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过程交互的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研究

2020-12-24 16:23张林影
关键词:英语翻译全过程课外

张林影

(牡丹江师范学院 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扩大、加深。翻译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翻译活动,以此让国人尽可能多地了解外部世界,同时将本国文化传播出去。因此,社会各界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本科专业认证提出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2018年4月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有关“外语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提到了“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1]。采取何种翻译教学法来实现翻译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提高高校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以解决供需矛盾这一突出问题成为高校翻译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全过程交互式教学法及其理论依据

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主要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以翻译技巧为中心的教学法或以翻译理论与技巧相融合的教学法;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全过程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认为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和情境[2],重视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翻译兴趣及翻译能力的培养。

(一)全过程交互式教学法的定义

交互式教学法是指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为完成教学任务发生的教与学的沟通、交流及相互作用的关系[3]。交互式教学法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已经有学者和教师对此进行过研究并应用于一些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但之前的研究多集中于课堂上的“交互”,笔者要讨论的是全过程交互式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与他人进行协作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 “情境”、“会话”、“协作”以及“意义建构”视为学习环境的四要素。全过程交互式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吸收了交互式语言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方法的优点,同时也吸收了维果茨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中相关论述后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全过程交互式教学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协作”与“会话”,是一种基于多媒体、网络、微信、QQ等各种现代技术和手段,通过课前、课上、课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交互作用而建构起的一种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的新型的教学方法。

(二)全过程交互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启发下,美国的帕林萨于1982年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交互式教学法,又在后期与布朗合作进行的阅读教学中对此教学方法加以实践、验证。然而在交互式教学法提出的初期,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模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帕林萨与布朗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实践发现,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对交互式教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维果茨基在其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中阐述了学习、教育、教师及其他成人的协作与儿童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维果茨基指出,儿童当前的智力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状况)与其潜在的智力水平(即在当前智力水平基础上,通过他人协助和自身努力所能达到的智力状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4]。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支架”作用以及同学的协作活动在学生翻译能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之后,帕林萨和布朗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专家支架”的教学方法。所谓的“专家支架”,就是指“专家”(即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要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架设起相应的学习“支架”。 “支架”就是教师在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基础之上,设法为其建构起的一种“构架”,以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所学内容[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建构的这种学习“支架”一般均是可调节的,而且是暂时性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变化,适时地对“支架”进行调整;如果学生达到了能基本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水平,即可以“自我支持”的程度,教师便可撤去“支架”。

二、英语翻译教学中运用全过程交互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全过程交互式教学法将多媒体、网络、微信、QQ等多种现代技术和手段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之中,顺应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对新世纪大学外语专业教学的要求和信息化时代对翻译人才实际翻译能力的要求。

(一)信息化时代翻译能力的重新界定

完成学业之后是否具备翻译能力是评判翻译专业学生从业能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学者对翻译能力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诺伊贝特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言转换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以及文化能力[6]。阿尔维斯和贡萨尔维斯则主张将翻译能力建立在译者对相关语言及其语用能力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认为翻译能力是由译者的翻译知识、翻译能力和翻译策略共同构成的一种能力[7]。刘宓庆则将翻译能力划分为五个方面,即译者的语言转换与表达能力、语言分析与语用能力、文化辨析能力、审美判断与表现能力以及逻辑分析与校正能力[8]。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根据中国翻译协会2017年发布的《中国翻译协会标准口笔译人员基本能力要求》,翻译活动要求口笔译人员除了具备传统的翻译能力——外语能力、口译能力或笔译能力外,还要具备语言文字处理能力、领域能力、研究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文化能力及技术能力等专业能力[9]。

综上所述,对于信息时代的译者而言,翻译能力显然已经超出传统的范围,需重新界定。信息时代的翻译能力包含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能力因素,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是译者对相应领域的语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及其它多领域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并加以运用的综合能力,除了上文提到的传统的翻译能力外,还要具备翻译技术能力。

(二)全过程交互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影响

全过程交互式教学法将多媒体、网络精品课堂、个人微博、微信、QQ等多种现代技术和手段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之中,师生及生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与协作,不再受时空限制。这种互动是建立在某种特定的教学信息与情感交流基础之上的,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由于全过程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及生生间心理层面的互动、交流与协作,因此,能够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心情愉悦,乐意并主动接受教师教授的新知识,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积极思考,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吸收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的的优点,关注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积极会话与协作。教师视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就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建构起关于翻译知识、翻译技巧以及对翻译知识和技巧灵活运用的翻译能力体系[10]。因此,相比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翻译教学方法,全过程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翻译知识体系的建构和翻译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三、全过程交互式教学法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开展全过程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观念都需作出相应的转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全过程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将传统英语翻译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一)课前“交互”

将全过程交互式教学法应用到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改变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地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备学生。开课前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每学期开学前,教师可以向其他任课教师及辅导员了解所要教授新班级的学情,与班级干部取得联系,并建立班级微信群或QQ群,在微信群或QQ群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现有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学生对即将开设课程的学习预期,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推荐与本课程相关的阅读书目、刊物或学习网站,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

其次,备教案。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准备授课内容。作为“专家支架”,在每次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可以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设计出一些“支架式”的问题,供学生课前思考或收集相关材料。例如,在讲授“习语翻译策略”这一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出如下“支架式”问题:如何定义习语?习语的范围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英汉习语翻译?学生可以在课前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上网搜索相关信息或与同学协作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整理,学生理清并拓展自己的思路,原本零散的知识得以系统化。

(二)课堂上的“交互”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 要求21世纪外语专业教学“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加强师生交互,改革灌输式教学方法[11]。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就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为了改革“唯考试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评价,可以为每门课程设置结构分,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笔者的做法是将30分平时成绩中4分作为期中测试分数,6分是作为两次小组语篇翻译作业的分数。其余20分作为课堂表现分。为了实现课堂中的师生交互,这20分采取零起点加分制,即课堂有效参与一次(例如较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较正确地翻译句子、段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等)得2分。为了杜绝个别同学平时不参与,临近期末时发现自己这部分没有得分,想通过最后几节课多参与多得分的情况发生,每节课加分的分值设置上限,最多不超过4分。学生需要整个学期的积极有效参与才能加满20分。采用了这种加分的激励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上的“交互”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首先,教师根据“支架式”理论创造“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及自主探究的热情。有了20分课堂表现分,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扭转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更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交互。例如,在讲授《广告语体的特点及翻译策略》这一新章节时,教师可以创造情境,通过图像、视频等多模态手段将教学任务加以呈现。可以在PPT中插入超链接,播放一段“优乐美”的广告视频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然后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优乐美’的翻译‘U.loveit’好不好?如果改为‘U.loveme’会不会更好 ?如果认为好,请说出好在哪里。”“广告语体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广告翻译可以采取哪些翻译策略?”等等[1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判。通过这种问答、评判的方式,促进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英语翻译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会话”,最终促成学生对翻译知识的建构。小组讨论是进行全过程交互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每学期会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两次语篇翻译作业,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做法如下:将一个班级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两名组长。组长实行轮流制。其中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同学利用课外时间对所要翻译的语篇进行讨论,对专业性较强或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最终形成小组译文,并将译文形成过程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最后连同小组译文一起提交。另一名组长负责制作译文的PPT,PPT中要标注出哪个部分是由哪位同学提供的译文,并在课堂上对译文及小组翻译过程进行讲解。鉴于组长的工作量较大,所以每位组长的最终得分是满分3分。其他组员的得分与各自小组的得分相同。第一组组长在课堂上讲解完本组译文后,其他两组同学可以对该组译文进行评论,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教师在小组讨论中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讨论加以指导、提示和启发,以使讨论能深入下去,不至于纠缠在无意义的话题上。讨论结束时,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组织其他两组同学根据译文质量和第一组同学在形成译文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为该组打分。两组得出两个平均分,加上教师的打分,三个分数再取平均值就是第一组成员的最终分数,并将此成绩记入到学生的平时成绩中,以此激励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实现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的“交互”。

(三)课外 “交互”

作为课堂教学的扩展与延伸,课外学习与实践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学生必须在课外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教师在课堂教授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将课堂上的“交互”拓展到课外。

首先,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与网络等现代技术,随时随地进行课外交流、会话与协作。精品课网站、微信群及QQ群、微博等现代技术手段为英语翻译教学创造了便利,教师可以通过以上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地与学生进行课外互动,为学生布置翻译任务,介绍翻译类兼职工作,增加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对于教师布置的课外语篇翻译,可以沿用课堂小组协作的做法,仍以课堂分配好的小组为单位,要求在各小组成员之间讨论教师布置的翻译任务,交流翻译心得,共同协商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长将各自所在小组讨论、研究后形成的最终译文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整理出来交给教师。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对译文进行评判,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统一作答。

其次,教师可以将对学生翻译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总结或自身翻译实践的经验与感悟等发表在自己的微博、朋友圈、个人网站或QQ空间里供学生借鉴与学习,也可以鼓励学生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之进行评论,甚至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以此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这种课外的学生与教师间的“交互”有助于增进师生感情,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翻译知识体系,最终达到培养并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

再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学生创建课外网络翻译课堂。借助该课堂向学生推介翻译名家、翻译新观点、新做法等,或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翻译论文和最新翻译会讯等,因为很多高端的翻译会议主题都体现了当今翻译界热点或前沿的话题。学生通过该课堂可以随时掌握翻译研究的最新动态与趋势,了解翻译研究的前沿,帮助他们开阔研究视野,拓宽研究思路,快速建构起自己的翻译知识体系,形成对翻译研究独到的见解。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英语翻译教学的课外“交互”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使课外“交互”成为可能,同时也为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迎合了现代教育理念,为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13],课外“交互”不受时空限制,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若能对其进行充分、有效利用,就一定能弥补传统翻译教学的不足,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全过程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法将英语翻译教学逐步从教师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中心教学模式[14],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全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顺应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提出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教学要求,能够弥补传统翻译教学的不足,提高翻译教与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对翻译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有效吸收,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和水平[15]。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全过程课外
土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问题与处理对策
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小满课外班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分析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