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思均 (黑龙江省乡村产业发展中心)
(一)建设农业强省的根本举措。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手段。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农村新兴业态,推动我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为抓手。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工商资本向农村流动,促进人才技术向农村集聚,推进黑龙江省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以“塑形铸魂、标本兼治”为引领,标本兼治树新风,多措并举塑新貌,协同发力兴善治,打造黑龙江省生态宜居和谐美丽家园。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3800万龙江儿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将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短短几十年时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向世人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奠定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极大调动黑龙江省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建设现代化新龙江的历史任务。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按照黑龙江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全省发展思路,提高政治站位,在重构产业、重组要素、重聚动能、重塑环境,推进经济、城市、生态、体制、社会治理“五个转型”等方面,奋力走出产业结构更优、体制机制更活、内生动力更足、承载能力更强的新路子,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培养农村党员领导干部能力素养。坚持从严管党治党,持续改进作风,以斗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一刻也不放松地营造风清气正的龙江政治生态环境,注重黑龙江省农村党员领导干部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素质本领,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把更多能干事、想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调整到适合的岗位上来。激发农村市场活力。在全省经济格局中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坚持质量第一,突出效益优先,向经济建设聚焦发力,全面深化改革,从优化要素配置上挖潜增效,激发农村市场活力。
(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不足。农地流转期限短且不稳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稳定的预期,很难进行中长期的规划和经营。土地规模流转价格普遍高于农户间的分散流转价格,并逐年上涨,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临困难。农地经营资金缺口大且贷款难。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用途多元化,除了需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外,还需要建设晾晒、烘干、仓储、保鲜、冷冻等设施和购买更多农机设备,因而生产经营资金需求量比普通农户大得多,但由于缺乏抵押物或者抵押物不符合要求,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贷款。农地经营风险相对集中且灾后损失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经营规模大,生产经营投入多,面临的市场和自然风险更加集中,如果农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或遭受自然灾害,经济损失更大,恢复生产更加困难。特别是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经营的耕地多是流转普通农户的承包地,在成本支出上要比普通农户多一项高额的转包费,单位面积耕地的经营收益相对要低。
(二)农村存在不同程度的失序现象。生产失序。目前农村无法组织集体活动,而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用基础设施如水利工程具有集体性质,单个农户无法承担,需要集体行动。集体行动的缺失导致共同生产设施愈发老化破旧,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影响农民农业生产,应尽快修复共同生产设施,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生活失序。留守儿童、留守孤寡老人逐渐失去来自家人和邻居的关爱,缺乏“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等相互关照的邻里关系,失去了“讲理,讲人性、讲面子”等互让互谅的相处方式,市场化的“流动餐馆”、“一条龙”服务让“红白喜事”愈发商业化,少了人情味。
(三)农民收入偏低且稳定性差 农民收入不稳定。黑龙江省农民收入没有像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有正常的刚性增长机制,不会一直增加。受农产品价格下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可能会出现下降。因国家临时玉米存储收购价格下调,我省玉米种植户户均年收入减收3300元左右,人均年收入减少1100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差距拉大。近年来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数差距在逐渐缩小的同时,绝对数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从2010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相对数差距逐年缩小。2014年以前已连续12年在3:1以上。2014年首次降至3倍(2.92:1)以下,现在的相对数差距2.9:1还是很大,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5:1的水平。
(一)坚持党管“三农”,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成立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统筹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全省各级按此体制调整,将工作目标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奏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主旋律;将工作领域从抓农业迅速转变到抓农业农村并重上来,统筹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牵头组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推动乡村文明建设。落实落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全面提高新时代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持续推进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大力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深化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健全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微腐败惩处力度。
(二)打造过硬人才队伍。一直以来,黑龙江省注重不断优化“引、育、用、活”为一体的“三农”人才建设发展体系,为打造新时代龙江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大力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素质提升行动,注重选配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有成人员回村任职,主要通过四个主要方面,打造过硬乡村振兴队伍。引聚活力汇人才。党委政府要积极搭建平台,主动帮助涉农企业解决引才难题,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多渠道开展人才招引。强化本领育人才。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结合各地区农业农村实际,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龙江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重我省“农二代”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其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新生队伍。要积极实施农创客“领航”计划和农创客示范基地建设,激活农村青年创客的活力,要注重培育农村电商精英。优化服务用人才。建议组建黑龙江省农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旨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开展乡村振兴“师傅带徒”项目,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和技艺传承。营造氛围活人才。建议打破学历职称界限,将更多有特殊才能且对乡村振兴有贡献的“三农”人才纳入地方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范围,营造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留住黑龙江省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优秀人才。
(三)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按照“减玉米、稳定并适当增加水稻、增加大豆杂粮、扩草蓿和果蔬”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和高效经济作物生产,推动由单一粮食种植向粮经饲三元结构协调发展。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放大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黄金奶牛带优势,在松嫩平原第一、二、三积温带建设高淀粉、高赖氨酸优质玉米产区;在松花江嫩江沿岸、三江平原地区建设优质水稻产区;在第三积温带下限和第四、五积温带建设优质大豆、马铃薯、小麦、酒用高粱、汉麻产区;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建设优质牧草、杂粮、杂豆产区;在大小兴安岭和东部丘陵地区发展食用菌、浆果、中草药等特色经济作物;在城市周边和沿边县(市),发展设施农业,扩大棚室果蔬、花卉生产;建设非转基因大豆生产保护区,提高大豆生产和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完善绿色有机食品标准体系,突出抓好高标准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加快绿色食品产业融合。做大做强绿色水稻、专用食用大豆、乳品、肉类、水产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复制“鱼稻”、“鸭稻”、“蟹稻”、森林有机食品等生产模式,培育一批有特色、规模大、叫得响、信得过的绿色食品品牌。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龙江农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把最严监管打造成黑龙江省农产品对外营销品牌。努力实现数量增长与质量效益并重、物质要素投入与科技创新并进、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加快促进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当前畜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持续深化黑龙江省的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唱响质量兴牧主旋律,稳步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按照“扩总量、提质量、拓市场”的要求,继续实施“两牛一猪一禽”工程。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提高全省畜禽养殖规模化比重。加快畜禽良种化进程,严格饲草饲料标准,加强养殖环节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现代畜牧业发展质量。积极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建设,提高疫病防治能力。实施产业联盟发展战略,推动粮变肉、草变乳过腹增值,努力建设畜牧强省。提高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使其成为黑龙江省振兴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争取形成高品质的生鲜乳、猪肉和禽蛋生产能力。
(四)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环境优美,百姓生活安心舒心。我们要让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发挥最大优势,既做到合理利用,又不过度开发;既要保持原生态,又要创造经济利益;既要按照发展总体规划,加大乡村生态保护力度,又要扩大宣传覆盖面,让更多的人知晓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污水专项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的守护者,既要懂得“守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更要领悟生产、生活与生态是一个天然的有机体,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完善乡村生态功能,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富饶。抓好政治文明建设。只有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乡村政治生态环境,老百姓才能真正地享受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因此,必须加大乡村综合治理力度,开展打黑扫恶雷霆行动,还老百姓一片幸福安宁,还龙江乡村一片政治上的“绿水青山”。当前,既要依法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刑事犯罪,突出打击为“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职务犯罪,又要惩治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黑恶分子和腐败势力。不仅要针对基层黑恶势力进行专项严打,还要让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实现常态化,让“严打”变“常打”,让乡村处处呈现一派春和景明、政通人和景象。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只有让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火起来,才能顺利实现龙江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为此,要将精神文明植入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立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遵纪守法,又要通过建立和丰富百姓大舞台等多种形式,让传统戏曲、小品、歌曲等讴歌新时代的艺术精品走进农民家庭、走进农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