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伟,陈德鹏,郑先友,程车智
(1.安徽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2.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它介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之间,主要研究城市空间环境和社会问题[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专业四年级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对建筑设计的拓展和综合。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可以给学生创造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课程学习环境,让学生以创新、实践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何韶颖等[2]以维度与尺度为切入点,构建了城市设计教学框架体系结构,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谢薇薇[3]以“人居环境”思想为指导,结合多学科特点,建立全面、多元、融合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从多角度解决城市综合问题。高源等[4]从学生疑惑与误区出发,提出相应应对措施。李冰心等[5]借鉴国外城市设计教学经验,针对城市设计教学不同阶段进行实践改革,形成新的城市设计课程模式。陈镜丞[6]通过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采取“A+T·CDIO”一体化设计,改革成效显著;罗明等[7]以CDIO为指导,通过“模块式”和“进阶式”实践教学,建立了一种知识与能力相互结合的培养模式。白梅等[8]从CDIO教学理念中提炼出四种培养模式,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进行锻炼。孙明等[9]针对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教学实践、选题构思、建筑设计和成果评价CDIO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安徽工业大学密切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指向,结合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CDIO模式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城市实际出发,实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有效衔接,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开放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行业生产需要的具有创新潜力的职业建筑师。
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城市设计选题范围较狭窄。城市设计相较于建筑设计,受时效、周期、文化和地域等因素影响更加强烈,导致实际项目很少。特别是有些城市设计选题不能让学生去现场实地调研,只是通过图片、图纸了解周边的环境、人文与历史等,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地域文化对设计的作用,往往都是在教师安排的设计任务书下开展工作。(2)有效课程时间不足。城市设计课程开设于大四第二学期,部分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还在为就业、升学作准备,使得城市设计课程有效时间逐渐减少,造成教学效果不佳。(3)建筑学专业学生受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等因素影响,课程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城市设计课程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从单体的城市设计转变为进行大体量综合性的城市设计难度较大。(4)理论课程、设计课程和实习课程相对孤立。传统的教学仅仅关注了这三类课程各自的纵向延续性,却忽略了三类课程的横向联系和时间上的延续性,造成学生学城市设计理论准备不足,疲于应付考试,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把教学过程分解为构思(C)、设计(D)、运作(I)、实施(O)四个不同的过程,具体内容包括设计选题、场地调研、理论研究、案例解析、设计草图、专题讨论、虚拟仿真、汇报答辩等教学环节。
1.设计构思(C)
选用真实的基地,给学生创造一个综合的实际环境。引导学生分组调研基地、分析环境,提出问题,为开展城市设计做准备。
学生在假期中开展城市调研,进行设计任务解读。学生在设计构思阶段需要提出城市设计方向,在教师组指导下扩展设计任务书,形成每组自身的城市设计特色。
指导教师组下发城市设计任务书,同时也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自由创作,以便学生自主探索,展示个性设计。每组学生对任务书中的设计条件做进一步细化与完善,扩展任务书,开展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设计。
2.设计实践(D)
城市设计课程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经过构思、基地调研和理论解读,再开展设计工作。设计初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设想,制定总体设计计划,阶段性成果公开汇报,教师组集体评讲。设计中期:小组开展城市设计相关的构思,小组集中讨论并汇报阶段性成果,教师组集体评讲。设计后期:完成城市设计总体框架,小组集中讨论并汇报阶段性成果,教师组一对一进行小组讨论指导。
3.设计运作(I)
专题讨论。将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开放空间景观专题设计单独列为专题讨论部分,强化前期理论讲授。结合设计院实际项目,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为更好解决城市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4.设计实现(O)
虚拟仿真。每组学生在完成设计后,利用Converse Earth三维GIS软件平台,通过三维交互的方式来展示城市设计的三维场景,模拟城市空间环境,进行现场实景模拟实验。通过软件模拟项目落成后的结果,考察设计方案的综合效果。学生根据城市设计方案与实际建成的效果差别,判断局部不合理之处,最后进行修改和完善。
综合答辩。各小组学生、教师组及设计院导师组组成城市设计团队需要经过三轮答辩。设计小组从城市问题出发,通过基地调研、理论分析、设计构思、模拟现实,完成城市设计的方案。教师组和设计院导师组综合评定成绩。
我校在城市设计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强调考察学生自主探索设计过程,专注于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设计类作业最终成果评分是城市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为提高评价的容观性,我校在城市设计课程中采取联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公开评图答辩评分由教师组和设计院导师组组成,指导教师组不参加本组学生答辩,设计院导师组成员担任组长,加强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同时尽量保证每小组的问题难度和数量基本平衡。城市设计评分分为指导教师组评分和答辩专家组评分两部分。
评价组从设计过程、阶段性成果、实践活动、课堂活动、专题活动讨论、自主学习、考勤、公开评图汇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平时成绩(考核评定指标)和最终成果(最终答辩)成绩各占50%。
答辩完成并不意味着城市设计的完成,还应做好政府管理者、设计院、学生等对城市设计的意见反馈工作,建立反馈机制,用以强化和改进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采用走访调研讨论、问卷调查和随机走访相结合等方式,收集反馈意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和完善。
把CDIO模式引入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是可行的,基于CDIO理念的基本要求和总体框架,逐步确立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体”“以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和“以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