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萍
(皖江工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互联网+”时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伴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应运而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中开展协同学习、个性化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信息获得与加工能力、自我提升能力等[1]。翻转课堂的兴起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极大关注,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翻转课堂也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目前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还处在初步的实施阶段中,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对开展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意义认识不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实际行动力及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1]。然而在现实中部分学生参与思政课翻转课堂只是为拿学分、通过考试,没有通过翻转课堂提升自身素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意识。对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开展思政课翻转课堂,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为了教学改革而改革,对开展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这样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必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是没有处理好思政课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关系。翻转课堂固然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在实际操作运行中,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来精心设计安排教学流程。在具体实施的每个步骤,都包含了教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备课。从梳理教学内容,到教学安排设计,到熟练掌握、运用软件操作技术,到运用网络录制视频,到从众多的教学视频中挑选合适的幕课、微课,再到最后整理学习资料、课件、作业、相关参考资料等等,环环相扣才能够完成1~2个学时的教学内容。对于一门几十个学时的思政课来说,教师要花上多于传统教学模式数倍的精力,长此以往教师将疲惫不堪,对教学改革的热情也会持续减退。同样,学生在课前也要花一定的时间看教学视频,完成任务单,阅读相关学习资料,几次学习之后,学生也逐渐失去了新鲜感,他们认为思政课这样学实在是太折腾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把时间花在高等数学、英语和专业课上。过于频繁的翻转课堂成本过高、收效不大。
翻转课堂特点之一是实现了教学手段多样化,如视频教学、小组讨论、演讲展示、师生面对面授课等。但过度的多样化势必会导致零碎化,有些教师认为高科技的手段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于是想方设法运用声、光、电等技术,不惜让教学内容牵强服务于教学手段。这种做法显然是本末倒置了,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实际上它不能够使学生在心灵上有促动、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它打破了思政课系统性、整体性的教学架构体系[2]。因此,翻转课堂在思政课中某个章节可以翻转1~2次,不能过多使用,其应成为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二者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三是教学反馈与评价力度不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教师要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前任务单完成情况、课堂检测、课堂互动等方面。通过对每个章节的评价,教师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行为表现,进而对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说,更加突出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过多地关注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只评价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成绩,因而弱化了教学改革的创新性、探索性研究,对教学的评价也缺乏灵活多样的标准和机制,对教学改革持有被动、消极的态度。没有对评价的指标、主体、内容进行考核,不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这种缺少学习过程评价的环节是带有主观性的,是缺少理论依据且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关键是难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课堂组织管理。翻转课堂的组织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的。这个课堂便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的平台,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拓展视野、进行深度探究、解决疑难问题。翻转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要点就是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一言堂”模式。而探究性学习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这是组织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到该问题是否具有典型性和拓展性。典型性就是该问题是否为教学内容所涉及到重点问题。拓展性则要求所设计的问题能够带来不同观点的争论,从而引起学生发散性思考。同时,课堂小组的划分要注意考虑到学生的性别、能力、成绩等多方面因素,尽量合理搭配,以调动学生课堂互动和讨论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师生可以面对面地共同交流讨论,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双边积极性,也有利于形成探究、对话、交流、合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氛围,从而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
二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传统思政课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个体差异性,一味地照本宣科式讲解意识形态理论,学生听课积极性必然不高,隐性逃课现象有增无减。在思政课翻转课堂,师生共同解决问题。首先,各小组成员通过PPT、视频、陈述、辩论等方式表达小组的观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其中有一道思考题:关于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很多人持有“有限论”、“命定论”和“苦海论”的观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各个小组通过热烈讨论,积极踊跃发言,展示了每组成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辩论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已然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倾听者、引导者,教师通常在每组成员发言之后,在准确捕捉到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主流观点对其进行正确的点评和引导。这种良性互动的教学方式对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加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是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与其它课程一样,主要有两种方式,即: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果评价一般在期中或期末进行,通过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对思政课翻转课堂来说,过程评价应成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主学习、作业完成、出勤、上课表现、课堂互动等情况。还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即:学生是否对思政课提升了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及探索性学习的主动性,是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对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所以思政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更要考虑学生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3]。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主要考核其对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的设计与安排、课程资源建设情况、微课视频制作情况、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等。可从学生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及教师的课堂管理组织方面,考核评价教师的引导能力。从学生能否辨别真、善、美、丑,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思政课翻转课堂而言,教师对学生分析问题观点的评价不应唯一参照标准答案,而是要看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及其独到的理解能力与洞察能力。学生的看待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远比思政课本身的学科知识更为重要。人民的立场是否变得更真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否更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是否更虔诚了,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更娴熟了,应作为评判学生是否学好思政课的根本标准[4]。
综上所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5]。思政课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思政课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做好价值引导工作。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理直气壮地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正确认识和理性认同国家大政方针和主流价值。尤其要加强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时事政策的分析和研判能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体现思政课教学培养人、发展人的价值本质,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