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洁,毕亚琴,袁一鸣
(安徽工程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自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以微博、微信、短视频为载体的新兴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以报刊、广播、电视为载体的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融媒体时代格局逐步显现[1]。高校应结合融媒体时代特征,创新高校舆论引导工作内容、形式和手段,建构完善舆论引导新机制,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多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及教育等方方面面,客观上导致舆论来源海量多元化。融媒体环境下,社交论坛网站、自媒体平台有着舆论主体、介体多重身份,内容数量巨大,种类繁杂,呈现的内容往往同时具有多样性和碎片化特征[2]。以自媒体公众号和“大V”为代表的“意见领袖”如果占据舆论高点,其立场观点易受利益驱使,由专业团队进行运作,其内容往往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低俗性,对心智未完全成熟、猎奇心强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充分融合,信息通过微信、微博、贴吧、抖音等平台以音频、文字、动画、视频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传播,以评论、转发等方式快速发酵,使得舆论以裂变化快速传播。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环境复杂,传播媒介良莠不齐,虚假、过激信息往往具有煽动性,大学生群体易受蒙蔽蛊惑,如果缺乏理性判断,在作为舆论受众的同时也变成舆论的传播者,加速舆论快速传播演化,风险性增大。
有别于单向传播模式的传统媒体,融媒体传播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舆论主体话语权及权威性受到削弱[3]。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平台,通过转发、分享等功能,使得信息双向多点传播,信息发布主体与受众处于平等地位。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新闻关注度高。此外,大学生具有高度重叠的人脉关系网络,有着相似的环境背景,在舆论发展周期中,不再单纯依靠“官媒”唯一信息来源,通过借助QQ空间、朋友圈、微博等平台,以互动方式发表意见,加速推进舆论的演化发展。
传统媒体环境下,高校的信息生产与发布的流程往往讲究规范,程序复杂,工作周期长,舆论引导时效性不强,针对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相关部门虽然已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尝试变革,但仍然以传统管理机制运行新媒体,舆论引导理念落后、机制守旧。面对融媒体环境下舆论出现的新特征,未能及时研究高校舆论新格局新变化,舆论风险预警处理机制不完善,舆论引导机制不健全,舆论引导力不强。
高校师生人数众,部门多,舆论引导工作碎片化问题突出,传统组织架构由校院二级进行分级管理,校级层面承担舆论引导工作部门主要有宣传部、校团委,下属机构有校学生会、新媒体中心、广播台、校报和记者站等,二级学院主要有院学生会、院团委。一方面,面对融媒体时代的“大媒体”的舆论格局,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不强,部门间缺乏协同工作机制,有效信息不能及时共享,所属资源缺乏整合,一些学生交流聚集地如“贴吧”、“QQ群”缺乏有效监控管理和舆论引导。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权责不明,利益纠葛”等问题,部门间有时会出现相互推诿,“壁炉现象”,未能第一时间主动承担工作责任、及时处理问题,导致舆论引导功能弱化。
高校舆论引导工作形式固化单一,忽视了舆论引导的互动性和时效性,难以满足融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工作要求。一方面,思想宣传舆论引导内容枯燥,质量不高,创新低度,未能贴近师生生活,缺乏亲和力,难以有效引领高校师生思想价值。另一方面,舆论引导渠道缺乏有效拓展。传统舆论引导渠道如校院级官网、广播台、校园宣传栏相较于校外媒体平台受众群体特定有限,覆盖范围低,校院级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学生关注度虽较高,但是新媒体技术应用率低,舆论引导工作形式不够丰富多样化,导致舆论引导成效不显著。
高校舆论引导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旗帜鲜明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一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和思想宣传工作,坚定立场,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二是营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场。采用线上、线下结合,课堂内外协同的手段,加强理论教育,通过校园宣传栏、网站、广播台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报道大学生身边好人好事、优秀大学生事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营造宣传氛围。三是以文化育人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自觉做到唱响新时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多维度建构融媒体时代舆论引导新体系。
一是以融合建立高校融媒体中心为目标,优化舆论引导管理机制。针对融媒体时代舆论传播速度快,内容复杂多元且风险性高的特征,统筹规划建立校级融媒体中心,进行协同管理,充分融合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广播台、网站及校报等媒介,使得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舆论引导的多渠道、全方位和高效化。
二是以立足师生用户需求为导向,创新舆论引导形式。要坚持“内容为王”,提升质量,结合不同媒介具体使用环境要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开发打造融合音频、文字、动画、视频等技术核心内容产品,推进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搭建师生思想交流平台,主动占领校内舆论阵地,加强互动,积极引导,提升舆论引导实效,实现舆论引导的精准化。
三是加强校企、校际合作,拓展舆论阵地。高校舆论引导工作要立足于校情,积极加强对外合作。要走访熟悉兄弟院校舆论引导管理制度,调研学习社交媒体平台公关部门工作方法和制度优势,了解舆情处理流程方法,全方位加强合作,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互享。要充分发挥融媒体高效、便捷、互动性强的优点,通过开通QQ空间、微信、微博公众号、抖音号,积极发挥学习强国等APP的功能,提升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渗透力,实现舆论受体的广覆盖。
舆情应对处理是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建立完备的舆情应对机制。一是充分运用融媒体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舆情监控预警,发挥校际和校企合作成果,采购系统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舆情监控,实现舆论信息数据研判精准化、常态化。二是依托融媒体中心舆情部门,制定应急预案,搭建或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及时沟通疏导,快速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4]。三是完善落实舆情处理问责机制,明晰舆情处理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责范围,建立工作计划和台账,实施督导检查常态化,对于舆情处理不力的单位或个人要根据情况予以问责,对应对有方、处理得力的予以奖励。
融媒体时代,人才队伍是保障高校舆论引导工作长期、科学、有序开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多措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高校广大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等师资专业优势,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融媒体时代舆论全息传播质量,加强先进技术在舆论引导工作中的应用,持续培养提升融媒体时代高校舆论引导工作者的综合能力。
融媒体时代,高校舆论引导工作应顺应媒体融合发展潮流,守好新时代思想舆论阵地,丰富完善舆论引导工作内容、形式及手段,创新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体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