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琴霞 姜伶俐 柳 洲 彭 垒 王 鹰 吴建发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多见于30~50岁妇女,近年来,发病年龄呈逐渐年轻化趋势[1-2]。肌瘤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包括子宫和子宫肌瘤切除术,考虑到子宫对维持女性生理活动的重要作用[3-4],目前更倾向于子宫肌瘤切除术。研究[5]显示,子宫肌瘤切除术后1、3、5和8年的肌瘤复发率分别为 11.7%、36.1%、52.9%和84.4%,可见术后复发的严峻性。因此,如何控制子宫肌瘤的术后复发是当前治疗研究的重点。研究[6-7]显示,激素水平异常是子宫肌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干预激素异常可预防患者术后的复发。近年来,临床医师应用性激素或其类似物抑制肌瘤生长,显示出优异的疗效,如米非司酮、孕三烯酮、醋酸亮丙瑞林,目前这3种药物应用于患者术后复发预防的研究均有报道,但是关于3种药物间的疗效比较报道极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宫肌瘤切除术后患者应用米非司酮、孕三烯酮、醋酸亮丙瑞林治疗预防肌瘤复发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市周浦医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于女性月经干净后3~7 d手术,术中取出所有肌瘤。根据药物治疗选择,分为对照组(未服用激素类药物,n=40)、孕三烯酮治疗组(服用孕三烯酮,n=24)、米非司酮治疗组(服用米非司酮,n=36)和醋酸亮丙瑞林治疗组(注射醋酸亮丙瑞林,n=32)。4组对象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和血红蛋白水平、孕次、肌瘤大小和数目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子宫肌瘤者;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近3个月内未使用激素相关类药物治疗肌瘤者;④子宫及其附件无其他合并肿瘤者;⑤无严重并发疾病,如恶性肿瘤或严重肝肾疾病等者。本研究均获得了患者的知情同意,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证(2017-C-033-E02)。
1.2 方法
1.2.1 给药 对照组:术后不给予任何药物辅助治疗;孕三烯酮组:术后口服孕三烯酮(华润紫竹药业,批号100115),每周2次,每次2.5 mg,连续3个月;米非司酮组:术后服用米非司酮(华润紫竹药业,批号101215),每天1次,每次12.5 mg,连续3个月;醋酸亮丙瑞林组:术后1周皮下注射醋酸亮丙瑞林(北京博恩特药业,批号191107),每次3.75 mg,每4周1次,连续3个月。
1.2.2 手术方法 手术方法及步骤严格按照上海市妇科手术操作规范进行。手术步骤:全麻成功后,腹腔镜常规操作进入腹腔,检查盆、腹腔情况,子宫肌瘤分布及数目。首先,予垂体后叶素6 U稀释后,注射于肌瘤较大的子宫体部,然后,先用单极电钩,边电凝边切开子宫浆肌暴露瘤体,接着用抓钳与一弯钳联合钝性分离肌瘤的假包膜,肌瘤转完整的将肌瘤取出,并放置在子宫直肠陷凹。必要时以双极电凝肌瘤基底部出血点。予可吸收线全层连续缝合瘤窝,直至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最后,将肌瘤绞碎,取出,送病理检查。
1.3 观察指标 4组对象均于子宫肌瘤切除术后第3、6、12个月进行随访,空腹抽取肘前静脉血3~4 mL,行血常规,进行FSH、LH、E2指标的检查,同时行阴道B超,观察子宫大小、有无肌瘤复发情况,其中子宫体积V=4πabc/3(cm3),公式中a、b、c分别代表经阴道超声测量子宫的三维径线,子宫肌瘤术后复发以术后第3个月新发现子宫肌瘤(直径>1 cm)者,并经由阴道超声、妇科检查或其他手术证实为准。
2.1 药物治疗后患者子宫肌瘤复发情况比较 随访第3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肌瘤复发;随访第6个月,对照组患者出现肌瘤复发4例(10.00%),孕三烯酮组2例(3.85%),米非司酮和醋酸亮丙瑞林组未见肌瘤复发;随访第12个月,对照组患者出现肌瘤复发11例(27.50%),孕三烯酮组4例(16.67%),米非司酮组3例(8.33%),醋酸亮丙瑞林组1例(3.13%)。与对照组相比,米非司酮组和醋酸亮丙瑞林组患者复发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2,P=0.031;χ2=7.605,P=0.006)。
2.2 药物治疗后患者子宫大小比较 3组治疗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子宫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药物后,子宫体积随时间的推移有下降趋势,且不同时间点子宫体积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因素对子宫体积变化有交互作用(P<0.05)。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发现,醋酸亮丙瑞林组患者子宫体积小于孕三烯酮组和米非司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4组对象治疗后子宫大小比较
2.3 药物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3组治疗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药物后,血红蛋白水平随时间的推移有上升趋势,且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因素对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有交互作用(P<0.05)。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发现,醋酸亮丙瑞林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孕三烯酮组和米非司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4组对象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2.4 药物治疗后子宫肌瘤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较 3组治疗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FSH、LH、E2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药物后,FSH、LH、E2激素水平随时间的推移有下降趋势,且不同时间点FSH、LH、E2激素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因素对FSH、LH、E2激素水平变化有交互作用(P<0.05)。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发现,醋酸亮丙瑞林组患者FSH、LH、E2激素水平高于孕三烯酮组和米非司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6。
表4 4组对象治疗后FSH水平比较
表5 4组对象治疗后LH水平比较
表6 4组对象治疗后E2水平比较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但严重时可引发复杂的并发症[8-10]。腹腔镜手术治疗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11],是临床肌瘤切除的首要选择,但患者术后还需辅以药物治疗,预防肿瘤复发。目前,临床应用的常规药物有米非司酮、醋酸亮丙瑞林、孕三烯酮[12-13],虽然这3种药物在子宫肌瘤切除患者中的应用均有报道,但3者间的疗效比较少见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3种药物预防肌瘤复发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应用这类药物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未辅以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肌瘤复发率高于药物治疗组,治疗组患者子宫体积大小及性激素水平在经药物治疗后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而血红蛋白水平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表明3种药物在治疗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患者均有优异的效果,与先前研究[14-16]结果相符。
本研究结果显示,至随访第12个月,3组治疗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情况,但醋酸亮丙瑞林组患者的复发率最低,只有3.13%,在子宫体积大小、血红蛋白水平、性激素水平方面,醋酸亮丙瑞林组患者同样表现出最佳的治疗效果,表明醋酸亮丙瑞林在治疗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患者的疗效最佳,可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醋酸亮丙瑞林在短期治疗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患者均有显著疗效,长期预后疗效对比显示,醋酸亮丙瑞林的治疗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