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梦情 汪玉莹/苏州大学文学院
苏州方言中存在翘舌音,但其由来和具体分布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揭示。本文利用实地考察得到的语音信息,从方言地理学的视角进一步剖析翘舌音在苏州方言中的发展演变情况和地理分布。
目前涉及苏州话平翘舌音的研究并不多。1928年赵元任先生《现代吴语的研究》里提到,苏州话有新旧派之分。到了叶祥苓的《苏州方言志》(1988)中说:苏州城区旧派能区分[ts]、[tʂ],但目前旧派非常少,除评弹演员外,要想找一个旧派发音的人,真是可遇不可求。”[1]可见,早在上世纪20年代研究者就已发现苏州话中存在翘舌音,60年代左右,廖序东、袁家骅等人认为当时苏州城区方言中的[ts]组已并入[tʂ]组,不再区分平翘。
80年代叶祥苓对苏州郊区方言进行实地调查,指出“郊区和吴县有二十多个乡能区分组和[tʂ]组”[2]。苏州各地方言的音韵系统大多有文献记载,从中我们也可窥见翘舌音的粗略分布,《江苏语言资源资料汇编》的第五册苏州卷记录了苏州城区、吴江、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六个方言点的音韵系统情况,指出常熟“[tʂ tʂh ʂ ʐ ]的发音部位比北京话略靠前,同时带有明显的圆唇作用”[3],张家港老年“古知系字有一部分读卷舌音,也有点像龈后音,另一重要特征是圆唇。哪些字读卷舌音规律不明显,知庄章三组都有,章组最多,庄组最少”,而青年“跟老派比,卷舌音位置靠前,接近龈音”[3]。
方言地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解释共时方言的地理分布差异。正如赵元任所说:“语言不是固定的,一代一代都不同。时代的不同往往反映出在地域上的不同”,[4]现存对苏州城区和郊区的方言研究肯定了翘舌音现象的存在,本文将基于方言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平翘舌音在苏州方言内部的分布进行调研,进一步探讨苏州方言平翘舌音的地理分布和演变情况。
1、地点
本文选取吴江、吴中、相城、常熟、昆山、太仓、张家港作为方言点。姑苏区即旧城区,已经不分平翘,故未设立方言点;无锡、上海与苏州毗邻,人员交际上的往来也可能对苏州地区的翘舌音产生影响,因此又将其加入。
2、年龄
分别从老、中、青三个年龄层选取发音人,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发音人的发音情况来探寻演变规律。本次调查共选取发音人45人,其中青年段(45岁及以下)29人,中年段(46岁—64岁)8人,老年段(65岁及以上)8人。
本文选取的发音人皆是苏州地区本地人,能够说纯正的当地方言,同时尽可能多的选取发音人,辨析例字是否读翘舌音,以避免偶然因素。
从声母合流规律及现有文献资料来看,翘舌音一般出现在知庄章组,呈现出知二庄、知三章的两分对立,因此选择16 个例字以供研究,分别为:站、撑、茶(知二组),张、超、除(知三组),皱、生、事、插(庄组),章、出、船、书、熟、制(章组)。考虑开合等韵摄因素对声母演变产生的影响,选取知三章组35个例字:车、猪、书、制、税、知、纸、追、槌、垂、水、超、招、抽、周、陕、沉、深、展、扇、转、专、陈、真、椿、春、张、唱、厂、征、蒸、郑、成、中、钟。
相对而言,苏州郊区乡镇以及与无锡上海的中间地带由于历史地理因素,语音的演变较为缓慢,较大程度保留了一些早期语音材料。但近年来地区间频繁的交流接触造成语音成分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交叉分布的混乱态势;其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方言语音的反应稳定程度也存在差异,造成了对翘舌音分布进行区域划分的困难。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综合判断的方法,找出翘舌音出现次数较多的声母,统计各调查点之间的接近程度,依据接近程度的百分比进行具体判断并划分区域。本文选取5个差异最明显的声母并统计翘舌音情况的百分比,结果详见表1(“—”表示无翘舌音情况):
据表1结果,综合地理位置分析,吴中、吴江地区虽亦有翘舌音出现,但比例并不高,可立为西南区;东部太仓、昆山及邻近的上海,几乎没有翘舌音出现,可立为东区;地处北部的常熟地区翘舌音最为突出,虽然无锡周边、张家港、相城三地的翘舌音频率并不如常熟,但高于太仓、昆山等地,因而将其与常熟一起立为北区。由此可分为:
表1 部分声母苏州地区翘舌音分布表
北区:常熟、无锡、张家港、相城
西南区:吴中、吴江
东区:太仓、昆山、上海
三个分区的翘舌音分布仍然呈现出些许差异。分区间语音的渗透现象其实体现了语音演化的地区不平衡,而普通话是近年来最强大的统一化推手。下文将重点讨论二十世纪至今几次重要的语音演变。
1、从翘舌音[tʂ]到平舌音[ts]的转变
方言是一个动态系统。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赵元任就指出:“在苏州(旧派)把知照的三等字读如国语的舌尖后音,以辨知兹招糟。”[5]“‘j’系字(张、穿、船)老年人大都能跟‘tz’系字辨。讲究唱曲的也辨得很清。年轻人只有少数能辨。”[5]可见二十世纪初的老派音和戏曲唱词将照三(章)组字读成翘舌音,后来新派音才将章组字读成平舌音。丁邦新认为“卷舌读法大概保存了较古的面貌”[1],理由是其沿袭了中古时期的读音,反映的时代更早。
苏州城区比郊区更早完成从[tʂ]到[ts]的转变。袁家烨在《汉语方言概要》中指出,由中古音知照组三等变来的读翘舌音,由知照组二等变来的读平舌音,“市区一般已经不能分辨,只郊区吴县南部还保持区别”[6]。对调查中的中年人群进行观察,除北部常熟话外,其他区平翘舌音区别已经很小,可见至二十世纪中后期,苏州话基本完成了从[tʂ]到[ts]的转变。
2、普通话的强势影响下苏州方言翘舌音字复现的新趋势
近年来翘舌音复现的趋势与普通话关系密切。来自常熟的费某将“张除出书熟”发成翘舌音,来自无锡江阴的周某将“超除皱出船书熟”发成翘舌音,而他们的父辈却没有这种情况。我们根据上文得到的分区,选取三个例字,按照三个年龄层来划分,来说明不同年龄层人群的发音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平翘舌读音差异
九十年代生人读翘舌音的占比最高。青少年自小接触普通话,几乎与方言习得同步,因而导致普通话对方言的语音熏染。在本次字音调查中,青年人对一个字音吃不准,根据直觉来反应,这实际上体现了普通话音对他们思维的影响。近年来苏州周边地区的外来人口迁入,带来了各种方言,造成了混杂的语言环境,但普通话的影响无疑是最强势的。
翘舌音的地区分布虽然情况复杂,但大体上仍然可以分为三个区,以常熟为代表的北部地区翘舌音的出现频率最高,而以吴中、吴江为主的西南地区有部分翘舌音,东部靠近上海的太仓、昆山一带则几乎不存在翘舌音。本次调查采集的样本不够密集,结果亦不够精确,后续研究会对各区进行更加系统的调查。从历时角度看,翘舌音经历了衰弱—复现的过程,在普通话的影响下,可能成为未来苏州方言的一个语音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