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2020-12-24 18:34操龙德赵天宇
关键词:工科工程发展

操龙德,赵天宇

(安庆师范大学 电子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1]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电商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培养适应新经济下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新工科建设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已达到全国高校总数的95%以上;工科在校生人数约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1/3。因此,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地方高等院校如何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工程技术人才,加速地方高校自身转型发展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当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式和创新式发展的重要抓手[2]。但地方院校因受历史、区位、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在具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发展理念固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地方院校在办学发展理念上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省属地方高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的意识不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交流不紧密。二是受评价机制的约束,地方高校仍把主要精力放在复制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上,以建设专业“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不少地方高校都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办学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创业是极少数学生的事情或是学生毕业以后的事情,未从高校的社会责任层面予以思考和加以重视,实习实训等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在教学中仍处于被矮化状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在管理体制、建设思路和举措方面存在短板,导致教育成效不足。

(二)资源供给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以优良的师资、充足的经费和丰富的实践平台等关键资源进行有效支撑。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高校获取资源的能力各异。部分地方高校在办学经费、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地方高校在教育资源的供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方面严重失衡,在多元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往往无法取得期望的结果。大部分地方高校虽然都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但因创业项目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创业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这些都阻滞了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

(三)课程体系不全

目前,各地方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大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课程教学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权威统编创新创业教材,尤其是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教材更是匮乏;二是课程教学方式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实习实践环节缺乏;三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联系不强,重专业知识轻通识教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不够;四是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之间关联度不高,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并没有根据专业的特点做好内容上的设计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形成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两张皮的现象,以致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创新创业教学活动中因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支撑与依托,使得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失去了“源头活水”。

(四)优质师资匮乏

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严重匮乏,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专任教师少,大部分以兼职教师为主;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低职称人员多,高级职称人员少;专任教师缺乏实战经验。

二、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3]。新工科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为地方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一)培养目标契合

新工科建设是为应对新科技、新业态和新经济而改革探索出的工程教育新范式,旨在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社会沟通和经营管理技能的工程应用型人才[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主动对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工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5]。由此可见,新工科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高度契合,其目的都是着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全面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培养模式互补

我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发布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6],该标准要求毕业生应具备工程实践经历、产品设计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强调形成工程教育基于结果导向、项目导向、问题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发布的新工科建设指南中,将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构建完善的“创意-创新-创业”工科人才教育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广泛搭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综上,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形成互补。

(三)教学资源共享

“新工科”建设明确提出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产业化学院、创业孵化基地和专业化创客空间,聚集行业、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优势资源,搭建集教育教学、实践培训、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共享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人事考核评聘制度和内部激励机制,探索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由此可看出,新工科建设不仅在政策层面给予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也从实践教学平台资源层面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保障。

三、地方高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优化

(一)注重理念引领,消除认识上的误区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解决产业升级和就业难的经济社会问题,它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政府为主导、驱动和监控,具体由高校组织实施。这一特点易让人们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企业家、创业者;将创新创业教育当成促进就业的手段;专业教育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互脱离;重在校教育,轻终身教育;更多地关注硬件建设而忽略了文化建设。导致产生这些认识上误区的原因主要是对创新创业的内涵认识不到位。因此,应逐步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方可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二)注重模式创新,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引导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由学科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的转变,以新理念、新模式、新质量、新方法重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实现两者高度融合发展。

一是理念与目标相融合。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融入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形成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彰显现代工程教育的文理交融、协同创新、政产学研互补新特征。二是课程与项目融合。课程是知识传授的载体,在进行课程方案设计时,既要体现专业特色又要彰显创新创业的内涵。通过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将专业课程项目化,实现课程与项目融合,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教师与“工程师”融合。高校专任教师偏重于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实战经验缺乏,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娴熟的操作技能和现场问题处理能力,但缺少课堂教学训练。通过建立校企协作平台,推动高校教师“走出去”,企业技术人员“引进来”,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创业指导教师为主体的指导团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

(三)注重分类指导,促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地方高校要借助“新工科”建设机遇,审时度势、超前谋划,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培养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一要遵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分类发展并不是各高校可以脱离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另起炉灶,各自为阵。应当遵循“四个回归”[7]的理念,重点放在内涵式发展上,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这就要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标准和模式等方面必须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找准定位,细化方案,彰显自身的特色。

二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当前,我国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理念落后、评价标准单一、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度不高、经费投入不足和政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把思维创新、观念转变放在首位,为地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具有滞后性特征,只有转变思维,创新模式,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变轨超车,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要着力培养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要增强“三个意识”,精心研究区域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把人才培养聚焦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上,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通过产学政研联合攻关,共同探索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资源,共建实训实习基地与实验室、联合培养培训“双师型”师资,联合开展项目攻关等,积极构建工程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责任共同体。

四、结语

新工科建设为我国地方高校拓宽了办学思路和发展路径。地方高校必须聚焦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认清自身短板和不足,转变传统办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以抓新工科建设为契机,突破资源受限瓶颈,拓展挖掘新创业教育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此提升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加速自身转型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工科工程发展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