交能力受损。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断乳期”,当学习或生活遇到挫折时,他们常常利用网络发泄情绪,或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造成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心理异常以及伴随的生理性不适。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过度依赖或迷恋网络,这不仅伤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瓦解了他们的意志。另外,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由“熟人”的关注、舆论、情感等组成的道德防线很容易被打破,客观上也容易导致某些大学生意志弱化。
网络给人类生存和社会生活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不良使用网络所造成的弊端也逐渐显示出来。大部分大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自觉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出现网络行为失范现象,产生病理性网络使用倾向。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基于高校校园网络和大学生网络行为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4]33。要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不同端口切入,帮助大学生解决病理性网络使用问题。
网络元认知是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对自己的网络认知活动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包括有效筛选网络信息,自觉抵制网上无关信息的干扰;根据自身的认知风格,选择适当网络内容等。高校教师或管理人员在教育过程中,应对学生网络元认知动态清晰了解,提高大学生网络元认知能力。同时,还要对大学生普及信息知识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以降低由于网络信息和虚拟空间所带来的信息风险。另外,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的自主人格。一方面,要教会大学生做网络的主人,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价值;另一方面又不沉迷于网络,要适时走出网络,要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大学生出现病理性网络使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情感交流,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大学生有交往的需要,有合群的倾向,他们的情感交流与人际交往经验将会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加强亲情、友情、爱情和师生情等情感交流,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珍惜父母对自己的爱,进而主动关心父母,体验交流的快乐,使亲情升温。其次,引导大学生注重友情,经常与同学进行情感交流,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第三,引导大学生学会认真、理性地对待爱情,处理好恋爱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会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第四,引导大学生注重师生感情,遇到困惑或难题时主动和教师沟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要引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正确自我定位、增强人际交往魅力、掌握巧妙的交谈艺术等,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在自我意识支配下,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中介,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主动学习道德规范提高网络素养的教育活动[5]。大学生通过网络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改造的过程,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在于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内在修养,引导他们注重自我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6]。通过自我教育,大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根据自身特点和客观需要,自主辨别、筛选网络资源,并通过网络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为解决大学生的病理性网络使用问题,必须加强多方协同,进行综合施治,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是大力建设网络物质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包括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硬件设施及辅助工具等方面。必须把网络技术的改进提高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掌握网络核心技术。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降低上网费用,提高上网速度,扩大网络的覆盖面和应用领域,努力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只有大力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才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是积极优化网络舆论环境。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话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4]38。舆论主要通过网上新闻跟帖、论坛、MSN、QQ和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反映出来,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网络已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网络舆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应高度关注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建设受大学生欢迎的校园主网站及有特色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多开辟大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栏目,让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大学生在教育内容的不断拓展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中,受到先进文化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三是有序建构网络道德环境。网络道德是调节网络空间中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网上行为规范、态度、评价选择等的规范体系。为了满足大学生发展的内在精神需要,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网络道德环境,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将他们的网络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内化为他们的网络道德品质,从而矫正他们的病理性网络使用问题。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习得网络道德知识,构建自己的网络道德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提升他们的网络道德修养。再次,要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采用行为训练法督促他们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引导他们通过深刻的体验和思想领悟,实现积极的自我接纳,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心理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和育人目的,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