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 邱立国
摘 要:研究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情商”三维度进行分析,以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者为样本,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五个问题:高校学生对双创的认识充分,意愿较高,但创业动机各异;创新意识较强,但能动性有所欠缺;资源整合能力偏弱,且女生弱于男生;高智商而低情商阻碍了高校学生双创的发展;创业实践跟不上理论的步伐,创业平台匮乏,据此提出了五点解决对策。
关键词:“双创”人才培养;情商;创业能力;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3-062-08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双创型”人才是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重大举措[1]。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双创型”人才,更好地拉动就业及促进社会进步,是全球奋斗地共同目标[2]。在“双创”营造良好氛围的背景下,高校学生毕业因不愿意接受死工资的工作而选择创业成为一种潮流趋势。然而,虽然高校学生创业热情日渐高涨,但仍大量存在创业“三分钟热度”现象。面对创业带来的压力及困境,最终坚持创业初衷、达到创业目标、完成创业梦想的高校学生少之又少[3]。高校“双创”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根据“双创”战略的需要,积极探索面向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4]。
目前,在“双创型”人才培养方面,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外学者Pharo & Davison等人提出以学科为主的高校教师合作,强调通过交叉学科学习来培养“双创型”人才的重要性[5]。Zain S.M等认为3R双创是高校创业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机遇和空间[6]。国内学者如胡征从理论上阐述了培养“双创型”经管类人才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模式[7]。刘允以黄淮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为例主要从课程改革和第二课堂活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8]。
纵观现有文献,大多数研究对双创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定性的理论分析和对策建议为主,基于广泛调研的实证研究比较罕见,且几乎没有学者从情商的角度来考察双创人才。因此,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选取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者作为研究样本,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情商”三维度设计问卷来调查我国高校创业的现状,以厘清高校在“双创”教育实施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一)“双创型”人才的构成机理
“双创型”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中探索,基于广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具备超强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较高的情商及自由的个性[9],拥有创业意识并具备一定的创业精神,对创业知识很了解,且具备创业技能[10],能够化创业意愿成创业行动的综合型人才。“双创型”人才应具备三大要素,其一为创新精神;其二为創业能力;其三为情商,如图1所示。
1.创新精神是“双创型”人才的灵魂
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源泉,而创新精神是“双创型”人才的灵魂。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异常巨大,创业人才可能要面对更为苛刻的经济环境,创业之路可能布满了荆棘和风险。这就意味着“双创型”人才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较强的创造性思维,极强的创新精神才能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不断稳住脚跟。具体来说,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性思维、创新意志、创新品质、创新观察、创新知识和创新实践等方面[11]。创新思维和品质要求创业者敢于挑战固定思维,不断创新;创新意志就是要求创业者不能安于现状,只有不断突破的创新意志力,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创新观察是指创业者需要从现实生活中观察,了解市场的需求及自身产品的缺陷以便于如何更好地完善;当然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创业者需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作为基础;有了创新创业知识之后,也要敢于实践,才能验证创新是否合理。
2.创业能力是“双创型”人才的躯干
“双创型”人才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领袖人物后备军,他们既具备创新精神,同时拥有创业意识,并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与技能,这种创业素质可在任何工作岗位上体现,而不论他现在是否创业或者未来会不会创业,创业型人才在各自领域中都能成为具备创造性的人才。创业能力指创业者在创造性活动上克服一切困难将其创造性想法及观点转化为实际的商业行动,从而获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种能力[12]。一般来说,创业能力包括: 开拓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资源整合能力、社会责任感等。首先,创业是不断创造的过程,它要求创业者需一定的开拓精神,不断开拓视野,这样企业才能不断更换“新鲜血液”,重获生命力;第二,创业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这就要求创业者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三,创业需要各方面的资源,例如优秀的团队、资金的来源、项目的对接等,这就要求创业者具备资源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创业的目的;第四,创业属于社会行为,只有企业尽到社会责任感,企业才能更好而持久地发展,因此,创业者需具备社会责任感,制定出造福社会的相关决策,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情商是“双创型”人才的润滑剂
因为创业是一种集推理思考与运气共同运作的行为方式,运气带来的机会是其驱动器,需要在方式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力,而优秀的领导力也离不开情商。情商指人在自我认知、待人处事等方面品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自我情绪管理。情绪激动的人做出的决定往往后悔莫及,只有能很好管理自己情绪的人,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及事务。第二,自我激励能力。创业是一项很复杂的事情,中途会遇到各种压力和挫折,当遇到压力和挫折时,自我激励比他人激励更为有效,自我激励可以化压力为动力,重新振作起来。第三,对细节的敏感度。创业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包括政治、经济上的相关政策等环境,只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才能更好地抢占先机。第四,人际关系能力。即领导和管理能力,创业包含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不仅要求与员工、客户处理好关系,也需要与政府妥善处理关系。
(二)研究设计
基于前文所述“双创型”人才的构成机理,本研究拟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现状水平展开调查。调查问卷由“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情商测评”等内容构成,问卷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首先随机抽取了35名湖南各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者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相关情况进一步完善形成正式问卷。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实际回收25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4%,Cronbachs α内在一致性系数和两个因子的一致性分别达到0.81和0.92,说明问卷信度和效度较高,本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问卷结构及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学生对双创的认识充分,意愿较高,但创业动机各异
高校学生对双创的认识与理解是双创人才培养的主观因素,只有高校学生对双创具备较高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创业动机,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本文设计了“对创业的理解”“选择创业原因”“创业动态”进行度量。首先,对于“对创业的理解”,大多数高校学生都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占53.57%),少部分认为创业就是开办一个企业(公司)(占26.19%),还有12.3%的则认为创业是开发一项前沿的科研项目,其余的高校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等。这说明高校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比较充分,他们不仅认为创业是创事业、开公司、开发前沿科技项目,更注重自己的兴趣导向,这说明高校学生创业者大都具备个性,这是双创精神的必备条件之一。其次,在“选择创业原因”方面,33.33%选择创业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不必受制于人,32.94%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19.05%是为了积累社会经验,11.11%则是为了寻找冒险刺激,挑战自我,3.57%的人则是被生活所迫,嫌工作工资太低。这表明高校学生创业的动机有异,大部分出于创业能让自己不受约束,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所以,高校如何有效培养学生个人兴趣,并根据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的创业动机是双创教育的核心问题。再次,关于高校学生的双创意愿,被调查人中,仅有18.25%和3.17%正在创业和二次创业,而有30.56%的高校学生准备创业,48.02%的高校学生选择了就业。此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对双创的认识较为充分,意愿较强,且大都仅停留在感兴趣阶段,产生双创行动的较少。
高校学生想创业的原因有两点:第一,近年来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高校双创教育,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大部分高校推行学科交叉教育,高校学生接触并学习双创知识已不是难事。第二,日益增加的高校生毕业生与有限的就业市场需求的矛盾,使得双创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此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又为双创提供更多的新机会,使得多数高校学生双创具备了可能性。但是,真正实施双创还需要现实的可行性,高校学生双创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和现实机会,还受到国家政策、资金等外界环境影响及价值观、胆量经验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因此,由于支持高校学生创业的政策、法律的不健全,且大多高校学生受父母找份稳定工作理念的熏陶,使之缺乏冒险精神,加上缺乏实践经验,使得有双创想法的高校学生多、但创业实践的人少。
(二)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强,但创新能动性欠缺
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强,但是能动性十分欠缺,尤其是女生及低学历人群表现更为明显,不同年龄的差异并不显著。创新是企业得以持续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思维在双创中是必不可少的,而创新能动性又决定了其将想法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调查结果如表12所示,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高校学生都认为“创新可以改变生活”(占80.5%);多数人表示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改变自己的看法(占42%),且认为应加强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占82.9%),说明高校学生及毕业生对自我的认识较好,创新意识较强。此外,调查结果显示:88%的高校学生灵感活跃,善于突发奇想充满创意,其中男生的创新思维较女生活跃,且低学历人群比高学历人群的创新思维更弱;62%的高校学生留意创新信息并详细了解,其中,男生对创新相关信息的关注度要高于女生,对创新相关信息的关注度也呈现随着学历提升成递增趋势;44%的高校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独到的见解,其中男生的创新积极性要高于女生,博士生的创新积极性要强于本科生强于硕士生强于专科生;34%的高校学生经常参加创新活動体验创新产品或服务,其中男生比女生更热衷于体验新鲜事物,本科生对于创新事物的活跃度强于博士强于硕士强于专科。
上述调查结果说明,高校学生在创新能动性方面,不同性别、不同学历的高校学生差异显著,而年龄与此无关,总体而言,女生及低学历人群的创新能动性有所欠缺。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男女思维存在差异。男生更注重理性思维,散发性思维比较强,而女生偏向感性思维,较于男生,女生在创新思维上总体偏弱。第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认知,拓展视野,打开思维。专科教育注重实践培养,本科生注重知识体系框架搭建,硕士研究生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的培养,博士研究生则注重的是研究能力、专门领域的深入挖掘能力培养,因此,随着学历的不断提升,经历的不断丰富,人的眼界不断开阔,创新思维更加活跃。
(三)在创业能力方面,资源整合能力总体偏弱,且女生弱于男生
创业能力决定高校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顺利程度。知识储备多少决定创业者处理问题的难易度,因此,知识就是力量。但有了知识也并不一定能创业成功,在创业中,信息搜集能力很重要,时间观念也很重要,时间就是金钱,只有抢占先机才能稳步靠前,此外,单打独斗对于现在这个资源社会是无法长远发展的,因此,必须要有自己的团队并管理好,同时要会整合资源,借力实现既定目标,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双赢才能达成共识。但是创业不是随便就能成功的,意志坚定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时间观念方面,60.32%的高校学生表示如果时间浪费了,会为此而烦恼,其中男生的时间观念比女生强。在整合资源能力方面,高校学生总体偏弱,善于发现并利用直接或间接的资源的人仅占44.05%,其均值为3.35;70.03%的高校学生表示会找关键人物帮助其达到目标,均值为3.81。其中,男生的资源整合能力强于女生,且中年(30~40岁)是个分界线,以此为界资源整合能力往两边递减。在团队管理能力方面,少部分人善于团队管理,团队凝聚力强(占42%),其中男生的团队管理能力强于女生,且与年龄及学历无关。在信息搜集能力方面,男生行动力比女生强,且与年龄及学历无关。在意志坚定性方面,男生表现的更为坚定,此外,高学历者意志更为坚定与年龄无显著关系。在知识储备方面,男生比女生拥有的创业相关知识更为丰富,总体而言,高学历者掌握的知识更为丰富。
此次调查结果说明,当前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总体偏弱,尤其在资源整合能力方面表现更为明显,资源整合能力以中年为界,两边呈下降趋势,此外,女生、学历越低者及年龄越小者创业能力更为不足。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当前双创教育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且所教的整个知识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知识呈现滞后现象。教育来源于社会应用之于社会,可由于高校教育教材没能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导致高校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经济发展呈滞后现象。第二,法律法规相关制度在不断变化,学校并不是每个专业都会涉及法律法规课程,且大多数初创企业者没能及时仔细研究,所以法律相关知识比较缺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的不断提升,社会阅历不断丰富,人脉资源不断扩散等,他们的知识体系逐渐完善,资源整合能力也得到提升。第三,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创业能力锻炼的平台。创业后仅能从参加学校的创业大赛中吸取经验,从社会中学,从其他创业者经验中学,管理团队能力在校园期间仅能通过学生会等相关社团组织得到提升。
(四)情商高学生优于情商低学生的双创发展
成功的创业离不开高情商,情商的高低会影响投资人的决定。情商高则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能掩藏自己的“个性”处理事情时会更加理性。47%的人表示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说明高校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但男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强于女生;71.43%表示为了达到目标,会考虑互利的解决方案,说明大部分的双赢意识比较好,其中男生的双赢意识强于女生;85.32%的人表示信守自己的承诺,说明高校学生的诚信品质良好,男生女生差异不太明显;21.7%的人表示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凡事三思而后行,说明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待加强,其中男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不如女生,學历低者不如学历高者;37.3%的人曾经有过失败的经历并且不顾他人反对坚持二次创业,说明少部分高校学生抗压能力较强,且男生的抗压能力强于女生,按学历来看,以本科生为界,两边呈递减趋势,从工作经验来看,工作经验丰富者明显情商更高,处事更为圆滑。大部分学生需加强抗压能力培养。综上所述,情商低是高校学生双创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学生的情商有待提高,尤其是女生、低学历者及工作经验不足者亟待提高情商,如表3所示。
(五)高校学生创业实践跟不上理论的步伐,创业平台匮乏
创业是一门复杂而有科学性的活动,它需要理论充实大脑,同时需要实践开辟道路。系统的高校双创教育可以为创业者创业指引方向;创业类实践可以开拓高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挖掘其潜力,并能增加高校生实践活动业余爱好的机会,为高校学生后期创业奠定坚实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学术报告讲座能提高双创能力(占:47.93%);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对创业帮助很大(占65.87%),阅读双创类畅销书籍能帮创业者理清创业思路(占66.66%);高校双创教育能有利于创业想法生成(占64.29%);企业实习提供创业的动力(占64.69%);企业家讲座分享(占64.69%)。说明创业计划大赛、双创类畅销书籍、高校双创教育、企业家讲座对创业者创业影响较大,而学术类报告的作用并不显著。
四、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高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端正高校学生的创业动机
双创知识体系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从跨学科的角度设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涉及创新思维、专业知识、网络科技、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公司治理、团队管理、人际交往、谈判能力、演讲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体系,高校双创教育要融入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培养高校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动机,进一步优化高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端正高校学生的创业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采用创业教育类软件,将学生分组成立虚拟公司,分别担任总经理、CEO、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不同职位,模拟一个企业的运营,这样更能增强学生对创业的认知。
(二)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调动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成功的创业需要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需要人类不断思考、研发,而研发的动力就来源于激励机制,所以良好运营的激励机制能有效的促进科技的创新。因此,必须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调动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高校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及自我激励,加强对创业的价值认知,面对挫折能自我激励、化压力为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可采用激励方式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例如,设立双创学分机制,创业的学生可以抵2~3个学分、高校有专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的部们、创业者优先获得双创奖学金等。
(三)高校可搭建校友会平台,建立创业基金,整合资源,提高团队管理能力
每个高校毕业学子对于母校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怀,高校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校友会平台,成立全校性的创业基金。高校可以通过校友会平台整合校内校外各方面的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铺好道路,全方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当前高校创业能力总体偏弱,解决此困境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合理分工、团结高效的创业团队,通过团队合作与沟通来突破创业过程中的多重困境。因此,高校在培养双创人才过程中,可根据创业项目,通过校友会平台邀请相关行业校友来校进行经验分享,协助学生建设好创业团队,全面提升整个创业团队的创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领导、沟通协调能力及社会交往等创业能力。
(四)完善人际交往文化传播途径,加强对高校学生情商的培养
中国有句古话:先做人,后做事。情商低下是当前高校学生创业者创业失败的重要因素。高校在进行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时,应强调创业者个人魅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对创业运营的“润滑剂”作用。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分享人际交往技能相关的典型事例;第二,可以设计情商大比拼等系列比赛,让高校教师、企业家及学生共同担任评委,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应变能力,以提高高校学生的情商。
(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双创教育实践平台
双创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的重要性。高校双创教育的实施必须依托创业实践,双创教育创业实践的开展可包括实践教学、参观企业、公司实习以及双创竞赛等多种形式[13]。高校双创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及参与,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创教育模式,搭建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建立企业、高校、政府等“三位一体”机制,推进双创实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企业为高校双创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实习场地及实习岗位,与高校建立联合双创教育研究中心、设立捐赠双创教师席位、设立企业双创奖学金等方式支持高校开展双创教育,高校学生可通过企业实习亲身感受当前企业的发展历程,优秀企业家的现身演讲能让高校学生所受指导更为直接,这样可以让高校学生眼界更为开阔、创业思路更为清晰、双创兴趣更为浓厚。此外,创业孵化基地可以为高校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设备、场地等方面的扶持,并提供专业的创业咨询和创业服务,使双创教育更具有实操性。
参考文献:
[1]黄兆信, 赵国靖, 唐闻捷.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 2015(7):34-39.
[2]刘伟,邓志超.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高校的抽样分析[J]. 教育科学,2014,30(6):79-84.
[3]李征.“双创”背景下提升高校学生创业执行力的环节与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7(33):438.
[4]熊勇清,胡娟.研究生双创素质与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基于在校研究生的调查与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2):40-46.
[5]E. J. Pharo, A. Davison, K. Warr, et al. Can teacher collaboration overcome barriers to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in a disciplinary university? A case study using climate change[J].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12, 17(5):497-507.
[6]Zain S M, Basri N E A, Mahmood N A, et al. Sustainable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iggers Innovation Culture in 3R [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102):128-133.
[7]胡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双创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 2016(8):170-171.
[8]刘允.“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研究——以黄淮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为例[J].高教学刊, 2017(6):151-152.
[9]梁拴荣,贾宏燕.创新型人才概念内涵新探[J].生产力研究, 2011(10):23-26.
[10]肖红伟.论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企业经济, 2009(7):56-58.
[11]杨茂森.创新型人才的六大特征[J].中国人才, 2006(13):8-8.
[12]刘碧强.美国高校创業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14, 8(1):71-80.
[13]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11, 27(5):64-67.