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城市文脉 讲好中国故事

2020-12-24 10:48赖小琴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自信形象

赖小琴

摘  要  地方媒体的职责是讲好当地故事。西江日报充分挖掘肇庆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开设“府城考古”栏目,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和手段,把握好时度效,多方式多角度多形式把肇庆市的历史文化传播到国内外,树立良好城市形象,进一步树立地方自信、中国自信。

关键词  府城考古;历史文化;时度效;形象;自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5-0075-02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迫切需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为地方党报,落到具体实际工作中就是要立足本地实际,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所在城市的故事,树立城市形象,传播本土好声音[1]。笔者以参与主创的广东省肇庆市党报西江日报全媒体栏目“府城考古”为例,探索城市党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期为其他地市同行提供借鉴。

1  挖掘本地丰富历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肇庆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肇庆古称“端州”,是珠江三角洲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之一,有“中国砚都”之称。曾是西江流域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既是岭南土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交汇处。1994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充分挖掘肇庆这座历史文化富矿,是地方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自信、肇庆形象的极好方法。

西江日报社历来注重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近年来肇庆大力实施府城保护与复兴工程,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对历史文化进行更深度的挖掘和传播十分必要。故此,2019年12月31日,西江日报社在旗下《西江日报》、西江日报App、西江网、西江网微信公众号开设“府城考古”栏目,通过充分挖掘肇庆悠久历史文化,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在服务好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同时,讲好肇庆故事、树立肇庆自信。至2020年7月以来,已经刊发近20期,首批报道主要关注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区古建筑,受到市民热切关注,大量市民通过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平台表达感慨与对肇庆历史文化的热爱。

2  精雕细琢讲好故事

讲好肇庆故事,要讲清楚肇庆“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问题。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肇庆故事的目的之一是要讲清楚肇庆“从何处来”。“云深不知处,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没有媒体的报道,很多生活于此的市民不知道在城市某个不显眼角落里的老建筑,可能曾發生过惊天动地的故事。“府城考古”栏目的创立就是要向肇庆人、广东人、中国人、外国人讲述肇庆的过往。

肇庆昔日的辉煌怎么讲?主创人员决定,第一批报道得从市民身边的城区古建筑讲起,于是开辟了子栏目“历史建筑篇”。

1)走进古建筑。肇庆建城于西江之畔,在陆路交通还不发达的古代及近代,是南中国沿海城市进入大西南水路必经之地,历朝历代留下了宝贵的古建筑,如屹立千年的宋城墙、风雨百年的肇庆饭店等。这些古建筑怎么来的?属于谁?走出了什么人?与哪些人有渊源?市民不知道,或知道不多,讲述这些建筑的来龙去脉、未来发展,走进古建筑,聆听它们的历史的脚步,写下它们的故事,对传承肇庆历史文化尤为重要。如肇庆饭店,已经成为一座荒废的旧楼,但在百年前,它却是肇庆最豪华的酒店,曾打算接待孙中山先生。这座古建筑“从何而来,要到哪去”牵动着市民的心。

2)翻遍故纸堆。人们总是对未知的过去充满好奇,但对普通市民而言,他们无暇深究街头巷尾这些破砖烂瓦的过往。作为本土记者,挖掘、报道这些历史故事是职责所在。在“府城考古”栏目中,记者走进图书馆、档案馆、史志办、社区等,想尽办法寻找与这些建筑有关的人和事,力求讲好故事、填补历史记录空白,并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引起读者的兴趣。如在报道曾经被称为“粤西第一楼”的倚岩茶楼时,记者多方挖掘,发现在旧址内仍有人居住,经过软磨硬泡最终得以进入,结合专家采访,对倚岩茶楼是否重建、重建后对府城复兴有何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做到既钻研过往、也思考未来,引来市民热烈讨论,仅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报道,阅读量短时间内就突破一万。

3)走访亲历者。要知道这些建筑的过去,还得了解它们的现状、探讨它们的未来。记者根据线索联系上这些建筑的见证者或所有者的后人,以期通过他们的讲述,知道一个更立体的故事。比如肇庆饭店,记者找到了当年这间店的租客,获得了一段鲜活的故事。对于肇庆饭店的未来,记者还采访了文史方面的专家,解决古建筑“向何处去”的问题。有人建议要修旧如旧,做成特色街区,有人建议政府要加强保护,以供后人参观学习。

4)内容众筹。这系列文章刊发以后,在报纸读者及网友中引发强烈反响,古建筑的人和事渐渐“浮出水面”,有热心读者主动提供更多线索与故事。如肇庆饭店原主人的后人,记者多方努力都找不到,但报道刊登后,其远居澳门的后人主动联系记者,讲述更多的故事,于是记者再次深入采访,挖掘到一些关于肇庆旅店的更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作为后续报道刊登,这不仅是对第一次报道的补充,也进一步解答了读者或网友的疑问。

5)激发讨论。古建筑大多默默地守在城市一角,群众平时对其习以为常,关注度并不高,如果只是依旧惯常做法报道历史,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为了有所突破,记者在采写时,特别注重结合肇庆府城复兴与保护工作的推进,展现古建筑的新动向吸引读者。比如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肇庆古城墙的保护与修复报道中,记者采访时发现学术界对城墙是否该全面修复、修复成宋式风格还是明清风格一直存在争论。于是,在讲述历史、介绍城墙的重要文物价值的同时,记者将修复风格的争论焦点抛出,展现各方说法、目前做法等。果不其然,报道发表后,引来众多市民关注并讨论,纷纷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  全媒体齐发力

融媒体改革近年开展得轰轰烈烈[2]。西江日报社也不甘人后,在进行大刀阔斧的媒体融合发展改革后,记者已经不再是分文字记者、图片记者,而是变成全媒体记者。在“府城考古”栏目中,记者从信息的采集到发布,都变得更快速、更全面、更立体。不仅信息采集手段和形式多样,发布也变成了多种媒体全方位。

1)全媒体采集。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除了纸和笔,记者还注重进行多媒体信息采集。如在报道肇庆旅店过程中,记者充分运用各种信息采集工具,比如拍照片、视频等,力求做到“有图有真相”,做到“有人有现场”。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尽量保留人物讲故事的过程,真实记录讲述者的喜怒哀乐,增强对读者或观众的感染力。

2)全时发布。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西江日报社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求记者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把采集到的素材传到各类新媒体的编辑部,如客户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能独立成故事的文字、图片、视频,会进行即时发布,以求第一时间吸引受众注意,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遇到重大突发新闻,还会进行现场直播。

3)把握好“度”。除了讲究时效,各种媒体采编人员还要把握好“度”,以求取得新闻传播的“效”。新媒体编辑根据记者发回来的与古建筑相关的题材,根据新闻性的大小、社会影响的大小,把握发布的时机、频率、篇幅、媒体形式等。如《“逆行者”黎佩兰:肇庆名医战鼠疫》一文,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报纸等同时发力,各种媒体阅读量空前高涨,频频被转发,还引起了微博“大V”的关注,接力转发后阅读量超过100万,在“效”上有了新突破。

4  小结

在今后的工作中,栏目除了进一步挖掘古建筑的故事外,还会对肇庆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出土文物等进行挖掘传播,持续保持热度,讲好肇庆故事树立肇庆自信,为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自信做出地方媒体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姚旭,展姿.讲好中国故事 塑造国家形象[J].新闻爱好者,2017(2):79-81.

[2]翟惠生.深挖文化内涵讲好“足尖上的故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54-55.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自信形象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