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461000)刘士凯
直肠癌属一种人类顽疾,文献显示,69%左右的直肠癌均属低位直肠癌,以往临床上多采取Mile's术式治疗,虽能有效减轻患者病痛,但需做永久性造口[1]。近年随我国医疗技术不断突破,能保留括约肌功能术式越来越受低位直肠癌患者青睐[2]。本研究选取我院超低位直肠癌患者157例,目的是分析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协会批准,选取我院超低位直肠癌患者157例(2016年3月~2019年3月),抽签法分组,试验组79例,其中男45例,女34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0.31±6.51)岁。参照组78例,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61.03±6.64)岁。两组临床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试验组采取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建立二氧化碳气腹,气腹压为12~14mmHg,于脐上缘取切口(长约10 mm)作为观察孔,观察腹腔情况;于右锁骨中线髂前取主操作孔,于右锁骨中线、左下腹锁骨中线各取副操作孔;暴露血管周边脂肪及淋巴结,分离乙状结肠系膜;游离结缔组织及直肠周边组织;以碘伏冲洗肛管、直肠下段;置入扩肛器,使肛管及直肠下段充分显露,于病灶下缘取肛管预定切口,于括约肌间沟取切口;向盆腔方向分离内外括约肌间隙,将远侧结直肠及病灶拉出肛门外,切除病灶上缘肠管约8~10 cm;缝合外括约肌及结肠全层,再以可吸收线缝合肛管及结肠;术后吻合口外涂聚维酮碘,再经肛门置入引流管;若术前患者营养不良或术中发现吻合口血运较差,则需做回肠预防性造口。参照组仅采取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方法同试验组。
1.3 观察指标 ①术后下地活动用时、住院用时;②并发症。
2.1 术后下地活动用时、住院用时 试验组术后下地活动用时(8.06±1.25)d,较参照组(10.26±2.03)d短(t=5.261,P<0.001),试验组住院用时(11.36±1.96)d,较参照组(14.08±2.83)d短(t=4.934,P<0.001)。
2.2 并发症 试验组发生吻合漏2例(2.53%),腹腔感染1例(1.27%),肺部感染1例(1.27%);参照组发生吻合漏1例(1.28%),肺部感染1例(1.28%)。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6%与参照组2.56%差异不明显(χ2=0.253,P=0.867)。
与传统开腹切除术相比,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术中失血较少,且解剖层次更加清晰,能有效避免盆腔神经丛、下腹下神经、直肠固有筋膜、骶前筋膜等结构损伤,同时于腔镜引导下能充分显露肠管及肛门外括约肌,充分游离直肠系膜及直肠壁,显著降低分离内外括约肌难度[3]。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手术原理为直肠与内外括约肌来源于不同胚层,且内外括约肌间隙为骨骼肌结构及内脏结构,而癌细胞扩散大多局限于内脏结构,故直肠癌病灶侵犯肛门内外括约肌可能性较小。因此采取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不仅能有效切除病灶,且可最大程度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利于提升术后生活质量[4]。本研究可知,试验组术后下地活动用时、住院用时较参照组短(P<0.05)。可见超低位直肠癌采取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能缩短康复时间。本研究发现,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均较低。可见超低位直肠癌采取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具有安全性。
综上,超低位直肠癌采取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能缩短康复时间,且具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