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青山教授“通腑调脏针法”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总结

2020-12-24 15:22:44矫俊东徐立光纪青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6期
关键词:通腑胃脘针法

矫俊东,徐立光 ,纪青山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临床中心,吉林 长春)

0 引言

慢性胃炎是一种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属于“胃脘痛”、“胃痞病”“痞满”等病的范畴。纪青山教授集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通腑调脏针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针刺取穴的主穴

腹部:上脘、中脘、下脘、梁门、建里、天枢。

背部: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大肠俞、三焦俞。

四肢:内关、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公孙。

头部:四神聪、百会。

1.2 常用临床辨证

肝郁脾虚型:太冲、日月、大包、带脉。

脾胃虚寒型: 气海、关元。

痰湿阻滞型:丰隆、阴陵泉。

1.3 针刺操作

1.3.1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取0.25mm×40 mm 毫针,采取直刺法,缓慢提插,小幅度捻转针体,使局部穴位得气,寒证辅以红外线治疗仪照射腹部,每次留针20min。

1.3.2 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取0.25mm×40 mm 毫针,背俞穴采取斜刺法,针尖指向脊柱横突与棘突之间,缓慢提插、小幅度捻转针体,使局部得气,寒证辅以红外线治疗仪照射脾、胃俞穴部,每次留针20min。

2 验案举隅

患者李××,女,49 岁。就诊日期:2018 年6 月5 日。主诉:反复上腹胀痛、嗳气20 余年,加重3 个月。现病史:近20 年反复上腹胀痛、反酸、嗳气,食欲不振,饱食或饮冷后加重,自服抑酸药、中成药(具体不详)后好转,后每于饮冷、饱食或情绪过激后复发。胃镜见:胃黏膜欠光滑,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为阴性。望诊:消瘦,面色萎黄,大便不畅,便质不成型,夜寐差,易醒,醒后因胃脘部不适难以入睡,情绪焦虑,言语繁琐,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胃脘痛(肝郁脾虚证),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则:疏肝解郁 理气和中取穴及操作: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关元、大包、章门、三阴交施以补法,下脘、梁门、天枢、脾俞、胃俞、肝俞、膈俞、大肠俞、三焦俞施以泻法,其中足三里穴需强刺激,以制胃酸反流,因胃脘部畏寒,故针刺时可于局部照射红外线治疗仪,以温胃养肝,解痉止痛。

每日1 次,每次20-30min,10 次为1 疗程。

首次治疗后患者即觉上腹胀痛减轻,当日食后未反酸,嗳气减轻,有饥饿感,1 个疗程结束时,其主诉症状均明显减轻,有食欲,饮食量未变,排便略顺畅,便质仍不成形。第2 个疗程结束后,诸症消失。

按语:纪师认为本案为因长期情志不畅而致肝失调达,脾气虚弱,健运失司,胃弱受纳排空之能失职,中焦气血不足,脾胃升降失调,胃失和降所致的肝郁脾虚之证,治疗宜疏肝解郁、理气和中。治疗中运用“通腑调脏针法”将与脏相关的腧穴运用补法操作,与腑相关的穴位以泻法治之,泻去腑实之内邪,补益五脏之正气,最终使得脏腑气血复原,功能如常。

3 临床心得

3.1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同时,其他致病因素也均直接或间接引起或加重慢性胃炎,目前主要以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胃肠动力等药物治疗,但疗效不稳定,复发率高,病情迁延[1]。

3.2 “通腑调脏针法”的理论基础

五脏均为实质器官,主要功能是化生和储藏气血津液,六腑是空腔器官,主要功能是收纳、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每一腑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证脏的畅通,脏腑功能才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在此基础上,方可实现胃功能正常。

3.3 “通腑调脏针法”选穴方义

3.3.1 方中首先选取腹部穴位,其中上脘为任脉、手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对应胃幽门部;中脘为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内部适当胃体中部,尤擅治胃疾;下脘是足太阴、任脉之会,适当胃的下口[2]。

梁门,足阳明胃经穴,右侧当胃幽门部,针刺此穴可消积滞、开痞郁,畅通脏腑,清气升而浊气降。建里穴在中、下脘之间,具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的功效。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对调节肠腑有明显的双向性疗效。

3.3.2 背俞穴均是脏腑气血的功能汇聚于此的节点[3],其解剖学机制与中医经络并不矛盾,其神经节段均与相应脏器有关联,而背俞穴是内脏在体表的反应点,此机制为针刺背俞穴调整胃系疾病提供了理论支撑。

3.3.3 四肢穴位中内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主治胃、心疾患,广泛应用于临床;足三里是胃经合穴、保健要穴,能治胃经诸病及脏腑病症,尤擅调畅胃气;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交会之处,可同调肝脾肾三脏,同时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具有健脾益胃、消除痞疾之功;针刺百会、四神聪穴,可安神醒脑,行气解郁,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间接地影响中枢神经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4-6]。

3.3.4 辨证分型

①肝郁气滞:太冲、期门、大包、章门

太冲具有平肝潜阳、行气解郁之功,期门肝经的募穴,可疏肝解郁,和胃止痛;大包为脾之大络,可健脾疏肝、理气止痛;章门穴为脏会,统治五脏疾病,尤其上肢消化系统疾病,诸穴相伍可疏肝解郁行气、消积除满止痛[7]。

②脾胃虚寒型:气海、关元均是补益要穴,可大培补元气、温中补虚、散寒止痛,对于脾胃虚寒之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③痰湿阻滞型:丰隆、阴陵泉

丰隆,为祛痰要穴,擅治体内一切痰湿之疾患;阳陵泉为脾经合穴,擅治痞满之症,亦可消除脾湿之邪。二穴相伍,配合主穴可燥湿健脾,和胃止痛[8]。

4 讨论

纪师依据中医经典理论,如脏腑表里相应理论、经络循行理论、气机升降理论等,认为下焦阻滞,六腑不能及时疏泄,中上焦之气不得宣泄,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见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失调达,脑失所养,进而形成不寐、情志抑郁等症,纪师采取“通腑调脏针法”意在使腑气通畅,脏气如常,三焦上下需贯通一气,才能脏腑气机升降正常,中焦脾胃升清秘浊之功能正常,胃脘之病症全消;清阳上输元神之府,神识清晰,使得不寐症消,情志条畅[9,10]。

猜你喜欢
通腑胃脘针法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通腑降气汤治疗腑气郁滞型便秘60例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
中医研究(2013年10期)2013-03-11 20:27:50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
中医研究(2013年5期)2013-03-11 20:27:01
通腑法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