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檀教授治疗哮病脾经伏火证经验总结

2020-12-25 05:10宫明学王檀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2期
关键词:脾经医家藿香

宫明学 ,王檀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0 引言

王檀教授临床上治疗哮病“脾经伏火”证型具有丰富的经验,本研究对其进行总结分享。

1 病名

哮病最早表述于《黄帝内经》中,在《内经》中,虽没有明确哮病之病名,但在《阴阳别论》中有:“阴争于内,阳扰于外……使人喘鸣”等的记载。关于哮病的病名,我们最早可于南宋医家王肯堂的《针灸资生经》中见到。自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一书起,哮喘开始作为独立的病名出现、成篇。“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为明代医家虞抟首先提出“哮”与“喘”的区别。后世医家在治疗哮病时,多有“哮必兼喘”的说法,故多将“哮”与“喘”统称为“哮喘”并统一治疗。

2 病因病机

朱丹溪说:“百病皆由痰作祟”、“哮病专主于痰”,后世医家对于哮病的治疗,一直推崇“痰”为哮病发病的关键,即“伏痰”理论,为大多医家的共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医家对于哮病发病的病因病机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不断的完善,除导致哮病发病的六淫之邪侵袭机体、吸入的烟尘、花粉、动物毛屑以及异味气体等外因可影响肺气的宣降,从而引起哮病的发病,亦有因脏腑功能失调,内因为病,其中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久病体虚”、“脏腑亏虚”等因素,脏腑亏虚之常见脏腑,主要见于肺脾肾三脏。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记载:“产后恶露不快散,血停凝,上熏于肺致喘”等,我们可知瘀血亦可导致哮病的发病[1]。综上所述,哮病的发病与内因与外因均有关,其中痰为主要因素,为大多数医家治疗哮病的病理基础。

导师王檀教授在多年的临床观察与实践中,在继承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哮病发病的关键在于“火”,并从“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引申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哮”的理论。但王檀教授认为其发病的基础在于脾胃的不足,尤以胃的损伤为主。王檀教授在论治哮病时,离不开“卫气”与“腠理”。王檀教授认为,腠理是以皮肤或者以黏膜的形式存在于皮肤、脏器、五官等的空隙或者表面之处,为脏腑所主,为气机升降的末端,对气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外又有着防御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腠理致密,卫气充足,在外邪侵袭机体时,机体首先的反应为腠理关闭,抵御邪气。若在脾胃虚弱时,则卫气不足,腠理不固,风寒外袭,卫阳内郁,郁而化热,宣散不及,久而化火,火性炎上,肺之腠理虚损,人体内因实、因虚、因郁等导致的火热之邪上而乘之,肺管之腠理为火热之邪熏灼,肿生挛起,气道狭窄,气化不行津随逆气上行,寻空虚之腠理渗于外,遇热而为痰,滞于气道,气道阻塞更甚。肺气遇热奔迫,复因气道狭窄,或加痰阻,肺气出于艰难,发则为哮[2]。

王檀教授提出“哮病主于火”,他认为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皆可发为哮病,五脏以虚火多见,常见证型为:脾经伏火、心经火热、肝阳偏亢、肾精亏耗,虚火上炎等;六腑则以实火多见,可见胆胃郁热、肠胃湿热、阳明实火、三焦火旺等证型。本文仅从脾经伏火论述哮病。王檀教授认为哮病的发病主因在于“火”;发病基础在于脾胃损伤。命火升发于肾间,循少阳升发之气上升,向上升腾,到中焦之后,肝气向内、向下横泄。脾胃虚弱,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少阳之气升发不及,则肝气阻遏令命火不走少阳,独走三焦,至中焦不散,郁热化火,火热之邪上扰于肺,肺管之腠理为火热之邪熏灼,肺气遇热奔迫而出,发而为哮;另一方面,脾虚则土湿,既可成土气敦厚,木不疏土,少阳亦不得升发,独走三焦之命火,因湿阻而郁,郁而化火,火热之邪上扰于肺,仍可发而为哮。

3 辨证论治

中医对治疗哮病的治疗,现已逐渐呈现多元化,但仍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3],王檀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及经验总结,从脾经伏火论治哮病,立宣肺散伙,肃肺平喘大法,创立淸宣止哮汤治疗哮病发作期,且临床效果显著。

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其性凉散,可直入脾胃,具有清散伏火之功效,《本草求真》中有云:“石膏是足阳明府药,邪在胃府,肺受火制,故必用此辛寒以清肺气”。栀子,专入心脾经,其性苦寒,其用为清泄脾胃积热,且于本方之中可清上彻下,清利三焦,从而使火热之邪从小便而出,以达到清热除烦之效[4,5]。汪昂曰:“山栀清心肺之火,使屈曲下行”。石膏与栀子二药合用共为君药。防风,辛甘微温,取其可入脾经之性,以疏散伏于脾经之火。因势利导,上下分消,符合《黄帝内经》中“火郁发之”之治法。主辅相济,可使内郁之火得解,上炎之火得散。藿香,专入脾胃肺经,辛香微温,香甜不峻[6]。本方之中加入藿香,取其芳香发散之性,本方之中,藿香之作用有二,其一为:与防风合用,加强疏散脾经伏火之力;其二为:藿香可芳香悦脾,理气和中,从而以使脾胃之机得以振复。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诸药合用,既可宣散伏于脾经之火,又能芳香化湿,使脾胃之湿除,气机得以通畅,少阳之气得以正常升发,体内郁火随之而散,肺之喘嗽平复[7,8]。用此方在临床治疗脾经伏火之哮病,疗效显著。

随证加减:哮病急性发作,可加麻黄、杏仁、蝉蜕、紫石英等药以解痉平喘;若心火偏旺,胃气不降,则可加黄连以泻心火,降胃气等。

4 医案一则

病例一:患者女,50岁,2017年10月26日初诊。主诉:喘促3年,加重伴咳嗽1个月。现病史:患者自述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喘促,呼吸苦难,于吉大一院就诊,行肺CT、肺功能,结合检查结果,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遂住院治疗(具体治疗不详)10d后好转出院,未使用药物继续规律治疗。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喘促加重,并伴有咳嗽、咯痰等症,未予系统诊治,自行口服“止咳药”(具体不详)、“氨茶碱”、“孟鲁司特钠”等解痉平喘药,未见明显效果,今为求中医系统诊治,来本院门诊就诊。现症:喘促,不能活动,活动后明显加重,喉间偶有哮鸣音,咳嗽,咯大量黄粘痰,难出,胸闷,气短,时咽中有异物感,听力下降,食后腹胀,纳眠可,大便干,2-3日一行,小便频。查体:舌红,苔黄厚,脉弦滑。听诊:双肺散在哮鸣音,少量湿啰音。否认既往史,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初步诊断:中医诊断:哮病(脾经伏火,痰热蕴结)。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治疗原则:宣肺散火,肃肺平喘。方予淸宣止哮汤加减,药用:防风,藿香,川芎,栀子,生黄芩,黄连,生石膏(先煎),浙贝母,陈皮,杏仁,知母,川楝子,麻黄,苏子,蝉蜕,紫石英(先煎)。7剂水煎,取汁300ml,100ml/次,日2次早晚分服。

复诊:2017年11月6日,患者服上方后,喘促明显减轻,喉间哮鸣基本消失,偶咳,痰量较前减少,胸胸部憋闷、气短改善,纳眠可,大便1-2日一行,小便尚可。舌红,苔薄黄,脉弦。听诊双肺哮鸣音减少,湿啰音消失。于前方中去知母;加山药,元胡,香附,黄芪。7剂水煎服,方如前法。后患者未来门诊复诊。

王檀教授中医基础功底扎实,善于观察、发现、思考,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从脏腑相干、脏腑相关出发,总结出“哮病主于火”的理论值的我们学习与思考,并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

猜你喜欢
脾经医家藿香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藿香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有口臭用藿香煎汤漱口
有口臭用藿香煎汤漱口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调好脾经身体棒
常推脾经孩子不挑食
最方便的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