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红英
(凌云县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3199)
1.1 周围静脉采血。常用采用的部位有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大隐静脉。
1.1.1 小儿肘部集中了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等较粗的浅静脉,位于肘窝的三角型区域范围之内,这一位置中神经分布较为稀疏,在此处进行注射患儿的疼痛感显著低于身体的其他位置,且肘部平、长,易固定,即避开神经又能采集足够血量.大大提升了患儿穿刺成功率[1]。
1.1.2 婴幼儿手背静脉管腔小,充盈度差,肥胖的患儿皮下脂肪丰富。采血时出血速度较慢,易引起凝血。婴幼儿端坐位采血比卧位采血成功率高,端坐位时回心血量降低,四肢浅静脉充盈,易穿刺和采集到足够的血量。学龄前以上儿童手背静脉显示清楚、充盈度好,比较适合手背静脉采血。
1.1.3 大隐静脉位于内踝前方,在足内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面、膝关节后内侧、大腿内侧面上行,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注入股静脉,位置表浅而恒定[2]。下肢浅静脉主干为大隐静脉,血流非常丰富,可采到足够的血量,在疑难静脉采血中,大隐静脉采血成功率高。但穿刺不当时易引起局部血肿。
1.1.4 小儿头皮静脉:小儿头部位置的皮下脂肪较少,静脉浅析表浅,分布形状为网状,血液能够采取侧支循环回流,这一位置进行采血不存在泡沫,非常容易发生溶血情况,凝血几率比较低,大大提升了患儿检验结果准确性。耳后静脉、正中静脉以及颞浅静脉都是可以选择的静脉。这些血管较为粗直和固定,不滑动。影响小儿头皮静脉采血成功的原因有小儿肥胖、压力低、休克血容量不足等。穿刺前不要喂奶水,头部皮肤存在血肿、产瘤、感染以及颅内出血的患者不可进行头皮静脉穿刺采血。
1.2 股静脉。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内,管腔粗大,血流量非常大,周边所分布的血管神经也非常少,无重要组织,肌肉丰富,穿刺安全系数高。这一静脉为位置表浅且比较固定,非常容易进行定位,具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其不足采血时,患儿的哭闹、挣扎、躁动等等情况非常容易导致针头穿出患者的血管之外使得患者的抽血量较少、穿刺失败以及形成血肿。因操作时须脱去一侧裤腿,因暴露面积大,
尤其在冬季非常容易出现低体温以及不安全感。
(1)直刺采血法:在患者腹股沟区中三分之一和内三分之一交界位置,可以以患儿左手食指作为依据,感触确认患儿的股动脉脉搏动点,出现显著的波动感即可对穿刺位置进行确定[3]。在患儿股动脉内侧的0.5厘米位置处直刺取血,这一方式是定位患者股静脉穿刺点的首选方式。但肥胖患儿不易触摸到,患儿哭闹严重时可使腹部起伏,干扰触摸股动脉,使股动脉不易触及;助手固定不好时,患儿双腿乱动,也使操作者不易触及股动脉。
(2)斜刺采血法:脐到患儿腹股沟垂直线内测,腹股沟下大概1至2厘米和患儿大腿平行且皮肤呈45度斜行刺入为斜刺法进针点[4]。斜刺法的穿刺成功概率显著高于直刺法,因为斜刺法不需要对股动脉波动进行触摸进而进行定位,刺入到血管当中的穿刺针进入到患儿血管中的深度也比较深,非常容易进行固定,此外,操作人员左手此期间必须要固定于穿刺侧大腿位置,防止针头滑出患者血管进而采血失败,对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进行提升,减少皮肤淤血率。
1.3 桡动脉。桡动脉在平桡骨茎突水平发出掌浅支,经屈股支持带浅面进入手掌,和患儿的尺动脉吻合进而形成掌浅弓。桡动脉仅被皮肤以及浅筋膜覆盖,不存在比较大的静脉跨过,与此同时和正中神经以及桡动脉浅支较远。解剖的位置较为表浅,非常容易触摸到波动,在穿刺完成之后固定以及按压的效果比较好,不会出现误刺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发现,在摆放桡动脉穿刺患儿的手臂时,推论如下:运用常规方式进行穿刺之后,自然平放患者的手臂,所以无法对穿刺位置皮肤进行绷紧,松弛患者的穿刺位置皮肤,在进行进针时患者将会感受到穿刺位置存在的疼痛感;由于无法对桡动脉进行固定,在进行穿刺期间非常容易发生滑动的情况,使得穿刺失败,或者出现反复穿刺的情况;具体的改进方式为伸直患儿的手臂,将其上肢外展到床边位置,手部垂直在床沿位置或者在患儿的腕关节之下垫一个小软枕,背曲30-40°,掌面方向朝上;指掌面向下压,让患儿的手掌背曲呈现为反弓状,自然绷紧患儿的穿刺位置,拉直固定桡动脉血管,让其不滚动,此时患者的桡动脉和体表也比较接近,非常容易对进针深度进行把握。改良完成之后的桡动脉采取将会大大降低患儿发生感染、血肿以及凝血的概率。如患儿较为肥胖,其穿刺点应该置于第二腕横纹偏上,如患儿偏瘦,进针角度控制在10º-20º,偏胖者在30º-45º。
1.4 颈外静脉。患儿颈部最大浅静脉为颈外静脉,沿着患儿的胸锁乳突浅面斜行下行,于锁骨中点上方2-5 cm处穿颈深筋膜,将其汇入到锁骨下静脉。其优点是管径粗,显露明显,位置表浅且恒定,在皮下脂肪不多的小儿体表常可见到,因颈外静脉粗存在两对静脉瓣,主要位于患儿锁骨中点上方的2.5厘米至5厘米以及静脉末端静脉腔当中,患儿的穿刺点不可过于低,可以在患儿的下颌角以及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三分之一处进行进针,在患者颈外静脉旁进行进针,角度为30度,可以在直视下进行,能一次抽取到所需血量。把握好患儿进针的时机是患儿穿刺成功的关键所在。患儿在进行哭闹期间其呼气末静脉充盈极为显著,在这一时间段内进针将会对穿刺成功概率进行大大提升。由于呼气末胸腔内部的负压比较低,胸膜腔内部的压力比较大,患儿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导致患儿颈外静脉充盈情况极为的显著对于检查项目比较多、采血量高、血循环情况不佳以及肥胖的患儿可以采取真空采血法颈外静脉穿刺采血,其成功率高。
其缺点由于颈静脉所处的位置,增加了家长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按压时间不够、穿破血管等易引起血肿。临床上有引起窒息,呼吸骤停、死亡等病例报告。操作时选择经验丰富的护士,做好解释,解除家长紧张情绪。
临床上常用采血器有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连接头皮针、真空采血器采血及安全型留置针采血,各有优缺点,现阐诉如下:
(1)颈静脉,股静脉、肘正中静脉这些管腔较粗,位置比较好操作的大血管,年龄较大患儿可用一次性注射器直接采血。一次性注射器连接头皮针采血适合用于四肢静脉、头皮静脉、颈静脉、股静脉、桡动脉等部位采血。
(2)真空采血器采血适合用于头皮,四肢,颈静脉,股静脉,桡动脉等。由于负压作用,血液流入试管更加顺利,标本留取更快。即便是采多个样本,采血量也不受限制。而且血液流出受力均匀,血液进入真空管当中,对注射器向试管之间进行转移的过程进行降低,对血样和外界接触机会进行降低,不会出现血样污染的情况,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凝血情况。患者静脉血采集期间成功率高且常规性使用的真空采血器为加压真空采血器,由于小儿静脉的压力比较低,且血容量也比较小,在进行采集期间常常会发生采集血量不足以及流入补偿的情况,在原有真空采血器的基础之上将5至10毫升空气抽出进行加压,使血管内压力大,在进行采集时血液流入顺利程度更高,采集成功率提高[5]。
(3)安全型留置针采血 小儿住院采血和输液都是必不可少了,现在临床上采用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后顺便采血,减少了穿刺次数,节省了穿刺时间,减轻患儿痛苦,家属满意度高。
不同年龄的小儿血管各有特点,婴幼儿四肢血管较细,不易一次采集到所需血量,通常采用桡动脉、颈静脉、股静脉、头皮静脉、大隐静脉等采血。3岁以上学龄前期可采用四肢静脉采血,如肥胖,休克,腹泻等不易在四肢静脉采血者,可采用桡动脉、颈静脉、股静脉等部位采血。安丰欣等指出3-7岁学龄前儿童,四肢静脉采血优于颈外静脉采血及股静脉采血。因此年龄段小儿血管较大,较能听话配合,易采到足够量的血。方艳[6]研究显示小儿头皮静脉采血的方式在1个月至5岁患儿比较适合;颈静脉采血适合5个月-3周岁小儿;肘正中静脉采血适合3-14周岁患儿。大隐静脉采血适合低于五周岁的小儿;桡动脉采血适合任何年龄段患儿;股静脉适合0-3岁患儿;真空负压连接留置针采血适合大多数患儿,特别适合5岁以上静脉条件较好患儿,采血留置针一次性成功,减少患儿痛苦。每种采血方法各有利憋,结合患儿的年龄,病情采用不同的采血部位,才能提高患儿采血成功率。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包括患儿自身因素、护士和设备因素,婴儿的血管比较细,穿刺工作较为困难,孩子进行哭闹的时间也相对比较长,哭闹出汗之后患儿皮温将会降低,局部血管将会收缩,血流量也随机降低,出现血流不畅的问题,在此期间,医护人员如果存在不当操作,挤压比较重也会导致患者出现溶血情况。因此,建议六个月内大小的婴儿如果出现采血不畅情况可采取头皮钢针采血措施,对溶血发胜率进行降低。
崔英等研究表明[7],患儿标本溶血与年龄有关,各个年龄层次的患儿,年龄低于0.5岁的患儿出现溶血的情况显著高于年龄高于5岁的患儿。患儿标本溶血与穿刺部位有关,肘部采血溶血的可能性最小。患儿体内的头部头部颞浅静脉血管以及大隐静脉相对而言更加粗大,保暖情况比较好,体表温度相比于手部而言更高,血流情况丰富,易于采血,因此患儿出现溶血的概率比较低,因此,建议年龄低于1岁的患儿可以适当选择足部大隐静脉位置进行穿刺采血,但是如果大隐静脉采血期间存在血流不畅的问题时,九会将止血带松开且挤压患儿小腿或者因为患儿抽血情况不顺利导致抽血时间比较长进而出现溶血以及凝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